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8期
2010-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祝福快遞
  聞思修
  厝邊頭尾一起來
  草根菩提
  喜樂證言
  銀髮之愛
  天涯共此情‧台灣
  天涯共此情‧泰國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出版書訊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8期
  我的手創生活趣

◎作品/撰文‧朵雲

喜歡寧靜卻又害怕孤獨,不知是否為老年人的共同感覺?
於是,我嘗試做手工藝來填滿生活,消磨時間,
也從中得到精神快樂的泉源。
我相信,只要抱持正確的人生態度,
就可以把生活過得優雅,
人也會因此開朗起來。


舊傘布與花裙子

父母務農,生了五男五女,我排行老八。由於農作物收成常常不好,家裏的生活相當清苦。

小學開學時,沒有錢買書包,多虧大姊用碎花布為我做了個斜背式書包。有一次,嚮往鄰家姊姊有花裙子穿,就用廢棄的舊傘布,中間挖一個大洞,套在腰際,在鏡子前轉啊轉的,自我陶醉了半天。現在想來,真是天真!

關於小時候的記憶,我的印象非常有限,也許是個性使然,凡事總習慣往前看。

長大後,嫁給了軍官。考量不固定的營區生活,對孩子的成長無益,先生努力考取高中軍訓教官一職,我們才帶著兩個孩子搬到台北定居。

那時,向親友借貸十萬元,頂了國防部散戶的軍眷日式宿舍,洗手間還必須與另一戶共用。向來對生活容易滿足的我,婚後決定作個專職的家庭主婦。

當時,鄰居年長的太太們教會我用毛線織毛線衫、外套、背心,家人穿出去回來總說:「媽媽,大家都說這衣服滿有特色的喲!」我很有成就感,對自己動手做衣服也更有信心。

之後,又嘗試學了洋裁,偶爾也用布裁衣服做給孩子們穿。

孩子漸漸長大後,突然有種被閒置在家的感覺,於是決定再進學校念書。我是個凡事要求完美的人,奈何考上高中夜間部後,卻因家中經濟問題而半途輟學,這成了我人生中最感遺憾的一件事。


手做禮物情意滿滿

喜歡寧靜卻又害怕孤獨,不知是否為老年人的共同感覺?於是,我嘗試做手工藝來填滿生活,也從中得到精神快樂的泉源。

因為這一分滿足,我相信只要抱持正確的人生態度,就可以把生活過得優雅,人也會因此開朗起來。

聽音樂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嗜好,無論是中、西音樂或是京劇都很喜歡;尤其是京劇,什麼老生、青衣、花旦、花臉,什麼程派、余派也略知一二。

無拘無束與愛好學習新知的個性,帶領我嘗試做出許多創意的點子,譬如拼布。最初,我只是想把小小的家布置得更加溫馨,而去學習基本拼布概念;但由於布材太貴,就到附近洋裁店要人家做剩不要的布頭或碎布。

朋友知道我有收集布料的喜好,不能穿的或是破了的衣服便拿來送我。我非常珍視,並善加利用做了百衲被、腳踏墊、桌巾、窗簾等居家用品,也樂於分享給有緣人,或是作客時當禮物饋贈。

「真好!你親手做的禮物,有滿滿的情意呢!」收到的朋友常會這麼說。

我很堅持這樣的一貫作風,一來環保,二來省錢不浪費,最重要的是這些人家即將丟棄的物品,經過再利用,彷彿又有了另一個生命。


給回收物再一次春天

以前,我有剪報的習慣,內容涵蓋醫學、親子、藝文、工藝等,大約整理了三、四十本。

孩子結婚後,我有了兩個內孫、一個外孫,也把這習慣運用上來,幫他們做了許多記事本。從孫兒出生的那一刻,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甚至他們的童言童語,對我來說都像是珍寶一般。

爺爺還在記事本上寫著:「奶奶的用心與構思,值得你終生珍藏。」每當他們回來探視我們,就會翻看這些記事本,也從中了解到爺爺、奶奶對他們滿滿的愛。

曾經有人對我說:「你很有創意又環保,只可惜欠栽培。」其實,缺乏栽培的人比比皆是,只要你站在自己崗位上,盡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夠了。

有機會將拙作集結出版,我一則心喜,一則惶恐,為我潤稿的藥師蘇芳霈說:「作品不在好或不好,重要的是您到了老年還能源源不絕地把生活妝點得如此豐富精采,珍貴的是您懂得善用周遭被丟棄的物品,再利用而賦予新價值;在垂老的時刻,能活出不一樣的春天,帶給邁入老年社會的台灣人,一種省思和光明的力量。」

因為藥師說得那麼真摯,連我都覺得自己這樣一路走來似乎值得了。感恩與慈濟結上了一個緣,但願大家因為看了這本書,而感到幸福。

(本文摘錄自慈濟道侶叢書最新出版之《手創生活趣》作者自序)

 

用手摺疊珍愛的生活

◎撰文‧蘇芳霈

參加慈濟人醫會已有一段時間,在許多次的偏遠地區往診,所接觸到的大多是病痛纏身、自怨自艾的老年人;在藥局服務,也經常有長者來抱怨媳婦或兒女不孝、生活無趣,剩下的人生都在看病吃藥。

可是自從認識李媽媽,在她的家裏,我發現太多驚奇!

她把襪子做成娃娃給孫子玩、壞掉的傘拆下傘骨當成按摩棒、工地丟棄的三夾板拿來作畫板、碎布拼出生活實用品……她的生活智慧讓我聯想起自己的童年,總是在物資極為短缺的生活下,從大自然中找到更多純淨的樂趣。

那時,我常隨著媽媽到住家附近的溪邊洗衣服。溪邊有一些既平且光滑的黑色巨石,媽媽拿它們當洗衣板,我拿它們當畫板;河床上有許多小石頭,我用這些撿來的小石頭畫天牛、鳥兒、樹葉和青蛙。

小時候很少有玩具,但是大自然遺落的種種,卻是我收藏不盡的禮物珍寶。

樹葉也是非常特別的珍品,最喜歡一種藤本攀緣性的蕨類植物,叫做海金沙,它的葉形細長如大型的鳥羽;另一種叫做鐵線蕨,它類似心型的小葉片綴成一串串,綠絨絨的非常美;還有葡萄的葉形多裂……我把它們摘下來夾在書本裏,有時意外地發現葉子裏的顏色,竟然能在扉頁上拓出美麗的葉形,變成天然的畫一般。

上大學的時候,教授教我們把菩提葉放在水溝中,一星期後再取出,水溝中的微生物將葉肉啃光之後,剩下赤裸的葉脈,再染色做成書籤。

清晨,我騎車繞過公園,阿婆拿著掃帚把枯葉落果掃成一堆,我眼尖,即時撿起一長條阿勃勒果實。

阿婆看到了,問:「你撿那個做什麼?這裏還好幾條耶,你還要嗎?」

我笑一笑接了過來,然後取一條跟阿婆說:「來!我幫您捶一捶背呀!」

阿婆的背因為缺鈣,佝僂著。我拿著阿勃勒結實的長條果筴輕捶著她的背,觀察到她露出舒服的表情。

阿婆笑了出來:「這東西這麼好用,我天天掃掉不知多少!好可惜喔!」

所謂的關心,是真實地去理解它的發生和結束,是打開心門去發現它存在的價值。我們對於生活周遭的一切,是否都付出了關心呢?

看似無用的落葉,變成書本裏一葉美麗的書籤,或是化入軟泥再滋潤大地;與生活裏回收的資源再利用,或是李媽媽的老年生活種種,在某層面上的意義似乎極為接近。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書《我是上帝失誤的作品嗎?》,作者何美意是一位身高一百二十六公分的侏儒症患者。

母親曾告訴她一句話:「冬瓜滿地賣、胡椒滿天飛。」在母親的眼中,何美意就是充滿香氣、無可替代的「胡椒」;胡椒雖小,但在料理過程中的重要性,可是一點都不輸給大而沈重的冬瓜。

她樂觀積極地長大,成了有名的鋼琴家,嫁給身高一百七十七公分的先生,雖然家境並不十分富裕,但「窮開心」也是一種幸福。

人的軀體不論年輕或年老都會有意外,不會改變的是我們靈魂的意志。三十五歲的何美意卻有九十歲的老骨頭,李媽媽也是一把老骨頭了,但她們同樣對生活充滿熱愛。

李媽媽的作品大多來自資源回收再利用,她因分享而得到自我肯定,在邁入晚年的孤單與面對死亡的恐懼中,享受獨處與珍惜自我存在的價值。

(本文摘錄自慈濟道侶叢書最新出版之《手創生活趣》推薦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