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後勤】 以悲心耐心 鋪設愛的通道
◎撰文‧葉子豪 攝影‧蕭耀華
百餘天來,居民流離失所的苦境始終懸在慈濟志工心上,
萬事齊備踏上災區,步步為營完成首波發放,
也鋪設了日後賑災的通道;
這路途上,將少不了巴籍志工對同胞的愛……
在二○一○年秋冬之交,來自台灣的藍天白雲志工團隊,穩穩踏上巴基斯坦土地。雖然距離洪水初發的七月底,已經有三個月了,但是災區處境依舊艱困,倖免於難的人們早已一無所有,一條毛毯、一份食物,乃至一杯乾淨的水,都是彌足珍貴。
如何保護居民免於飢寒、疫病,平安度過大災難後的第一個冬季,是巴基斯坦政府無法旁貸的重責,也考驗著各慈善組織的智慧。
由於淹水時間極長,加上災後武裝分子頻頻製造流血事件,基於安全考量,慈濟志工沒有選擇在第一時間進入巴基斯坦;三個月來,緊鑼密鼓收集資料、聯絡溝通、籌備物資……
「目前南部災情比北部嚴重,但是獲得的資源卻比較少。」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表示,根據資源分配、受災程度等各方面研判,慈濟賑災以南部信德省為重點,特別是重災區塔塔縣,縣內的災民收容所多達四百六十個。
所幸信德省首府、港市喀拉蚩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通訊、運輸正常運作,因此賑災團就以這個擁有兩千萬人口的大城為據點,集合物資人力,援助一百公里外的塔塔縣。
香積飯、環保毯
守護「氣候難民」
領隊陳金發表示,此行以勘災、規畫中長期援助為主,但考量到居民流離失所已久,物資需求相當迫切,因此在勘災的同時進行發放。
糧食和毛毯是基本物資,台灣慈濟志工早就開始籌措。考量當地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負責研製香積飯的靜思精舍法師,還請身為穆斯林的土耳其慈濟人胡光中試吃,希望調配出合乎伊斯蘭飲食戒律,又貼近巴基斯坦人口味的配料。
儘管最後賑災團還是聽從巴國友人建議,只提供沖泡式的白飯、不附調味包,但那用心的過程,已表達了對巴國居民的尊重。「他們平均一戶人口是七點多人,我們用七個人算,每戶配給半個月的量。」陳金發說明。
而輕柔保暖的環保毛毯,符合即將入冬的需求;特別是這一次的洪災和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有很深的連結,運用寶特瓶回收製成的毛毯投入賑災,除了守護「氣候難民」,更具環保與愛心的雙重意義。
來自內湖、岡山、屏東等慈濟志業園區製作的兩萬五千條毛毯,分裝入四個貨櫃,與六個貨櫃、一百零三噸的香積白飯,由陽明海運免費運送,在十月十三日出港送往喀拉蚩。
從十月二十四日到十一月四日,慈濟賑災團在不熟悉的國度,進行密集的拜會、勘災和發放工作,許多重要的事壓縮在兩週內完成,即便是身為「賑災老將」的團員也感覺壓力沈重。所幸當地企業家馬吉德先生一路護持,不僅在物資的通關、免稅等相關事務上幫了大忙,還與賑災團同行到重災區。
「那地方本來就很貧窮,水災後更一無所有。」來到塔塔縣的蘇加瓦鎮,殘破的景象讓擁有十六年賑災經驗的陳金發相當不捨。居民多以務農為生,平均月收入僅約七十美金,很多學齡兒童沒有讀書,小小年紀就跟著父母幹農活,也因此文盲比例居高不下。和繁華的省府喀拉蚩相比,貧窮的塔塔縣簡直是另一個世界。
農民多半沒有能力買鋼筋水泥蓋堅固的房子,只能就地取材,編木片抹黃土搭牆,蓋簡陋的茅草屋勉強安身。這種比台灣傳統「土角厝」還要單薄的土房子,一旦泡在水裏就注定毀損,因此居民從避難所回來後,就算土地還在也是無家可歸。
需要幫助的人太多,賑災團就地再採購三千條毛毯,外加一些餅乾,讓前來領物資的居民們果腹。
為了確保飲水安全,慈濟也從英國運來一百多萬顆淨水丸,以一顆淨化五公升水的能力來看,在飲水衛生及防疫方面可以發揮不小的效益。
心虔誠、同甘苦
完成賑災使命
十一月三日發放,慈濟志工清晨四點多從喀拉蚩出發,趕三小時車程到蘇加瓦鎮;待工作結束返抵飯店,已是晚間九時許;久候的巴國企業界友人,終於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
「他們都替我們擔心,還為我們祈禱。」陳金發表示,雖然有警力戒護,但是巴基斯坦朋友仍認為到偏遠地方去是冒險。陳濟任補充道:「當地志工說,他們曾經從喀拉蚩載了物資下鄉發放,還沒到目的地,東西就被搶光了。那不是恐怖分子作亂,而是居民怕沒有、怕失去。」
本地善心人士遇險的經歷,讓平安歸來的慈濟志工更加警惕;但是那同甘共苦的經歷,也促進台灣慈濟人與巴基斯坦志工的了解與互信。陳濟任就觀察到,參與發放工作的大學生很單純、很願意做事,更重要的是有心學習。「他們要的是經驗,而不是你送來多少東西、拿來多少錢。」
談到賑災團隊中的巴國志工亞瑟夫,陳金發語帶敬佩:「他的朋友聽到他要去,都罵他傻,家人也不讓他去。但是他告訴家人,慈濟人這麼老遠來幫助我們同胞,我要陪著過去。」這位長住台灣工作的巴基斯坦朋友,家人都在喀拉蚩,三個兒子中,最小的才兩個多月;在親友的牽掛下,猶能化小愛為大愛,實在不容易。「他太太放不下心,直到他回到家才笑出來呢。」陳金發補充道。
施糧解飢餓之苦,贈毛毯驅冬風之寒,慈濟第一波發放告一段落;而在此過程中,大力護持的巴基斯坦善心人士們,也對慈濟產生信心,臨行前,企業家們向慈濟賑災團承諾,當慈濟人再次踏上巴基斯坦時,他們將帶領員工一起投入。
值此百廢待舉的艱難時期,居民需要的除了有形的物資,還有無形的關懷與鼓勵。未來,慈濟人將繼續秉持重點、直接原則,在眼睛看得到、腳走得到的巴國災區,傳達來自全球的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