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3期
2008-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手」護大地系列之三】
  醫海慈航【慈濟大學‧大體模擬手術教學】
  人醫之愛
  人生練習題
  天涯共此情‧緬甸
  寰宇慈濟
  天涯共此情‧斯里蘭卡
  創意發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四川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3期
  美好之城聖地牙哥 彎腰身影讓大地更美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索拉達山(Mount Soledad)山頂,
是飽覽聖地牙哥市景的最佳地點,
來訪遊人深為繁華市容與碧藍大海迷惑。
在成群訪客間,志工尋找瓶罐、踩扁、裝袋的身影稀微,卻怡然自得;
常人視作最微不足道的環保工作,就從這一點點細節中累積起來。
在觀光景點的「尋寶」之旅,
也讓擁有「最美好之城」暱稱的聖地牙哥,更美好!


走在索拉達山的草地上,不同於一般遊客遠眺前方美景,慈濟志工的視線卻拉低觀望,在矮小灌木叢中穿梭,想要透視層層灌木的秘密。「啊!找到了!這裏有一個玻璃瓶!」葉慈薈大叫著,一旁的蔡素文手裏也拿著兩個鐵鋁罐。

「這麼美的風景,可惜還有人亂丟垃圾!」葉慈薈嘀咕著。兩人隨身帶的塑膠袋已經裝滿,於是將瓶罐倒在地上踩扁,節省空間。

位於加州南端的聖地牙哥(San Diego),擁有燦爛陽光、美麗沙灘和清新空氣,是僅次於洛杉磯、舊金山海灣的加州第三大城市,距離墨西哥只有一小時車程,以高科技與生化業聞名,無重工業污染。

當地慈濟志工以女性為多,卻都是「全能娘子軍」——或在沙灘上探頭檢查每個垃圾桶,或在會所整理回收物,或開車繞行社區、工廠、商家,奮力扛著厚重紙箱……

環保需要大家一起做;日復一日,更需要堅持的心。

從個人行動到團體共識

二○○三年一趟喜瑞都之行,讓葉慈薈決心做環保:「靜志師姊在自家車庫做資源回收,給我很大的鼓勵——誰說海外不能做環保?從自己做起就是了!」

她身體力行,不只在家中回收資源,還上街四處收集紙板瓶罐,一個月後載去販賣。「第一次賣了二十九美金。我在志工月會分享這件事,大家聽了覺得很新奇。」

志工開始將家裏的回收物集中在會所,積少也成多。他們並向社區居民宣導,也情商超市在門口貼上廣告;漸漸地,有公司行號聯繫志工回收,資源逐日增加。

「有些公司通知去載回收物,我臨時找不到人幫忙也不放棄,就一個人去搬。雖然手很痠,但我告訴自己:即使只賣二十元,也能拿去救人!」就是這個原因讓葉慈薈堅持做下去。

在她大力帶動下,獲得劉明山、王曉慧等人的全力支持。五年來,從個人行動到團體共識,如今聖地牙哥慈濟志工都將環保視為本分事投入。

「有些事,不一定每個人都會;但做環保,每個人都會,而且隨手就能做!」葉慈薈說。

每一組志工每天輪班到不同社區回收,每次出動兩台車,一台載志工、一台空車載運回收物,當天完成變賣。「有人提回收物來、有人整理、有人變賣——做環保是團體活動,不是一個人的責任。」葉慈薈強調。

會所空間狹小,累積過多回收物容易滋生髒亂,因此必須「垃圾不落地」;志工一邊整理回收物,也打開大愛台接收慈濟訊息,讓身心都充實。

意識到做環保不只是會眾之間的活動,志工更走入人群宣導。例如一年一度的聖地牙哥博覽會,以及在國慶日、勞工節隔日淨灘、清理公園。當穿著整齊制服的慈濟志工散布在廣大草坪、海灘上,為前一日活動人群所留下的垃圾而賣力,葉慈薈說:「不僅為地球做環保,也讓居民留下良好印象。」

連續多年互動至今,公園管理人員主動提供清掃器具和垃圾袋給志工使用。他說:「你們很棒,行善無所求!」

徹底減碳,不捨近求遠

經營農場的劉明山,四年前在葉慈薈鼓勵下投入環保,出人、出車、出油錢。「剛好我有營業用的大箱型車,便嘗試做做看。以往自己農場都花錢請人處理用過的紙箱,現在自行變賣,少了垃圾處理費支出,還能捐款護持慈濟行善。」

不僅從自家農場做起,他也向超市、工廠等客戶宣導。凌晨出門處理生意,日暮才得返家,環保卻愈做愈起勁;連太太都質疑他:這麼忙,怎麼有辦法做慈濟?

「我就例舉比爾蓋茲和佛典中貧婆的故事,說明我不是時間富有的人,雖然只有一點點時間,但我選擇奉獻給慈濟。」劉明山說,以生活為中心做環保,只要仔細安排路線與時間,還算順利。

「安排回收路線不要捨近求遠,盡量在生活周遭找資源,避免浪費汽油。若是載女兒去學琴,就利用空檔回收紙板,收完後女兒也差不多要下課了;拜訪客戶時也順便回收。」

日暮之時,所有山岳都黯淡,深藍天穹逐次刷淡,等著沈入闇黑的夜裏。劉明山手中拿著袋子,依靠著微弱光源,在住家後山找尋被隨手亂丟的瓶罐。短短的野草冒出綠芽覆蓋丘陵,但焦黑的枯枝卻還記憶著去年年底的一場狂火,差點吞噬了劉明山數十年來的打拚成果。

四年前,加州森林大火迅速延燒無法抵擋,就要向著劉明山的農場而去,幸運地風勢逆轉,火苗不再竄來。去年再次大火,讓劉明山體會甚深。

「接到撤退命令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分鐘可以收拾行李。匆匆抓著換洗衣物和護照逃出去的時候,想到一輩子努力的成果都不能帶走,驚覺無常來得很快!如果能多一點時間、多做一點事情,該有多好!」

劉明山到慈濟志工家中度過驚恐的一晚,在尚未得知房屋是否安然無恙時,便投入慈濟關懷受災戶的工作,也在居民避難所做起環保。「未來不可知,就多把握現在吧!」

來到夜燈下的超市倉儲區,兩個大垃圾子母車在空蕩蕩的停車場上,劉明山往裏俯瞰:「哇!有好幾束還新鮮的花!」他跳入子母車裏輕鬆自在,將花拾起仔細挑選;拼湊之下,未開的百合、含苞的玫瑰,還有待放青春。

「這家超市原本需要六部子母車裝垃圾,每車要付一百元美金的處理費;把其中可回收物給慈濟,減少垃圾處理費負擔。他們很認同環保理念,決定自行回收廢紙箱,讓人很高興!」劉明山說。

這樣的環保行動帶動了許多人——葉慈薈師姊的兒子是腦神經內科醫師,在醫院推動資源回收,受到同仁的讚揚;慈濟人林鍾美的工廠外,圍起小小區域供人放紙箱,員工也會協助志工整理……點點滴滴,都是一分肯定。

「聖地牙哥福田很廣,但志工不多,目前只能重點回收。我發願不斷培養新的種子、接引新的環保志工。」劉明山說。

每次回收,他盡量邀請沒做過的人參與;週末假日也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UCSD)的慈青一起載回收物去賣,讓年輕人建立起環保理念。

在聖地牙哥享受碧海藍天,善念也彼此感染,自然之美才能長久保持!

 

經驗分享
環保點亮我的心——劉明山
◎撰文‧劉明山 攝影‧顏霖沼

慢跑途中做環保,老人家鼓勵我:「年輕人,做得好!」
載回收物去變賣,經理按著我的肩禱告:
「上帝,請祝福這位年輕人……」
這些肯定與祝福,讓我突破心理障礙,
放手「做就對了」!

朋友跟我談到他長期睡不好:「躺在床上翻來翻去,數字數了、羊也數了,還是大眼瞪小眼……」

我分享自己的經驗:「白天上下班前後做環保,晚上睡前想一句證嚴上人的智慧法語;保證能像我一樣,碰到枕頭一分鐘內便進入夢鄉。」

我和他結緣一本《靜思小語》,並邀他參與環保回收。他身體力行,果然改善了失眠,不但睡得香甜,又學得人生智慧。

有睡眠困擾的朋友,不妨試試這既健康又省錢的方法,不用吃安眠藥,精神體力好,又能保護大地,何樂而不為!

垃圾桶的甜蔬果

美國真是人間天堂,物資豐沛、人民生活水準高;可惜許多人不懂得惜福。我定期到一家超市回收資源,來自世界各地的水果,在運輸過程中只要有一點點碰撞或瑕疵,就往垃圾桶丟;貨架上擺出來的一定是最好的;餐廳的要求更為嚴格。

有次回收時與老闆聊天,談到這樣似乎很浪費。他說他也不願這樣,但這是衛生局的要求,只能照辦。他說垃圾桶是他的好朋友,可以丟東西;我說垃圾桶也是我的好朋友,可以撿東西。

做環保,就是一個丟、一個撿。我不只把水果撿走——這些水果比我家放了三天的水果還漂亮,做環保口渴時可以洗來吃,也可以帶回公司和員工分享;我也把超市老闆「撿」回來——當然,他不是垃圾,他現在是慈濟的會員。

我對食物的珍惜更加嚴謹,絕不丟棄果皮菜葉廚餘;沒想到製成的有機肥料,讓後院玫瑰花開得又肥又大,枝葉茂盛翠綠。

過去我到餐廳回收紙箱,也順便把龍蝦、排骨、雞肉等廚餘帶回給農場的狼犬吃。後來得知靜思精舍的狗兒大寶茹素,我就試著給牠們吃水果,才知道原來狗也喜歡吃水果;牠們很惜福,吃不完的就啣著挖個洞埋起來,餓了再挖來吃。漸漸地,牠們不吃葷食了;這群狗兒子真是可愛!

突破心理障礙那一刻

建築工地可以回收的東西很多,所以我固定到工地做環保;撿滿一袋四十五加侖的可樂罐,價值約五美元;一個小工地,若一週去一次,就可撿滿兩袋。

有次一位司機見我撿瓶罐,便問我小孩多嗎?為家裏撿嗎?我說是為慈善捐款;也反問他知道為什麼城市會淹水嗎?他說是因為下大雨。我說其實是空瓶子和垃圾塞住下水道所致;如果能將這些回收物轉換成錢,不但濟貧又環保。他十分同意,還放下手邊工作幫我撿。

接著他問我是什麼教會的?我說我是佛教徒。他感動地說,佛教徒是那麼慈悲善良,以後他也會做環保助人。

剛開始做環保時,很不習慣異樣眼光,總覺得別人在看我,尤其是手伸入垃圾桶時真是難為情;太太也問:「喂!你捐榮董,還要撿垃圾啊?」更是無言以對。

這個心理障礙是如何突破的呢?記得那天我在社區慢跑,一邊撿瓶罐;只要有人走近,我就把東西放著先往前跑幾步,等那人過了再折回來取。

後來,也許撿得太專心,沒注意一位老先生跑來,當我彎腰拾起空瓶時,他已跑到我面前。我覺得很不好意思,但他先開口說:「Good job! young man, thank you.(年輕人好棒,謝謝)」這句話立即讓我化解心理障礙,堅定做環保的信念。

一位回收場經理聽我分享慈濟環保理念,很是驚喜,送我一個收藏多年的古董手電筒;且雙手扶著我的肩膀禱告:「上帝,請祝福這位年輕人,用這個手電筒照亮他的人生、他的家庭、他的心,及照亮全世界!」

此情此景,真使我受寵若驚!上人不也提醒我們要做一個「提燈照路」的人間菩薩嗎?

環保老爺車,無價

有天我開著那部不起眼的環保車行經一家超市,煞車不及撞上前車,前保險桿撐開了一個大洞。

「我們的環保車終於開口笑了!」聽太太這麼說,我心情好很多;女兒莎拉說:「車車好可憐」,於是摘了一朵花插在車前……

四歲小孩,竟將這部環保老車當成老菩薩般敬重!讓我反省——這輛車任勞任怨陪伴我走進災區、走入社區,載過發放物資或回收物,但我始終沒善待它。從此,每次回收物堆高到車頂時,我都對車子說:「辛苦了老菩薩!」順手拍拍方向盤疼惜它一下。

有天路過車商,想把車子「舊換新」,買部大車來裝載更多回收物資。「這輛車值多少錢?」車行經理查了電腦後,伸出一隻手指頭回答我的問題。我照常理判斷,是一千美金,他竟然用力搖頭;我只好問:是一百美金嗎?見他又用力搖頭,我說:「一元美金?」他肯定回答:「YES!」

他解釋,車子開了三十萬公里了,車身舊,還有螞蟻住在那裏,又撞了一個洞……願意跟他買新車的話,可以折價「一元」給我。

當下我決定留下這台「無價之寶」——一元的環保車,還可以開,可以創造無量環保資源的法財;更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故事,感動很多人投入環保。它所到之處乾乾淨淨,我所到之處心地也清清爽爽;有了它,我每天賺到歡喜自在,也與大眾結好緣。

週末清早送女兒去學提琴,順路載紙板。大雨傾盆,也有些冷,我和慈薈、慈善兩位師姊合作,一人在車上疊放、兩人幫忙傳遞,車身漸感重量而下沈;頭戴的白帽前端不停滴水,是汗水,也是雨水。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是宋代詞人蔣捷對人生的體悟。

在環保車中聽雨,也有深切感觸:「而今聽雨車棚下,心已清澄也。慈悲喜捨度有情,做就對了點滴在心頭」。

滿滿一車重達一千八百多磅,可以拯救十多棵樹;林木蒼鬱清新淨土,已在心中呈現。從做環保角度看,身在聖地牙哥,看見聖地,也看見希望。


【美國卡】
‧全國人口:三億一百六十一萬人。占全球人口百分之五,僅次於中國大陸與印度
‧加州人口:超過三千八百萬人。每八個美國人就有一個住在加州,是全美最富裕、人口最多的州
‧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二十點一四噸(二○○五年統計)
‧每日垃圾量:兩億五千一百萬噸,平均每人每日生產二點零八公斤垃圾
‧全國資源回收率:百分之三十二點五。加州資源回收率為百分之四十八
(資料來源:美國環保署EPA、加州環保局 整理‧賴怡伶、葉子豪)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