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8期
2010-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祝福快遞
  聞思修
  厝邊頭尾一起來
  草根菩提
  喜樂證言
  銀髮之愛
  天涯共此情‧台灣
  天涯共此情‧泰國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出版書訊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8期
  鹽埔變甜埔 孕育農村幸福味

◎撰文‧凃心怡  攝影‧顏霖沼

親子班、書法班、花道班、環保日……慈濟鹽埔聯絡處人氣旺;
你約我,我約你,愛鄉付出、精進學習,讓鹽埔變「甜」埔。


「泰國蝦,滿塭底;印度棗,當好價;鹽埔鄉,青花花;種瓜果,呷甜尾;栽玫瑰,開心花;農特產,世界濟……」

位於屏東縣西北方的鹽埔鄉,是隘寮溪沖積而成的扇形平原,當地流傳的這首歌謠,訴說自明鄭時期開發以來,因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質土壤、水源與氣候,造就農牧、花卉以及魚塭養殖業興盛。

純樸的鄉間,農人生活恬淡,終日辛勤工作,少有新鮮事;空閒時,寺廟和活動中心即是最佳休憩場所,能悠閒地和鄉親們泡茶、談天,就是最大娛樂。

二○○九年元月,鄉內有一場熱鬧的喜事——慈濟鹽埔聯絡處啟用。鄉親們相約搓湯圓、捏紅龜,喜氣洋洋猶如過新年。

「這麼小的村子,能有這麼莊嚴的道場,何等幸福。」聯絡處負責人鄭美人說,如今鄉親除了廟宇與活動中心,又多了一個新去處,志工在這村中最大的雙層三合院裏,廣邀鄉親參與親子班、書法班、花道班;每週一次,帶動環保日活動……


菩薩甕,
幸福社區的起點

「以前沒地方開會,都是輪流到志工家去。」九年前,鄭美人捐出一塊地,由志工回收九二一地震後的組合屋,搭蓋了一幢九十幾坪的共修處,作為鹽埔慈濟人開會、辦活動的場所。

有一年,證嚴上人行腳至此,看著人潮不斷湧入,開心地說:「這裏小而美,就好像是個『菩薩甕』,志工和鄉親從每一扇門不斷匯聚而來。」

鄭美人引導上人參觀環保站。由鄉親借地使用的環保站空間小小,卻打理得很整潔,「向上人介紹時,我心中充滿感恩,雖然地不是我們的,至少有地方可以做環保。」

那天晚上,鄭美人收到一個訊息:「上人有禮物要送你們唷!」直至今日,她仍掩不住當年的興奮:「上人要我去找一塊地。」

鹽埔已經有共修處了,大家以為是要作環保站之用;沒想到兩年後,被邀請去看建築藍圖;大家才知道是要蓋聯絡處。

鹽埔鄉有十二個村,人口兩萬七千多人,能擁有這個聯絡處,志工個個喜上眉梢。鄭美人說:「大家都很驚喜,也決定要好好運用。」於是積極規畫適合社區的課程與活動,期待能以聯絡處為起點,打造幸福社區。


親子班,
放下「大人的期待」

鹽埔聯絡處落成啟用後,每月第四個星期日,陳秀華不論工作多忙,都會排除萬難載兒子來此參加親子成長班課程。她說:「當初參加的動機,是希望孩子更愛我。」

「愛父母不是從小就會的。」陳秀華回憶,自己年輕時很任性,長大離家後,看見父母鬢髮漸白,才知道要珍惜。她羞赧表示:「以前兒子要什麼,我都會滿足他,來這邊上課後,老師們點醒我,那是溺愛。」陳秀華這才發現,原來自己也不懂得如何愛孩子。

「舉辦親子成長班,是希望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鄭美人提及當初規畫,有深遠的考量——志工在校園裏擔任大愛媽媽,發現有些孩子舉止失當,經老師勸導卻引來家長不滿,部分老師因此不再要求學生的人文禮儀,僅單純於課業傳授。

「這讓我們發現,需要教育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家長。」志工明白,開設親子成長班深具挑戰性,他們遠赴屏東市及高雄取經;開班短短半年,就有三十六對親子報名,除了鹽埔鄉親,還有遠從高雄九如、旗山來的學員。

「鄉下地方能有這樣好的課程,很令人驚喜。」陳秀華說,一年來兒子的改變看得見;「以前長輩和他說話,他總是自顧自地看電視,現在會好好聽完、禮貌回答。之前兒子不明白為什麼要捐錢幫助別人,今年海地大地震,他主動拿出存錢筒捐錢……」

陳秀華感恩一次又一次的課程,讓孩子漸漸汲取人生智慧。「希望他能有一顆正向善良的心,能靠智慧解決人生問題,畢竟我不可能永遠陪著他、保護他。」

另一位任職於幼教業的媽媽則分享對女兒「沈重的愛」。她的女兒很聰明,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但考試時只要答錯一題就會遭到責難。「我們的期待,讓孩子失去學習動力、恐懼上學,擁有不快樂的童年……」說這話時,母親難過得哭了,女兒也早已流下淚水。

「我們的教育,沒有教導該如何扮演好父母角色,」親子班老師林韋廷說:「許多父母來上課後才發現,原來大人的期待,不一定適合小孩。」


每週日,
你我相約環保站

週日這天,室內充滿親子歡笑聲,室外一角也是人聲鼎沸。

這裏是環保站,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花白頭髮的老人家精神不輸年輕人,大伙兒戴著口罩和手套聚集在此,穿梭在一落落的回收物中,細心分門別類。

環保站是鹽埔聯絡處人氣最旺的一區,資深志工吳玉英露出和藹笑容直說:「那是當然的,這個聯絡處是從環保起家的啊!」

十九年前,吳玉英在花蓮靜思精舍旁聽報告,當時慈濟推行環保僅一年兩個月,「總共救了三萬多棵樹、賣了幾百萬元……」她被這些數字嚇了一跳,心想:「撿回收就可以賺錢給師父救人,那我也要做!」

當時資源回收風氣尚不盛行,短短一條街就能撿滿十幾個飼料袋的回收物,吳玉英說:「我們清晨五點多就出門去撿,像行軍一樣。」雖然難免招來耳語,但她總是樂天地回應:「撿一撿,環境多乾淨,走在路上也不會踩到鐵罐跌倒啊!」

吳玉英是位裁縫師傅,當時村中有很多人向她拜師學藝,她也幫忙化新娘妝,很受村人尊敬,因此漸漸地有許多人開始「幫」她做回收;從剛開始一台腳踏車,擴展到幾部摩托車,如今已是幾部卡車在載送回收物。

十九年來,鹽埔環保站做得有聲有色,每到週末環保日,社區民眾便將家中回收物集中送來,讓志工與鄉親回收整理。

鄭美人笑說,環保站有十幾位固定班底,以往每天分類回收,大家手腳俐落,很快就能把工作做完,其他人沒有機會可參與;她特地將環保日改成一週一次,如此人力需求增加,每逢週日就會你約我、我約你,大家一起做環保。


撿志工,
粒粒珍珠緊串連

十九年來,鹽埔從幾位婆婆媽媽手拿飼料袋做回收開始,逐漸有了環保點、環保站、共修處、聯絡處,這一路的成長也反映在志工人數上。

「我們這裏委員數不多,但志工很多,也是最主要的人力。」鄭美人豎起大拇指讚歎:「現在聯絡處舉辦大小課程,幾乎都由這群年輕志工承擔。」

鄉下地區召募志工不易,鄭美人形容「撿志工」就好像「撿珍珠」般,每個人都很珍貴;她期許自己能成為「扯不斷的牛筋」,而非「易斷的棉線繩」,將一顆顆珍珠緊密串連。

為了帶動社區志工,鄭美人與其他委員們可是費盡心思。如平常分配聯絡處打掃工作時,一定是委員掃廁所,志工掃佛堂;有活動時一同策畫討論,執行主力多由志工擔任……所有的用心,無非要讓志工產生認同,知道自己是團體中重要的一分子。而多數志工也不負所望,幾乎一踏入就被緊緊黏住。

從小生長在台北的黃美惠,憶起二十五歲那年跟隨先生回鹽埔養鴨,「當時生活除了先生、孩子,就是一群鴨。」生活環境落差頗大,且鄉村多是老人家少有平輩,個性羞赧的她不善與人互動,一度封閉自己。

她渴望回台北,每月電話費總是破千,不安的孤獨感也讓她對先生緊迫盯人,常因孤單而流淚;直到參與鹽埔共修處的活動,一切開始不一樣。

「我認識一群年齡相近的好姊妹,一起腦力激盪,策畫活動、共同執行,還結拜為『法親八姊妹』。」除了可以講心事的同輩朋友,年長志工更是她的後盾。黃美惠說:「我的母親遠在台北,師兄師姊就像我的父母親一樣照顧我;看我忙於會務,會提醒我按時用餐,當我上台分享,也為我加油打氣。現在問我要不要搬回台北?我可以肯定回答:不要。」

志工林韋廷十年前回鹽埔娘家創業,正面臨人生最低潮:爭吵的婚姻、緊縮的經濟、焦頭爛額的事業;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我們夫妻講話都用吵的,平日各自忙於工作,無法陪孩子;孩子缺乏安全感,語言發展遲緩,常躲在桌子下不敢接觸人群……」

「當時我希望能找到心靈導師,走入慈濟,果然沒有讓我失望。美人師姊陪伴我、開導我,幾次明明累到眼睛都快闔上了,她還是耐心聽我把話說完,給我意見。」慈濟志工的智慧與愛心,是林韋廷的第一印象。

鄭美人表示,身為法親,不但要帶領新進志工邁開慈善步伐,生活上也要彼此關心,做真正的一家人。「有位志工的先生很忙、孩子又小,每當排醫院志工時,我都請她不要排;因為做志工之前,要先照顧好家庭啊!」

林韋廷打趣說,貼心的鄭美人就像是鹽埔聯絡處的廟公,總是有求必應,散發溫暖、守護每一個人。

退休後,凌賢藏和太太決定遠離都市塵囂,在純樸無染的鹽埔定居。這裏不僅有他所期待的「清靜」環境,對罹癌的凌賢藏來說,離高速公路近、能迅速抵達醫院,是最適合不過的居住地。

「當時只想安享退休生活,沒想到會在鹽埔當起快樂志工。」凌賢藏說:「我這個人閒不住,做公益讓自己覺得有剩餘價值。」

來自台南的周麟,跟著剛考上專科的孩子一起到鹽埔,經營小本生意的他,閒暇之餘投入志工行列;身為警察的曾振鐘,志工總愛叫他「大人」,當年他調到鹽埔時,被這裏的人情味給吸引,成為聯絡處看頭看尾的督導人……

鹽埔聯絡處空間雖小,人氣卻很旺盛。證嚴上人曾祝福:「大家彼此都是好鄰居,希望這個『菩薩甕』,可以讓鹽埔變『甜』埔。」

當年的祝福,如今已悄然成形;這座聯絡處具有一股渾然天成的吸引力,能讓人產生深厚情感,願意為這個鄉村奉獻,也因為更深入了解鹽埔,他們感性地說:「這裏就是我們的家!」

◎ 鹽埔聯絡處歡迎您
地點:屏東縣鹽埔鄉新二村德協路100號
電話:(08)7933252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