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8期
2010-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祝福快遞
  聞思修
  厝邊頭尾一起來
  草根菩提
  喜樂證言
  銀髮之愛
  天涯共此情‧台灣
  天涯共此情‧泰國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出版書訊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8期
  單純心 做就對了——吳燕仔的快樂哲學

◎撰文‧楊雅甯 攝影‧人文真善美志工

有人覺得沒錢很苦,
有人覺得勞碌很苦。
她,身無餘錢,日日凌晨即起勞動,
臉上卻永遠帶著滿足笑容,
從不買用不到的東西、也不曾花錢吃大餐;
十五年如一日,
將「做環保」當成每日晨間早課。
她說,做慈濟最大的改變是「轉念快」:
「生氣時要快轉念,聽到不好的話要快轉念。
只要包容善解不計較,人生就會很快樂!」


凌晨三點半,路燈昏黃,巷道兩旁住家仍安靜沈睡,一棟小樓房的燈光突然亮了起來。吳燕仔扭開客廳的燈,走向浴室簡單梳洗,再回來喝杯水,便輕聲開門走向屋外。

就著微弱燈光,她習慣性地戴起手套、袖套、繫上圍裙,戴上帽子和口罩後,一把拉起手推車,走進附近的湖口工業區,開始她十五年如一日的晨間早課——做環保。


錢財留不住,何需計較

從小,那些被丟棄在路邊的空瓶空罐,就是吳燕仔眼中的「寶」。

她在金門長大,因家貧未受教育,從有記憶開始,每天就是做農事、家事,還要幫忙帶弟妹。小小年紀的燕仔,常利用農務家事的空檔,到處撿玻璃瓶、空鐵罐和彈頭,拿去雜貨店換糖果,儘管沒有零用錢,卻能因此讓弟妹開心吃到零食。

十八歲那年,吳燕仔嫁給在金門當兵的陳伍,隔年隨著部隊移防,舉家遷居新竹湖口。先生是職業軍人,她則在一家工廠的員工廚房上班兼做家庭手工。雖然收入不多,但夫妻節儉度日,竟也能購地建屋,養大四名子女。

由於住家就在湖口工業區旁,在這個工廠、住家、店面皆有的大工業區裏,有很多可再利用的回收物。吳燕仔和小時候一樣,總會利用空檔出門撿拾,不過並非為了添補家用,而是將回收物拿給一位單身老兵賣錢充當生活費。

他們夫妻一向熱心又有慈悲心腸,每當親友來借貸,總是不忍見他們為了籌錢而難過,但常常有借無還。一九八八年,政府開放國人赴大陸探親的隔年,兩人拿出僅有的積蓄並向鄰居借貸八十萬,幫助友人到對岸創業;沒想到友人竟舉家遷居大陸,失去聯絡。

打開生銹的餅乾盒,看著當初留下的一疊泛黃借據和本票,吳燕仔輕輕地說:「辛苦錢都留不住,還有什麼好計較?」她和先生拚命賺錢,終於如數清償向鄰居借貸的款項。

「上人說,歡喜還可以打折,不甘願還要加利息。」吳燕仔認真地說:「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擔心錢又會被騙走,不如捐給慈濟去做善事。」

二○○二年,已是慈濟環保志工的她,在保險到期後,將領回的四十萬,加上一位去世老兵託付全權處理的六十萬,一起捐給了慈濟。


能做才是福,
不生悶氣

雖然對錢財不計較,但接觸慈濟之前,吳燕仔對於職場中的人與事,可就很愛計較。

年輕時,她是員工廚房的「菜鳥」,常被頤指氣使,粗重工作都要她做。她表面上不吭聲,心裏卻非常生氣,常向先生抱怨:「我工作比別人多,領的錢卻比較少!」但為了家計,還是得乖乖去上班;就這樣,天天都生著悶氣在工作。

一九八六年,她無意間在收音機聽到一個溫柔又好聽的聲音在講佛法故事,深受吸引;連續聽了兩年,有一天她突然發現自己好久沒生悶氣了。

「同事還是同樣對待,為什麼我不生氣了呢?」靜下來想了想,這才發現,這位證嚴法師說的話,自己聽進去了,無形中想法改變,漸漸學會不和他人計較,也想通「能做就是福」的道理。

雖然經常聆聽法師說法,但直到一九九五年,吳燕仔才真正與慈濟結緣,搭乘「慈濟列車」回花蓮尋根。當她和先生得知,慈濟環保可以讓「垃圾變黃金」,所得用來幫助貧苦人,深受感動;回家後,夫妻倆開始每日清晨五點,一人拉一部手推車到湖口工業區撿拾回收物。

夫妻倆希望帶動鄰居一起做,但剛開始卻遭人誤解,認為他們必然有利可圖。一生剛正不阿的陳伍,那禁得起這種損害名譽的流言,他生氣地要找出造謠生事的人。

「不要緊!他們愛講就去講。」吳燕仔雖然心裏難過,但她自問所做符合上人教導的「誠正信實」,「『人在做,天在看』,我們就用時間證明一切。」

時日久了,鄰居看到慈濟志工經常來幫忙處理回收物,並將所有資源搬上貼有慈濟標誌的環保車,流言不攻自破;有許多人主動將回收物清洗好送到燕仔家,還一併繳交當月善款,還有人來幫忙分類……社區的環保意識也日漸提升。


世事總無常,轉念無苦

一九九九年,懷有七個月身孕的媳婦發生車禍,昏迷不醒。

面對肇事者,兒子非常不甘心,希望藉由法律途徑讓對方拿出高額理賠金。燕仔看著兒子因為打官司而每日煩躁、神情恍惚,擔心他心中有恨,會做出偏差行為,於是苦口婆心規勸:「不要告了,那會造成另一個家庭難過。」

當地慈濟志工多次前往醫院關懷,在病床邊念佛,祝福媽媽和寶寶都能夠平安度過難關。住院治療一個多月後,媳婦終於醒來,產下健康男嬰。

吳燕仔告訴家人:「因為法親們的祝福,我們才能夠有這樣的好福報。」她跟兒子分享上人的「普天三無」——「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相信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希望兒子原諒肇事者,用心照顧妻兒,讓家庭恢復平靜。

終於,兒子在她的不斷勸告下,答應撤銷告訴。

吳燕仔說,加入慈濟十幾年來,自己最大的轉變就是「轉念快」——生氣時要快轉念,聽到不好的話要快轉念;只要包容善解不計較,人生就會快樂!

媳婦傷癒後,因為反應變慢,照顧兩個孫子的重任便落到燕仔夫婦身上。夫婦倆原本清晨五點開始做環保,提前至凌晨三點半;做到太陽升起後,燕仔回家張羅早餐、送大孫子上學,陳伍則背著小孫子整理剛撿拾回來的回收物。

當了一輩子軍人的陳伍,做事一絲不苟,總是將報紙疊得跟豆腐塊一樣整齊;瓶瓶罐罐也是分類後,井然有序地堆放在院子裏,整理好資源,一定立刻洗地板。

熱心腸的他們,不僅將自家院子充作環保回收場,還因為居住的社區巷道非常狹窄,郵差機車後座的郵件袋常會刮損,於是便接下「社區郵差」的任務,為社區鄰里投遞信件二十幾年。吳燕仔說:「就當作是運動,每天到每一家去走走看看。一切都是舉手之勞而已!」


善用每一刻,廣結好緣

二○○六年初,陳伍因為身體不適住院,心情低落。親近佛法多年的燕仔告訴先生:「人都會老、會死,要定下心念佛,不要慌,就不會增加痛苦。」同年五月,陳伍離世,燕仔用虔誠心祝福先生一路好走。

驟失老伴的她並未因此放棄做環保,仍是天天三點半出門。夜空下,偶有車輛疾駛聲劃破寂靜,燕仔每走一步便在心裏默念「阿彌陀佛」,將每天的環保路線當成「行經」之路。

對吳燕仔而言,做環保不僅是撿回收物,還是與大眾結好緣的機會——早起運動的居民會主動將回收物交給她,還有便利商店的年輕店員跟她抱怨工作不順心……吳燕仔會與他們分享上人法語,偶爾帶來《慈濟月刊》滋潤年輕的心靈。

有一次天未亮,吳燕仔低頭撿拾散落一地的啤酒瓶,發現有一雙腳正走近她——一位中年男子表情異樣朝她走來。她不慌不忙將酒瓶放進袋中,雙手合十大聲念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此舉終於讓對方停下腳步,轉身跑開。燕仔說,「阿彌陀佛」早成為她在天光未亮做環保時,最重要的護身符。

每天要做環保、忙家務,且一定要收看上人開示,才能與鄰居分享,她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上人說,無常什麼時候來都不知道。我們一定不可以偷懶,要盡量做!」

從小就過慣苦日子的吳燕仔,從不買用不到的物品,也不曾花錢上餐館吃大餐;孩子們相繼成家立業後,家中經濟狀況改善,她的生活並未有所不同。

「三餐吃飽就好,衣服有得穿就好」,這是她的生活原則。除了衣褲、鞋子幾乎都是回收來的,她還在頂樓回收雨水種菜;在陽台立幾根木棍再用三條電線纏繞,就成方便好用的曬衣繩索。燕仔滿意地說:「不用衣架和衣夾,很方便呢!」

吳燕仔擁有赤子之心,總是單純面對一切——單純地想幫親友、單純地生活、單純地做環保。她最常與人分享的一句話就是:「做,就對了!」

雖然沒有錢財,但她卻因為做環保,擁有了比錢財更可貴的「歡喜」;生活簡單又知足,難怪每天總是笑臉迎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