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名城喜瑞都 車庫環保精神恆溫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白色捲門隆隆升起,清晨的陽光逐次點亮廠房深黝的空間。
這用屏風隔起的小小空間,堆疊著報紙、紙箱,
以及裝滿雜紙的塑膠袋,
稍不注意便顯得凌亂;
但這凌亂,總是日復一日地被歸整。
這裏是慈濟喜瑞都聯絡處的資源回收區,
從居家的車庫一路遷徙至此;
小小環保站看來毫不起眼,倏忽已十五年。
車庫精神猶在,
日常又溫暖、克難且恆持……
喜瑞都(Cerritos),洛杉磯縣下七十五個市之一,位居洛杉磯東南方、南加州中心,名列全美綠化最理想的城市、最富裕的城市,也是種族最多的城市;五萬人口中,亞裔就占了一半以上。
一戶人家的門口和側門邊,張貼了海報,說明為什麼要做環保、哪些垃圾可以回收變成資源。繞到車庫一看,鄰居三兩提來回收物,數位志工蹲踞分類……這即是慈濟志工在美國推動環保的雛形。
從台灣移民美國的陳靜志,十五年前聽聞證嚴上人提倡做環保,決定在僑居地身體力行。志工葉敏慎回憶:「靜志師姊說,做環保可以救地球又能做慈善;於是一九九四年時,我們幾個人想著怎麼去宣導、找場地、找回收商、如何分類……」
美國社區管理嚴格,不允許戶外堆放回收物造成凌亂,志工難以找到公開的場地做環保;到人潮眾多的超市宣說與帶動,成效也不彰,鮮少人主動提供回收物……
儘管遭遇層層考驗,但靜志並不氣餒。她四處拜訪回收商,了解收購項目;鼓勵親友、商家提供報紙和各類瓶罐;並挨家挨戶向鄰居說明;更提供自家車庫作為環保站。
「我們利用幾個舊書櫃布置,白天車子開出來就是環保站;晚上盡量收整齊,讓車子可以停入……剛開始就是這麼克難。」葉敏慎說。
拓荒者,對準方向就出發
以往受限於語言能力,這群華裔志工難以在美國主流社會帶動民眾投入;但藉由做環保,卻帶出一群在富裕國度裏想要付出的新移民。
一般人認為「收垃圾很髒」,但慈濟從「做好事」的觀念出發招募志工,強調回收用途與目的,每月回收金額也公布周知;加上靜志以身作則投入,因此招募了許多人的心。
「許多人都訝異於,只是隨手付出便能積少成多、成就慈善,因此更願意花時間投入。」葉敏慎說。
徐新燕(Lisa)便是其中一位。八年前喪偶後,她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候認識靜志。「靜志帶我到她家,打開車庫,哇!裏面堆得滿滿,側門也堆滿物資!她告訴我這是在『做環保』。我當時不懂,皺著眉頭問『這要怎麼弄啊?』她不疾不徐,一步步教我……」
徐新燕無法天天到靜志家做環保,靜志便準備許多紙讓她在家分類;徐新燕不好意思麻煩靜志往返載運,靜志卻說:「唉唷,Lisa不要這樣想!我們做環保的目的,是要愛地球!」
「房子自己住,不如大家用」,是靜志的開闊胸襟,因此每週五晚間,是她家最熱鬧的時候——客廳有兒童班在活動,內廳是慈青、慈少班;車庫裏,大人一邊做環保,一邊聽上人開示……老少齊聚、和樂融融,大家都有「家」的感覺。
靜志打了好幾把鑰匙給志工,讓他們自行進出做環保。雖是放手讓志工做,她卻是最負責的後援者;有次回收物特別多,葉敏慎不意提起:「紙好多啊!」隔天再來,竟都一掃而空,一問之下,靜志淡淡笑說:「今天還有新的回收物,避免讓大家煩惱,所以我做到凌晨三點,終於做完了!」
二○○六年靜志因病辭世,讓志工很捨不得。「她就像媽媽一樣陪伴著我們,許多慈濟人就是這樣被帶出來的。」徐新燕說,喜瑞都的慈濟特色就是環保,一邊做環保、一邊聆聽上人的法,可以改變心境和生活態度。「我們承諾靜志,一定會好好維持下去!」
接棒者,每天做、做整天
多年前,陶宗剛帶著妻兒移民美國,靜志送他一朵蓮花吊飾。
「我又不是女人,為什麼送我一朵蓮花?」他苦思數天,才悟到「口說好話,如口吐蓮花」的意義,因而改變髒字連篇的說話習慣,也積極投入志工行列。
後來靜志返台休養,陶宗剛承擔起喜瑞都環保幹事,做環保的場地也轉移到聯絡處後方。
除了有時回台灣,陶宗剛幾乎全年無休地投入環保,除了在自家社區回收,每週五晚間在聯絡處的環保時間、每週六到喜瑞都中文學校宣導和定點回收,都有他的身影。
他也提供住家車庫存放回收報紙,累積到一定數量,再載往價格較好的回收場變賣,不怕辛苦更不嫌麻煩。
彭淑美的先生遠赴大陸工作,她獨自在美國照料一對兒女。二○○一年聽說社區附近有慈濟人做資源回收,她閒著沒事就去看看,怎料馬上被吸引;當她看見陶宗剛用自家小車塞滿回收物,很感動,也期待自己能出一分力。
彭淑美笑道:「原本我是配合的角色,在靜志師姊家一週只做半天;後來看到大家都這麼用心做,我心疼就多做一點,如今在聯絡處每天做、做整天。」二○○六年底,彭淑美接下陶宗剛的棒子,續任環保幹事。
當老舊的小車退休時,她買了一部七人座的大車做環保。知道的人都驚叫︰「用價值三萬五千元的新車去裝回收物?」彭淑美笑笑說︰「先生長年在大陸,當然需要一部可靠的車做幫手支持我呀!大車功能較多,不只載運回收物資,也可支援大型活動。」
「剛開始也不知道怎麼做環保,但現在每天都做得很快樂。會所和環保就像修行道場,真的很好啊!」
從誦經到行經,彭淑美在環保工作中找到歸屬感,心中反覆的疑惑思慮也在行動中漸次清澈平靜。
發心者,年紀雖大精神奕奕
高齡八十七的詹阿雪及七十五歲的黃劉淑霞,每天早晨在彭淑美的接送下來到聯絡處,精神奕奕地將自書店回收來的過期報紙攤平鋪整。經過仔細摺整,賣往花店可獲得更高價格,摺整過程不致費力繁複,老人家勝任愉快。
每週一在聯絡處,人更多了,十多位老人家徐徐地翻摺報紙、花白髮下皆是溫煦滿足的面容。孔繁震、王渝培夫婦笑著說:「兒女都很投入慈濟的事務,我們年紀大了,也來貢獻一點心力。」
九十歲的周王愛蓮、八十歲的蘇曾映雪、陳梁佩璇、楊華同、楊石秀英……幾位老菩薩圍桌而坐,面容專注做得起勁;中途,還有師姊帶動活動筋骨;到了中午,人人準備菜餚,共用分享歡欣……
「我們的老菩薩很可愛!」喜瑞都現任負責人簡慈薰一一問候招呼著,更透露出這群「福中之福」老人家們的用心:「之前慈濟為南加州大火救災展開街頭勸募時,他們也想盡心力,堅持要參加!」
喜瑞都聯絡處無處不環保,每一位慈濟志工都是環保志業的一分子——全職志工陶宗剛、彭淑美,負責收集和運載大量回收物;師姊們隨手將家中與鄰居的回收物帶來聯絡處;值班志工拿著信封袋將色紙、白紙撕開,溫馨閒敘但手中沒閒著,或者隨時起身整理小小的回收區……
環保,是喜瑞都慈濟會務的發展之始,也是當地志工日常又溫暖的生活基石。
(資料提供╱簡慈薰、黃婉玲)
【經驗分享】
腳踏車逍遙遊
袁伯伯的社區之旅
◎撰文‧黃婉玲 攝影‧顏霖沼
想和鄰居溝通,卻只會說句「哈囉」;
想看份中文報紙,還要步行半小時才買得到;
住在美國,袁伯伯覺得自己又聾又啞又跛。
終於,他找到溝通無障礙的「祕方」……
清晨寂靜無人的長街,一個身形略為矮胖的男士,身手敏捷地從車上跳下來,將一大堆舊報紙、一包包塑膠水瓶及汽水罐,從人行道旁的草坪搬到車上。呵!是袁伯伯,又來社區回收資源了。
從外表看不出袁柱光伯伯已年逾八十,有時候在路上見他騎著腳踏車,速度比十八歲的青少年還要快,不禁關心地叫:「別太快,小心騎啊!」他的身影在快速遠去中答道:「爭取時間呀!」
袁伯伯是廣東省東莞人,一九九二年從香港來美國喜瑞都探望女兒。
對於住慣水泥叢林、天天面對人頭湧動的袁伯伯來說,這裏太安靜了,到處都是樹木和公園,除了清早到公園運動的人路過,其餘時間難尋人蹤,連車也是久久才看見一輛。
站在前院剪草澆花的袁伯伯,好不容易盼到鄰居也出來整理庭院,卻因語言和文化隔閡,只能說聲「哈囉」,其餘的話都得往回吞。
想看份中文報紙紓解鄉愁,要步行半小時以上才買得到。他覺得自己又聾又啞又跛,住了五天就想打道回府;但想到很難有機會與孝順的女兒共敘天倫之樂,也就勉為其難再住下去。
長日無聊,袁伯伯在社區閒逛,欣賞別人家的園藝。他注意到每遇垃圾收集日前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將垃圾桶、廢棄雜物堆在路旁,其中夾雜著許多報紙、紙板、塑膠瓶、汽水罐等。憑著惜物惜福的心情,袁伯伯開始拾取這些物品,放在前院讓拾荒者拿取。
鄰近有間台灣人開辦的小型托兒所,屋主的姊姊在照料孩子之餘,騎著一部裝有大鐵籃的腳踏車,在社區撿拾回收物資。她告訴袁伯伯這是要交給「慈濟」,拿去賣錢做善事。袁伯伯覺得這真是一個好主意,決意跟進。
社區住戶雖然和袁伯伯言語不通,但看到這位滿臉笑容的慈祥長者有心撿拾,也特意把可回收資源和垃圾分開放置。
後來袁伯伯和袁伯母決定常住在美國,申請到離女兒家約八公里的老人公寓。新居周遭住了一些華人,他也向人募集舊報紙。
冬天的清晨,即使已經六點半,天色還未亮透,袁伯伯精神奕奕騎著用兩輛腳踏車改裝成的三輪車出門,往女兒家去。他每週兩天回去探望女兒,順便回收附近住戶提供的舊報紙和瓶瓶罐罐。雖然一趟路程得花五十分鐘,然而袁伯伯老當益壯,滿懷喜悅地利用這個機會來鍛鍊身體。
●
抱持一分「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熱忱,袁伯伯十多年來默默盡一己之力在喜瑞都做環保。
美國人工昂貴,物品稍有故障或損壞,找不到人修,只得汰舊換新。袁伯伯覺得很可惜,因此也義務幫人修理舊物。
故障物品經他妙手回春,得以再利用,許多親戚,甚至是口耳相傳慕名而來的朋友,都找他修理腳踏車、家具、電器等,讓他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