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8期
2010-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祝福快遞
  聞思修
  厝邊頭尾一起來
  草根菩提
  喜樂證言
  銀髮之愛
  天涯共此情‧台灣
  天涯共此情‧泰國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出版書訊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8期
  二十日 自淨心地,改善環境

 

◆10‧20《農九月‧十三》

【靜思小語】要淨化環境,須先自淨心地;人人心地清淨,外在環境自然清淨。

生活儉用,存福未來

苗栗竹南尖山環保站,寬廣土地是徐玉朝師兄無償借用,站內運用許多回收物品如光碟片、廢棄車輛的鋁合金、玻璃瓶做景觀,還有回收物做成的發電風車;另設有「雨撲滿」——將屋簷順流的雨水回收至水塔保存,可儲水八十噸;生態池內有蓮花、魚及蝌蚪。

志工自製寶特瓶壓縮機,每三籮約兩百支壓平成一大袋,節省儲存空間。江連三師兄退休七年來,天天自帶便當,清晨五點多即到環保站付出。

上人感恩大家「做環保、顧大地」,將環保站整理得綠意盎然、富自然之美,更美的是大家的心。

「環保不能只靠理念呼籲,感恩大家伸出雙手親身力行。做資源回收是為了救地球,而要拯救地球,須先救人心——不只是回收瓶瓶罐罐,還要教育人人懂得惜福;少欲知足,最能落實節能減碳。」

新竹科學園區通往竹北的要道旁車水馬龍,一處修車廠後方卻別有洞天——埔頂環保站不僅有空地放置回收物,也有遮雨蔽日的鐵棚架,還有可容納六十人共修的佛堂;佛堂後方則有一方果園,旁邊是綠草如茵的花園,有桂花、香草植物與荷花池。

此地是陳瑞銘師兄無償提供。三年前,陳師兄父親往生,他帶生病的母親參加慈濟歲末祝福,驚訝發現久病沈鬱的母親竟然會笑了;因而牽引他進一步了解慈濟、加入環保行列。參加慈誠培訓的瑞銘師兄說,做生意有所求、有壓力、有得失,做志工無所求,心裏坦蕩、快樂。

七十多歲的黃彩梅師姊是埔頂環保站初始發起者,五、六年前師姊中風,一邊手腳不太能動、臉部神經不能自主,她自勉不能就此倒下,將回收分類當成復健,現已恢復良好。

上人讚歎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還能見到如此豐富的自然生態;希望人人都能綠化、美化環境,讓處處都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要淨化環境,須先自淨心地;人心清淨,外在環境自然清淨。」上人說,環保站裏堆積如山的回收物,顯示現代人大量使用、丟棄物品的生活習慣。

「物品用得多,資源相對耗用愈多,恣意消耗大地資源,將掏空地球。為替後代子孫留存豐富資源、也為自己的來生存福,應立即付諸行動保護大地。」

有福生活於富裕之地,上人教眾應為世間苦難人虔誠祈禱,以愛付出。「生活儉省,是為自己積福;人人同心惜福、自淨心地,就能改善環境。」


造福人群,做就對了

楊梅環保站五十七坪土地,是曾裕真師姊無償借用且出資搭建,一樓做回收、二樓共修;志工合力至溪底搬運石頭,布置成環保教育站。

許秀琴、蔣坤男伉儷同心做環保,蔣師兄巧手運用回收來的鐵製品拼湊成工具架,讓志工們方便取用。六十二歲的施女士原是慈濟感恩戶,已停濟五年,在志工帶動下,有空會來整理回收物,從受施者轉為付出者。五十九歲鄒春梅,先生臥病在床,以賣饅頭賺取微薄收入,仍把握空檔來環保站付出,拿舊菜刀拆解回收物,動作俐落不讓鬚眉。

上人感恩大家生活勤儉節省,卻能用心用愛付出。「認同『對的事,做就對了』,出錢出力造福人群,真正是福慧雙修的人生。」

龍潭環保站一百二十餘坪土地是林淑珠、賴長春伉儷發心提供;賴師兄且將工廠倉庫隔間,闢出一處共修空間供組隊使用。志工回收免洗筷編成片、用海砂排成靜思語做布置。

「唯有風調雨順,大地五穀豐收,人才能平安豐足。想擁有清新的氣候、健康的土地,一定要重視環保。」

上人言,就如人生有生、老、病、死,物品也有成、住、壞、空;志工們力行資源回收,仔細分類,可使物歸源頭、再製新品,減少污染、開發。「大地資源得以循環利用,要歸功於每一位環保志工的愛心付出。」

五十多坪的鶯歌環保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多位上了年紀的志工把這裏當成另一個家,每天報到,日子過得充實,身體也變得更硬朗。七十四歲的環保幹事許文良師兄與太太游金森師姊,每天早上騎三輪車到社區載運回收物。

「疼惜地球,就要愛惜大地物資。然而現代人常使用一次性物品,製造大量垃圾,幸有志工辛勤回收、用心分類;分類得愈仔細,回收物還原再製的品質愈提升。」

上人希望人人建立環保意識,並且起身力行。「有愛就有福——大家以愛心匯聚在此,都是有福人。福人愈多、福氣愈大,結合人人的福氣、福緣,虔誠付出,就能降低污染,讓氣候回歸正常,人人平安有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