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3期
2008-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手」護大地系列之三】
  醫海慈航【慈濟大學‧大體模擬手術教學】
  人醫之愛
  人生練習題
  天涯共此情‧緬甸
  寰宇慈濟
  天涯共此情‧斯里蘭卡
  創意發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四川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3期
  科技重地北加州 愛心轉運手再生物命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一落又一落的廢紙板,從大貨車裏拋擲出來,
相互拍擊的聲音,在車流不息的奧克蘭回收場中形成一種韻律,
見證美國工商發達的另一面。
這些堆積如山的包裝紙板,來自三十多哩外的矽谷高科技園區,
將被成捆打包,以船運送往萬哩外的中國大陸,進行下一輪的生命。
宛若貨物生命鏈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三十哩路只是紙箱們旅途中的一小段,
但對慈濟志工來說,
四年來往返的這段路,
每一趟都充滿對地球的愛、每個行動都付出最實在的關懷。


在舊金山灣區南灣聖荷西高科技工業區,有許多台灣科技公司在此設廠;它們的倉儲口是一個個懸在牆上的碼頭,等著大貨櫃車靠岸流通,將電子產品送往下個目的地組合銷售,跨國經濟在運輸間形成匯流。

慈濟志工盧國強開著大貨車,熟練地倒車到其中一個倉儲口,打開貨櫃門空空如也。進入倉儲裏,隨著推車一次次搬出來的,不是那用堆高機細心堆疊編碼的精密電子器件,而是曾經包裝著它們、已完成「保護」使命的大小紙箱。

「哇,今天的量很多啊,跑兩個地方就滿囉!」伸展了身軀,志工常景豫也沒閒著,他繫著護腰,動作結實俐落。體積大、薄且重、甚至有些滑溜的紙箱,在他的歸整下,用推車疊高推入深長的貨車車廂,層層像砌磚般搭建起整齊高聳的紙牆,一下子就堆得比人還高了。

與電動堆高機擦身而過,盧國強推來滿滿幾箱散亂的大型廢紙簍,傾倒一地。沈默的兩人在車廂裏沒有對答,彎腰拾出大小紙板塞滿空隙,避免滑落,動作形成歡快的韻律。

兩人每日在科技公司及回收場間奔走,再加上其他志工在定點拆卸整理的成果,一年約有一百五十噸成績。

「先前大愛台『草根菩提』節目播出我的故事後,更多廠家打電話來,要提供紙板讓慈濟回收!所以回收量愈來愈多,也需要更多志工投入!」七十六歲的常景豫,笑容和煦溫馨,而北加州分會的環保志業,也是由這位「退而不休」的志工開始帶動的。

銀髮拍檔,感動追隨者

一九九七年,常景豫加入美國慈濟志工行列,關懷老人療養院、發放早餐給無家可歸者……至今逾十年不曾中斷;二○○四年開始從自己做起,落實證嚴上人提倡的回收資源做環保。

「我一個人到處去收,餐館、商店啊每天收;也把會所、會員、鄰居的回收物都帶回家整理。」

次年,任職科技公司的志工詢問是否願意回收紙板?「這一收就要持續下去,不能斷斷續續。我回去想了想,決定接下來。」常景豫說。

回收範圍不斷擴大,數量隨之增加,常景豫愈顯吃力,幸而當年加入了一位志工——六十來歲的盧國強;二○○五年投入慈濟行列的他,了解環保理念後欣然參與。

「上人說『甘願做,歡喜受』。人要甘願做,做了不要想太多;要自己修,不能等人家請你來做。我做環保就很歡喜啊,表示身體健康,而且可以救人!」

談到環保就滿面笑容的他,和常景豫都是全年無休的全職志工。每天先來到設於科技公司的環保站整理回收物,運載完第一趟後,再回來協助清理環境。即使冬季常下雨、颳大風,他們依然穿雨衣穿梭在各公司和回收場之間。

這般的用心與身體力行,感動了許多志工,紛紛前來助一臂之力。志工陳慈鎮去年第一次跟著盧國強到報社印刷廠回收耗損的廢紙,實際參與後就做到現在。

每週六清晨三點半,盧國強得在冷冽晨曦中出發,經過兩小時車程抵達位於舊金山郊區的印刷廠,將所有回收物搬運上車、運到奧克蘭回收廠變賣後,再回聖荷西。

「盧師兄是六十幾歲的人,他都能這樣做,我一週也可以早起一次來幫他啊!」陳慈鎮說:「至少回程讓我接手開車,多多少少幫上一些忙!」

除了加入印刷廠回收工作,陳慈鎮也到科技公司的定點幫忙;雖然日常事務繁忙,但做環保已成為她志工生涯的一部分。

身在天堂,真實觸摸地球

天氣又轉溼冷,科技公司回收點搭起的白色小棚下,颳起陣陣寒風。陳麗雯、陳翠文、柯志卿等三、四位志工,將原本用來包裝固定貨品的紙碎,整齊堆疊在大紙箱裏,絲毫不浪費空間。

「做環保很有趣,尤其拼這些紙碎,很像在拼魔術方塊!」他們的動作與笑語,讓棚內感染了熱度。

陳翠文住在科技公司附近的社區,身為家庭主婦,她每天早上九點報到,連續三、四個小時不斷地拆卸紙箱、裝填紙碎,常做到過了中午才回家吃飯。

在做的過程中,她感受到無窮樂趣,時間過得又快又充實,家人也很支持。「孩子大了,在外念書、工作,我在家裏很閒嘛。看到常師兄、盧師兄太辛苦了,我來幫忙,為他們分擔一點是一點。」

在東灣奧克蘭地區,沈明敏、林惟忠、羅坤發三位平均年紀超過六十五歲的慈濟志工,一年多前在常景豫的委託下開始做環保。

「常師兄開車到東灣這裏回收,路途實在遙遠;我們幾位便嘗試接手來做做看看。」林惟忠說:「我永遠記得第一次開車去那帕(Napa)的一間環保旅社回收紙箱,總共賣了四十七點五元;光是油費、過路費都不只這個數目。如今我們就近開發回收點,也請鄰居把東西送來,在家裏做環保。」

慈濟奧克蘭聯絡處是一間小小民房,志工在後方停車場搭建小棚擺放回收物。雖然量不多、規模不大,但處處講究衛生與整齊,避免造成鄰居困擾。

志工沈明敏分享實做後的感受:「我是學環保的,美國政府對環境把關很嚴格,一般人不會接觸到垃圾或回收的問題,自然缺乏相關意識。」

他進一步解釋,慈濟環保強調回歸「心靈環保」,志工在做的過程中所摸、所看,體會到垃圾減量與克己復禮的重要性。「志工們在這裏做環保,最主要是要感受『與地球共生息』。做環保,讓身處天堂的人們,更懂得知福惜福!」

 

經驗分享
在付出中創造幸福
盧國強步步為營
◎撰文‧陳慈鎮 攝影‧顏霖沼

來美國之前是難民、之後是貧民,
苦日子教他步步為營,在付出中改寫人生劇本……

週末清晨三點半,慈濟環保車奔馳在筆直的高速公路上,運轉手很沈靜,偶爾才出聲,講起中文又不輪轉。從高速公路轉入海灣大橋,再上高速公路,目的地是密爾布瑞(Millbrae)的《世界日報》印刷廠;一千個日子以來,越南華裔移民盧國強這拂曉行動未曾間斷。

他走進黑漆漆的印刷廠房一角,推著四輪帆布車來來回回,將印刷過程中調色不均勻的瑕疵報紙、滾筒紙心、紙板等,一趟趟運出來。每車少說也有幾百磅重;再加上路面不平、輪子不穩,所以每推一步是那麼吃力,若非老手還真推不動。

輪子轟隆隆作響,但劃不破靜寂,街燈下無人,仰望天空一片暗寂。他飽吸印刷廠中的化學藥品氣味,不在意汗涔涔的夏季、更不畏寒風刺骨的冬天。

去年冬日異常低溫,他默默忍耐「冷」,讓我看了很心疼——他身子顫抖,捨不得放進口袋暖一暖的雙手更是瞬間凍成通紅;刺骨的寒風把鼻涕凍成霜,掛在上唇滴不下來……

微暗天際,達人展現功力

天際露出魚肚白,不遠處時而傳來飛機起降聲;他的眼神不時瞄向轉進來的車子,是不是住在附近的老夥伴來了?但龜裂的手沒有閒下來,在一盞微暗的霓紅燈相伴下,將長短不一、很有重量的滾筒紙心,從高高雙層鐵架上小心翼翼搬下,依序放進車廂底層,這個叫作「打底」。

他說,底子若打穩,報紙層層疊疊放上去就很順,容量相對增加,「可以多塞好幾磅呢,重量就是錢。」

鄭義雄、廖憲典睡眼惺忪地抵達,多雙手,就多一分力量;一個在車廂內接應,一個在車廂外整理,回收速度加快,車廂空間也填滿了。盧國強更得快手快腳拿起長條紙鋪在地面上,將散亂紙張右手抓、左手勾,紮紮實實地捲起來,這個叫作「包春捲」。

眼睜睜看著四個輪胎幾乎快被重重壓平了,大家齊聲大喊:「停!不能再塞了!」已成達人的盧國強出聲了,今天大概不超過四千兩百磅。

每回收一百一十磅紙類,可拯救一棵二十年生的樹木,「每週六幾乎壓扁輪胎的這一車,足以救三十多棵大樹。」經過環保專家蔡汪騰師兄的換算,大家更加賣力,縱使縮著脖子、冷到口呼白煙、或一邊打呵欠,也甘願;回到家,累到腰痠背痛,也會笑;因為很值得!

盧國強說,回收一磅的紙箱約可賣得八分錢(約新台幣兩元),「錢是其次啦,目的是減少砍伐樹林,讓地球有生機、人類有朝氣!」

死裏逃生,埋下付出種子

不少越南朋友曾經拉高嗓子對盧國強說:「你是傻瓜蛋!每天這麼辛苦,為什麼不去賺錢給自己?錢只嫌少不嫌多,世界上最呆就是你!」

他一生勞苦,周遭朋友都看到了,都不解他「為什麼」?

「一九七五年,越南淪陷;三年後,我擠上一艘破舊漁船,和四百多人在茫茫無垠的公海上漂流十六天。沒有水喝、沒有充飢物;歷經三百八十四小時煎熬,船艙裏、舢舨上已經靜悄悄了,人人倒地奄奄一息,再也聽不到哀號聲……如果奇蹟再不出現,那麼四百條人命就要變成人肉乾了。」

最後,他們幸運遇到台灣漁船搭救,盧國強從此對台灣有分特殊感情,也埋下未來參加慈濟的種子。

他落腳美國灣區,在罐頭工廠找到一份時薪兩元的工作;第一次領薪餉前一夜,竟激動得睡不著覺。

來美國之前是難民,之後是貧民,嘗過今天沒做事、明天就沒飯吃的日子;也幸虧苦日子把他推進佛教裏,讓他精神有依歸。進入慈濟、聆聽上人說法,更加透徹因緣果報;自認過去生的劇本沒有用心寫,所以今生要多努力步步為營,儲存來生的資糧。

盧國強和兒子都是環保尖兵,他隨身帶著水、餅乾,堅持簡單的飲食,以環保書寫每一天的生活。為山川樹林請命、讓大地青春永駐,這是盧國強再辛苦也由衷的甘願!

 

經驗分享
感恩富足
婆婆媽媽 環保生活大體檢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什麼是更進步的「環保」?回收物如何變成「神祕寶貝」?
請來薩拉度加市的社區瞧一瞧!

唏哩匡啷的瓶罐相撞聲、熱鬧吵雜的笑語聲,在星期四早晨從北加州薩拉度加市(Saratoga)濃蔭社區裏陣陣傳來。循聲而去,走進一間寬大平房圍籬內,打開側門,一睹聲音紛陳的來源:十幾位婆婆媽媽在院子裏各司其職,有人踩踏著寶特瓶,有人將發出臭味的瓶罐沖水洗滌,還有人將瓶瓶罐罐收拾成包裹、堆上小客車……不同的手忙著,彼此的寒暄也起落著。

「真是好玩!在做的過程中都不會亂想,只想到回收得真多!」志工喜孜孜分享著,旁邊的孩子手腳俐落,一下子又分類好一袋。

廖瓊玉忙進忙出擔任總指揮,卻仍然精力充沛,笑著說:「我們這個小站已經開了兩、三年,每兩週的週四做整理。但東西愈收愈多,有時一週就要做一次!」她家後院,儼然成為小小的社區環保站。

扭轉觀念,送「禮」到家

慈濟在台灣推動環保多年,加州各地的慈濟人也陸續跟進。廖瓊玉和社區志工來到庫菩提諾(Cupertino)慈濟人文學校,推動校園回收運動,也向家長分享慈濟環保精神、鼓勵以身作則教育孩子。「第一次的回收金額十五元,雖然少,但是大家都好高興,這是很大的鼓勵。」

廖瓊玉思及,環保必須落實在社區,成效才會更大;因此積極到社區宣導、用電子郵件廣為宣傳、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也提供傳單讓會員貼在冰箱上,便於查詢就近的慈濟回收點。

許多朋友聽到廖瓊玉在做資源回收,不禁納悶,甚至抱怨:「政府已經有在做了,為何慈濟還要回收呢?」「做環保好麻煩啊,而且回收物好臭喔!」……

廖瓊玉給予機會教育:「我們每個月付幾十元讓政府清運垃圾,心態是『我給錢了、也有分類,但是我要繼續浪費』……慈濟志工回收資源,讓大家知道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回收物雖然臭,但是在親身實做的過程中,更能感受到體貼地球的重要性,也會更甘心、用心愛惜資源。而且,回收所得可以捐給大愛台傳播善的消息,更加有意義。」

不少人聽到廖瓊玉的解釋後,看待垃圾與回收物的態度進而轉變。「很多鄰居想做好事,回收資源是最方便且人人可以做的,簡單的動作就可以讓人覺得自己有付出,所以常常他們把回收物交給我的時候,就像送給我一件寶貝一樣,很可愛!」

華人很容易將「環保」與「惜福」觀念結合;但對自小生活在美國富裕環境中的年輕孩子來說,稍不注意就會流於浪費。廖瓊玉鼓勵自己的孩子到學校做回收,從剛開始的扭扭捏捏到後來已經坦然順手。

「去年耶誕節,同學送給他一大箱禮物——全是回收物!他好開心,我也覺得那是最好的禮物,因為他和朋友都認同這件事。」廖瓊玉說,回收做久了,孩子在運動打球時,也捨棄便利的瓶裝水,自己帶水壺。

車庫拍賣,震撼教育

志工們不受富裕生活的面子問題所拘束,上街做環保不落人後。

高齡的廖友老菩薩在路上撿回收物、帶著孫子到公園運動時也與朋友宣說環保:「我做回收不是為自己;若是大家想要看到做環保的成果,請看大愛台!」

女兒曾經為此怕被鄰人誤會她對媽媽不好,但外裔女婿卻很支持:「媽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是對的事情,沒有什麼不好啊!」

如今因環保意識提升,路邊回收物減少,廖友較少出門撿拾,轉而在家開闢小環保點,接收朋友鄰居送來的「寶」。

周莎妃做環保也很投入,就連全家難得的滑雪休閒,她也能眼尖地在雪堆裏看到回收物,撿拾滿滿一大袋。先生抱怨時,她說:「乾淨美麗的環境是靠大家努力而來的,如果亂丟垃圾卻沒有人回收,明年還會有人來嗎?我在做的同時,對亂丟垃圾的人也是一種教育。這不是很有意義嗎!」

周莎妃笑道,自己是即知即行的人,住家附近的球場每逢比賽結束後總是滿地瓶罐,她會帶著孩子一起去撿,「孩子撿得不亦樂乎,也學到很多。」

廖瓊玉看到美國盛行的「車庫拍賣」(Garage Sale),蘊含延長物命的概念,五年前也招募志工、會員帶來家中用品,在車庫舉辦義賣,收入捐助慈善工作。

「我請他們自行整理、標價,這時就得面臨震撼——許多東西都是全新的,衣服甚至連標價牌都沒拆!但是,一百元買入的東西,可能標五元還賣不掉!這是人心的練習,讓大家警覺平日生活,是否有許多不必要的浪費。」

做環保後,廖瓊玉在冬天時不曾開過暖氣,也不花不必要的錢消費尋找快樂;買外食時自備餐盒曾被店員擺臉色,但依然從生活中力行環保,也讓更多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的婆婆媽媽起而仿效。

她鼓勵大家使用手帕取代紙巾、帶環保袋上市場、自備餐盒不用保麗龍。部分人容易遺忘或怕麻煩而無法堅持,廖瓊玉開玩笑說:「這時候不可以原諒自己,不然不會進步喔!對的事情,一定要堅持去做!」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