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8期
2010-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祝福快遞
  聞思修
  厝邊頭尾一起來
  草根菩提
  喜樂證言
  銀髮之愛
  天涯共此情‧台灣
  天涯共此情‧泰國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出版書訊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8期
  旱後暴雨 湄南河岸虔誠祈禱聲

◎撰文‧凃心怡  攝影‧林炎煌

今年遲來的雨季,大雨滂沱而下,
讓貫穿泰國三分之一國土的湄南河嚴重氾濫,全國半數地區受災。
老農坐在高腳屋上感嘆,每年雨季難免淹水,
「但通常兩三天水就會退,這一次實在太可怕了!」
年近八十的他,對大自然的巨變感到不解與敬畏……

                                                         
每年七月是泰國雨季的開始,這是農人栽下最後一期水稻後,最盼望的甘霖。

但是,今年雨水卻遲遲不來。天氣既乾且熱,大壩乾涸見底,農人除了挑來湄南河水澆灌,唯有日日虔誠祈求佛祖:「讓雨水降下吧。」

九月底,滂沱大雨來了,水壩水位節節升高,農人歡天喜地預唱豐收之歌;但過不了多久,熱烈的歡喜變成膠著的痛心。

大雨下不停,很快的,水壩因滿水位而洩洪;適逢海水漲潮,貫穿泰國境內、流域占全國三分之一面積的湄南河氾濫,災情在各府蔓延開來。全泰七十七個府,有四十多個泡在水中,最高水位甚至達兩米深。

一個多月過去了,至十一月上旬,仍有十幾個府面臨積水不退的窘境。這場洪災,奪走一百多條性命,而農人們日夜期盼的來年食糧,也因此絕收了。


填河造屋、築路 
災難愈來愈大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心地帶,屬北高南低的狹長地形;近年來,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南部暹羅灣沿海零星村莊遭海水吞噬;這些村莊距離首都曼谷不過二十公里。

低矮的地勢,加上湄南河大小支流充沛的流量,每當雨季來臨,淹水已是家常便飯。「我們早已習以為常。通常淹個兩三天,水就會退去,但這一次實在太可怕了!」七十七歲的頌(Song)坐在高腳屋上,對大自然的巨變感到不解與敬畏。

泰國政府社會發展部督察塔尼(Tanin)說,這次災情如此嚴重,並非不可預料——以往泰國中南部隨處可見傳統高腳屋建築,除了避免熱帶地區蟲類侵襲,也因應多水的生活環境,預防雨季時大水入侵家園。

「但經濟起飛,傳統高腳屋逐漸被平地建築取代,人們在湄南河支流填土造屋、築路;雨季淹水時,少了河流疏通與高腳屋的保護,災難愈來愈大。」

十月十日起,泰國東北部首先傳出災情,當時政府單位與支援團體很快進駐災區,天性善良的泰國人更是載著一車車的食糧與飲水前往送暖。

大雨加上洩洪,湄南河夾帶著不堪負荷的水量,順著地勢一路往南方漫流;位於中部的華富里府(Lop Buri)首當其衝,大水衝破河堤進入盆地,淹水深達兩米。眼見情勢告急,負責整合急難支援的社會發展部督察塔尼,在第一時間請求慈濟志工支援。

「十年前我就認識慈濟,也曾到花蓮參訪;我了解在這個急難的時刻,他們能做到立即、深入且長期的馳援。」聯繫結果沒有讓塔尼失望:「早上打電話,下午志工就載來物資了。」


救災不忘環保
芭蕉葉飯包熱送到家

泰國境內水災頻仍,經常參與賑災的慈濟志工陳世忠,在第一時間接獲援助請求時,肯定並清楚地指示救災方向:「沒有第二個選擇,絕對是熱食。」

他解釋,大水來時,水電中斷,飲水、煮食甚至外出購物都很困難。因此,當他們與塔尼會合時,早已備妥豐富的食材與烹飪器具,準備在災區設立熱食站。

志工賑災不忘環保,將熱騰騰的米飯與配菜包裹在芭蕉葉中,一個個傳統泰式飯包,隨著小船送入每一個渴望熱食的家庭裏。

八十七歲的素(Sud)爺爺和九十二歲的亨(Home)奶奶獨居在村內一角,大水來時,他們靠著孱弱的身體,以緩慢步伐將能搬得動的家當慢慢往樓上搬;但大水不退、食材耗盡,最後只能以罐頭食品勉強果腹。「所幸不久,慈濟人就送來飯包,並且每天變化不同菜色,實在很感激。」

隨著受災地區愈來愈廣,需要熱食的人家愈來愈多,芭蕉葉的取得相當不易;於是,志工購買環保餐具,並向村民宣導——下一餐送餐時,請將上一餐的餐盒歸還,以便清洗消毒後重複使用。

「這樣一往一返,有人覺得麻煩,剛開始還有兩位村長拒絕配合。」陳世忠說,志工們再三強調使用環保餐具的必要性:「水退後,我們也幫忙打掃,看到遍地都是保麗龍跟紙餐盒,龐大的垃圾量,成為水災後另一場災難。」

一開始餐盒回收數量很少,但不久後不僅全數收齊,還洗得乾乾淨淨。陳世忠欣慰地說:「還有居民在餐盒裏放入紙條,以端正字體寫上感謝字句呢!」


貼心了解需求
應急物資助度艱辛時刻

熱食工作進行的同時,另一組志工已經展開勘災腳步。

位於曼谷北方約八十公里的大城府(Phra Nakhon Si Ayutthaya),是這次積水最難消退的府——為了不讓首都遭受大水侵襲,曼谷外圍的河渠排洪水閘門限制開放,從東北方南下的大量雨水與河水,便積在鄰近曼谷、地勢最低的大城府。

大城府,原是古老泰皇朝的首都,雖然繁華不再,仍隨處可見傳統文化的留存;境內高腳屋林立,這讓積水難退的居民們暫不用面對無家可歸的窘境。

慈濟志工幾次往返勘災,細心發現,大城府那空鑾縣(Nakhonluang)巴札鄉(Pakjan)幾乎都是老人與小孩;泰國分會副執行長李建忠說:「此地鄰近曼谷,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在淹水情況下,老人家要出門買東西很困難。」

往年,泰國中南部較冷的一月,最低氣溫也很少低於攝氏二十四度,「但氣象預報,今年氣候反常,一月氣溫會下探攝氏十五度。」李建忠說,災後重建已是辛苦,若再遇上低溫,受災居民的處境將更添艱辛;幾次評估後,慈濟決定致贈生活物資。

十一月十四日,志工為巴札鄉六個村的受災家庭,貼心準備了十五公斤白米、五穀粉、兩條厚棉被、乾爽的草蓆,與因應長期涉水造成創傷與皮膚病的基本護理藥品、淨水的明礬……還協助每位村民搬運上車、上船,甚至服務到家,挨家挨戶致上慰問與關懷。

來到賽蓊(Saion)的高腳屋下,樓上傳來迫切且歡喜的聲音:「歡迎你們,請上來!」

十幾年前,賽蓊因車禍撞傷骨盆導致無力行走。她見慈濟志工上樓,立即送上強而有力的擁抱,開心說著:「今天我先生去領物資時,我就在這裏一直抬頭看,想看看是誰來幫助我們;沒想到你們還走進我家來關心!」

賽蓊回憶,十五年前也曾經歷過這般大水患,當時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度過災後艱辛時刻;這次慈濟提供的物資豐富,都是他們最需要的。

在此之前,志工一次又一次到鄉內勘災、家訪,與村民進行多次討論,才決定致贈哪些物資。負責接洽的巴札鄉保長巴替(Prateep)說:「水災過後有不少人來救助,但慈濟志工是唯一用心了解我們狀況跟需求的。」他笑著說:「一開始我還覺得這群志工真是麻煩!但他們親力親為的誠懇態度,也實實在在感動了我們。」

災後連續二十三天,慈濟志工在華富里府提供一萬四千八百四十二份熱食,並於大城府、泰南合艾府致贈七百四十八戶生活物資;總計一萬六千六百九十九人受惠。

一個多月過去了,華富里府每天仍得啟動十台抽水機,二十四小時不斷地將區內的水排出去。即使惡臭的積水逐漸消退、消毒工作如火如荼進行中,但居民擔憂的心仍不能放下——根據新聞報導,水壩又將要進行例行性洩洪,另一波鋒面也即將到來,再加上潮汐周期……「好不容易水就要退了,會再淹嗎?」

慈濟志工為此特別於十一月六日舉辦一場祈福晚會,帶領惶恐不安的居民虔誠祈禱;點點燭光中,眾人同心祈求天下無災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