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8期
2010-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祝福快遞
  聞思修
  厝邊頭尾一起來
  草根菩提
  喜樂證言
  銀髮之愛
  天涯共此情‧台灣
  天涯共此情‧泰國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出版書訊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8期
  人生最後階段的覺性選擇

◎撰文‧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插畫‧李讚成

人無法確知何時死亡,卻可以選擇在死前過怎樣的生活;
與世界重新和好、增益內在性,
以安靜、慈悲、淨心,展現具體「回歸」行動。


最近坊間出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談人在死亡來臨前要過怎樣的生活。這個談法與老年生活的意義非常不一樣——人當然無法確知何時死亡,但卻可以選擇在死前要過怎樣的生活。今年五月過世的廖歷慎,就做了這麼一個覺性的選擇。

十八年前我辭掉西岸的教職,與妻子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花蓮。有一天,看到志學街上開了一間雅致的咖啡館,主人就是廖歷慎。她的文筆甚好,寫的小說意境深遠,我們很快成了老朋友。

幾年前她發現自己罹患癌症,除了謹遵醫囑做治療,也很「明確地」走上人生最後階段的生活。

她明確地跟孩子說:媽媽會過世,如果媽媽過世,你們當如何……有時聽在外人耳裏、心裏都會痛;但由於媽媽的明確態度,孩子反而不驚慌。

歷慎也很明確地將自己奉獻給病友。她在門診為癌症病友打氣,非常有膚慰效果,我想可能與她的才華有關;許多病友在心理上一直過不去,她則以「同船渡」的身分,為病友解憂。

癌末病人有時會有幻視——歷慎描述的幻視底下,呈現一幅幅光明神佛的氛圍。她並不明確地選擇成為哪一種宗教的信仰者,但她卻產生了非常虔敬的宗教感;她並不巴望神佛或天帝救她,而是讓自己依偎著神佛。這種依山傍水的篤定感,令我們想起《野鴿子的黃昏》中流露的啟示——熬過寒夜,黎明不遠。

許多宗教都假設死亡是一種存有的回歸,可是如何在人生最後階段發展自己回歸的具體行動,卻沒有定論。但基本上,有兩大方面可以同時進行:其一是「與世界重新和好」,減少恩怨、緩解情仇;另一方面是「增益內在性」,多花些時間與自己相處,沈默看雲、靜坐冥想,給自己一種反歸的力量。

這兩條路都不容易,病友的情緒常常撐不起這兩個方面。

廖歷慎認真地膚慰病友,可以在撐不住的時候給出力量,其關鍵性的作用可想而知。尤其我從歷慎的言談中,深知她有著渾厚的內在性,心裏感到震驚——原來,我們耳熟能詳的安靜、慈悲、淨心,全都從內在性出發;我深信所謂宗教的核心,就是這個神佛環繞的深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