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典範舊金山 湛藍隊伍上街示範「4R」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舊金山為全美環保典範城市,
回收資源數量已超過運往掩埋場的垃圾量。
政府有心推動,更結合慈濟志工,
共同讓環保成效更上一層樓。
行走在宛如波浪起伏的社區道路上,
志工敲門詳述「神奇三桶」對保護地球資源的神奇效力;
十四年來,在遊客雲集的繁華市鎮掃街,
走動之間像是活廣告——
歡迎更多人加入愛護環境的行列!
陽光燦爛的假日,位在加州北部舊金山(San Francisco)日落區的爾文街(Irving Street),五花八門的櫥窗吸引車陣人潮聚集;慈濟志工手拿掃把、畚箕、長夾,以兩列整齊的縱隊在人群間穿梭漫掃夾撿,地上紙屑菸蒂果皮一個不放,臉上不忘掛著微笑。
這支隊伍引起往來人群注意,「這是什麼團體啊?」「他們是慈濟,是做好事的!」華人民眾路過時耳語紛紛,西方人士則是不吝當面給予讚美:「哇!做得好!我們都該向你們學習!」慈濟志工停下掃地腳步,有禮貌地說道:「先生,謝謝您的讚美,您也可以加入愛護環境的行列喔!」
實做與配合
官方肯定慈濟環保
「我們每個月都掃街,所有志工都參與——可以說,舊金山慈濟會務就是從掃街起家的。」舊金山支會前任負責人陳雪玲笑瞇瞇地說。
一九九四年舊金山支會草創,在中國城跑馬街(Powell Street)一處辦公大樓成立會所,志工們思考如何為社會付出。陳雪玲說:「熱鬧的中國城,周遭環境卻髒亂不堪。我們要敦親睦鄰、愛灑社區,就從中國城掃街開始。」
一九九九年,會所遷移到爾文街,每個月的掃街工作持續,成為常態性活動。隨著志工人數愈來愈多,陣容也愈顯浩大,陸續推廣到市內三個華埠;因此受到政府部門注意,受邀協辦各項環保活動。
二○○五年「世界環保日」正逢聯合國六十周年慶,全球七十多位市長應邀出席在舊金山舉辦的慶祝活動。慈濟十年來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獲得肯定,成為開幕典禮中唯一受邀致詞的民間團體代表;志工在分享環保經驗中強調:「淨化地球,也要淨化人心;疼惜大地,也要疼惜人心。」
這番話,也呼應了市長紐森(Gavin Newsom)所說,進入二十一世紀,全世界已有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中,「人們必須發展出一種愛護地球並顧及子孫利益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努力做環保,讓城市綠化而美麗!」
多藍多綠不要黑
舉手之間大不同
沙加緬度河(Sacramento River)下游出海口的城市群,構成了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包括舊金山半島上的舊金山、東部的奧克蘭(Oakland)、南部的聖荷西(San Jose)等,總人口數在七百萬以上,也是美國人均所得最高的地區之一。
舊金山多併排矮房,建築外觀古典、造型與顏色個個不同;筆直的社區道路,也因山勢起伏而顯得蜿蜒,車在宛如波浪起伏的地形上行駛,構成了這都市的魅力。
奇特的不僅是地景風貌。舊金山市推廣有機堆肥、加強開發再生能源、禁止使用塑膠袋等措施,可說是走在全美尖端;回收率超過六成八,距離二○一○年預計達成的七成五已經不遠。
政府在住宅區、小型企業實施資源回收方案,俗稱「神奇三桶(Fantastic Three)」——藍色桶容納可回收物,包括紙張、玻璃、塑膠及金屬容器;綠色桶裝堆肥物,包括植物枝葉、廚餘和受食物污染的紙張;黑色桶則裝不可回收的垃圾。藍色和綠色桶免費收運,黑色需要付費。
環保局宣導「More blue more green」(多點藍,多點綠),並以黑色牌子提醒住戶:「您準備將它丟掉嗎?將它放入回收桶和丟入垃圾桶的行為沒什麼不同,但對環境的影響大不同。」
舊金山環保局委託垃圾處理公司在收取垃圾時,檢查分類是否完全;將不理想的住戶列冊,交由慈濟志工登門拜訪,宣導四R——Recycle(資源回收)、Reuse(資源再利用)、Reduce(垃圾減量)、Rot(資源堆肥)。
志工抱著調查表格、手提綠色廚餘分類桶走上陡坡,循著地址敲門等候。「您好!我們是舊金山環保局的志工,同時也是慈濟基金會的志工。請問您府上有藍色、綠色、黑色三桶嗎?有沒有做廚餘回收呢?」視開門對象不同,志工轉換中文、粵語、英語等語言,親切詢問住戶。
走過了幾條街,常常是無人應答;難得遇到住戶應門,形形色色的人也有各式各樣的應對態度:「謝謝,我有在做回收了。」「不用!我不需要那麼多桶子!」「有些物品我不懂如何分類,可以請你們告訴我嗎?」……無論如何,志工都耐心勸說或認真解釋——只為了讓環境更美好。
二○○七年,慈濟志工挨家挨戶共拜訪了六千多戶。舊金山環保局負責此專案的桑賽(Sunshine)小姐說:「每位志工臉上都掛著笑容,不怕民眾的拒絕和冷言冷語;即使年紀大也很有毅力,我真的很佩服!」
●
無論是華人社區的節慶集會,或者配合官方舉辦的環保活動,慈濟志工積極推廣資源回收、垃圾減量,並走進商家宣導使用環保餐盒;且連續四年參加市府舉辦的植樹節活動,合力種下兩萬一千多棵樹。
環保局局長賈里德‧布盧門菲爾德(Jared Blumenfeld)表示:「慈濟的環保理念包括種樹、廚餘有機堆肥、減少使用保麗龍餐盒及塑膠杯、使用環保購物袋等;與我們的政策十分契合,因此邀請志工協助推動,增進民眾的環保概念。」
在他推薦下,美國環保署(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於二○○七年頒發「環保成就獎」(Environmental Awards)給舊金山灣區七個團體,慈濟是受獎單位之一,也是華人團體首度得獎。
舊金山市區寸土寸金,慈濟會所空間並不寬裕,無法收集堆積大量回收物;陳雪玲說,志工仍從家中帶來鋁罐、寶特瓶等回收物到會所分類,週末再統一變賣。「重要的是大家在生活中『克己復禮』,隨身帶環保餐具與手帕,從自己做起,力行環保。」
掃街、植樹、推廣……是當地慈濟人因地制宜、根據特有文化形塑成的環保行動。陳雪玲說:「舊金山是環保意識興盛的都市,我們讓主流社會了解,慈濟不只是掃街或口頭宣傳而已,更以『愛護地球、減緩全球暖化』的精神理念服務人群。」
(資料提供╱陳雪玲、蔡雪麗、詹婉珍、蘇錦琍、林育貞)
【經驗分享】
尋寶不尋煩惱 楊素梅街頭修行
◎撰文‧楊素梅 攝影‧顏霖沼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做環保是正確的好事,何必在意他人小小的眼神而放棄呢?
四年前因結婚來到美國,每次在街上看到破碎的玻璃瓶,就很不捨——不捨它生命的短暫、不捨人們亂丟垃圾的習慣。回收一個玻璃瓶所省下的能源,足夠點亮一百瓦燈泡四個小時,多麼寶貴的能源啊!也因此讓我彎下腰,撿起路上每個瓶瓶罐罐。
落地是垃圾,撿起成黃金
我在台灣時就習慣騎腳踏車通勤,即使來到地勢起伏的舊金山,還是以腳踏車代步;每天騎車上課途中邊撿回收物,到學校時書包裏滿滿的「黃金」。
同學們看到我的大書包,都很好奇。我說,「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當然要撿囉!而且不回收它們,就會變成垃圾,真的很可惜!漸漸地,同學們也會從家中帶來瓶瓶罐罐送給我,天天都是大豐收。
腳踏車掛著滿滿的回收物品,起初難免不好意思;但愈做愈自然,還獲得路人的讚賞。有位女士喝完飲料,我正好經過,她順手交給我回收,還說:「謝謝,你好棒哦!」有位主人帶著大狗散步,看到我撿起落在他家門前的玻璃瓶,高興地向我道謝。有瓶子撿,又有人感謝,這真是有價值的事!
我把瓶罐帶回家整理,每兩週送到超市附設的回收站變賣。四歲的小女兒與我同行,常常讓人誤解,以為我們靠撿瓶子維生,還有人因此拉我們到他們家中,把瓶罐送給我們呢!
生活用心,換來節能驚喜
上街做資源回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環保更要落實在家庭。
初到美國,我發現這裏的水費很驚人;而婆婆善於節約用水,洗衣機旁就有十多個大小桶子用來儲存洗衣機排出的水。
我把第一次洗衣水用來洗回收的瓶瓶罐罐和塑膠袋,第二次的水可澆花和擦地。另外在洗手台上放個臉盆,盛接洗手、洗奶瓶、刷牙的水,用來沖洗馬桶;洗米洗菜水也不浪費,用來澆灌後院小小菜園。
觀察比較兩年的用水量,竟然節省了十公噸!
婆家是廣東家庭,每週都用各式各樣的藥材、豆類煲補湯,每煲一次湯,就會產生廚餘。我在一般垃圾桶旁邊擺上廚餘桶,家中每個人都要學著回收果皮、菜葉和煲湯料等。
在舊金山,每個月的垃圾處理費,是依據每戶垃圾桶大小收費;我們家回收廚餘,使垃圾變少,使用最小的二十加侖垃圾桶已足夠;更意想不到的是,每週的垃圾桶幾乎是空的!
●
先生雖然不喜歡我和女兒在外撿拾瓶罐,但是他上班看到瓶子也會帶回家,只要沒人看見他在撿,就沒關係。
在路上做環保,大多數人會在意別人異樣眼光;加上不知回收物的可貴,覺得多撿一個,效用不大,就放棄做這個動作。我是為了撫慰傷痕累累的大地而做,為了延長物命,我願意忍受回收物刺鼻難聞的味道;當有勇氣在眾多路人目光下,彎腰撿起寶貴的資源,就學到謙卑、忍辱。
上人說:「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我相信這個小動作持之以恆,會感動更多人對環境釋出善意,一起回收資源。
做環保是正確的好事,我們何必因他人小小的眼神,就放棄這件有意義的事呢?從自己做起,慢慢影響周遭人;只要多一個舉手之勞,就會大大減少對地球的污染!
(賴怡伶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