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 單純心,勇往直前
◆10‧21《農九月‧十四》
【靜思小語】心寬念純,能專心致志、勇往直前;思慮複雜,諸多忌憚,反致躊躇不前。
有禮才會有理
「教育要傳道、授業。對於年幼的孩子尚無法談及授業,但必須傳道——要讓孩子具有道德理念。」
與大愛台同仁談話,上人表示校園之美在於「禮」。「無禮則失理——沒有禮貌就喪失了做人的道理。現代教育應讓孩子領會『禮之美』,這是全人類都需要的一堂課。」
上人致勉大愛台節目要堅守初衷,做出「天下人都需要且必要」的節目,成為對孩子的輔助教育;而非為求收視率,逢迎孩子的口味。
環保志工心寬念純,不厭棄一般人丟棄之物,視之為大地寶藏,用心回收,堅守崗位揮汗付出。上人教勉同仁要有這分直心與堅固的道心。
「心寬念純,則能專心致志、勇往直前;思慮過於複雜,反致諸多忌憚、躊躇不前。」
有環保志工身患惡疾,仍感恩有此道場知道理、能造福。上人讚歎:「他們單純樸實,具有正信——知道此生劇本早在過去生已寫定,不求消災、延壽,而是把握有限的時間,為人群、為大地付出。」
從消費、浪費的習氣,轉變為勤儉、惜福,關鍵只在一念心;環保菩薩們草根質樸,聞一法而拳拳服膺。上人舉述雲林八十多歲的通伯、通姆,只因為聽到師父說製作五十公斤紙漿,就要砍掉一棵二十年的大樹;為了「把山顧乎勇」,投入環保將近二十年。
「就是這分單純心,他們成就了環保志業。反觀許多人心思複雜,稍遇挫折就退縮不前,如烏龜將頭尾四肢都縮入龜殼,自我保護不與外境接觸;如此即無以成事。」
想到更要做到
為期半個月的第二階段環保感恩之旅告一段落,上人於午後返抵精舍。
與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合作研究雅加達紅溪河的印尼大學,沙爾利多(Sarlito)教授等一行人參訪精舍。教授們日前已參訪台北慈濟醫院、內湖環保站、人文志業中心,高雄杉林慈濟大愛園區等,今日來到花蓮亦參訪醫療、教育志業體。
沙爾利多教授對於上人能將慈悲的理念化為行動,帶動許多人,感到非常敬佩;亦感動於大體捐贈者的無私奉獻,希望可在印尼推廣與落實;而在台北慈院看到許多醫師願意花時間與病患互動、溝通……「我認為慈濟的精神與價值,可引領社會向上。」
上人表示,人人本具愛心,只是需要有人啟發、引導。「慈濟『信己無私、信人有愛』,以最虔誠的心,帶動大家發揮無私大愛,往造福人間之路直行。」
現今社會亂象,源於人心偏差;上人認為,感情、物欲最容易造成心理疾病。「有的人心靈很複雜,要為其導正向,不能用長篇大道理,須從實際的生活深入探討。在慈濟環境中,有人帶動投入利益人群之事,開拓心胸與視野,心疾亦能不藥而癒。」
人文社會學院許木柱院長向印尼教授解說,上人的理念,就是要把對人的關心變成「行動」,所以醫師也會將關懷、愛護病患的誠摯心念化為行動。
上人強調:「不只說理,更要將想法落實於行動。人與人之間合和互協,就能合為一股助人的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