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8期
2010-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祝福快遞
  聞思修
  厝邊頭尾一起來
  草根菩提
  喜樂證言
  銀髮之愛
  天涯共此情‧台灣
  天涯共此情‧泰國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出版書訊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8期
  十七日 清空心靈垃圾

 

◆10‧17《農九月‧初十》

【靜思小語】心靈囤積垃圾,帶來「心苦」;開闊心胸不計較,歡喜造福。

隨手做環保,培德增福

嘉義朴子環保站裏有許多高齡志工,身體勇健、行動俐落不輸年輕人。七十八歲、已經做「阿祖」的張國濱師兄,結束自助餐店後全心投入環保,無論暑熱冬寒,天天和太太張陳紅春開著環保車到各點載運回收物,十幾年如一日。張師兄還現場舉起手臂展示結實的肌肉,表示身體勇健可負重。

四十多歲的陳清典自言「三魂七魄曾迷失」,過去因酗酒、抽菸,經常得罪人,也使身體健康出狀況、精神失常。由於師兄、師姊們不放棄地關懷及陪伴,讓他決定參與環保,也戒酒十年,唯獨抽菸習慣還未改掉。

上人規勸,不要為一支菸誤大事,趁早戒除惡習,戒菸一年以上,即可受證為正式環保志工。

感受朴子地區人情純樸,上人請大家多向左鄰右舍宣導「清淨在源頭」的資源回收做法。「能愛惜用物,且將裝食物、飲料的瓶罐處理乾淨後回收,亦是在生活細節中建立『私德』。人人將此道德觀念落實於家庭教育,不只自我累積福德,也能讓社會人間祥和富裕。」


身心勤活用,幸福快樂

中埔和美環保站開張不到三個月,八十二歲的阮成財爺爺與太太王品師姊,天天騎車來環保站開門,爺爺還設計了寶特瓶分類說明看板,分雜色、綠色、透明等,上面還標明果汁瓶一定要清洗、礦泉水瓶髒了也要洗。

曾素麗師姊每天清晨五點多聽上人開示、念佛後,出門做清潔工,十一點多下工後就到環保站付出;她將辛苦做工累積的工資,以高齡九十二歲母親之名,捐給慈濟。

「表面上看來,她是替人做工、清潔別人家,其實是在自己的內心用功、清淨自心,而且分秒不空過來環保站付出;及時行孝行善,累積福慧資糧。」

上人以素麗師姊的殷勤勉示大眾:「無論貧富,來人間皆有苦。有的人為了生活而辛苦,是『身苦』,也有人是『心苦』——心靈囤積垃圾。若能覺悟人生道理,則凡事無可計較,能以開闊的心胸,守護大地眾生、用愛造福人間。」

世間多苦難,上人教示大眾見苦要知福。「身體健康最幸福、頭腦清楚最快樂。欲使身體健康、頭腦清楚,就要時時活動身心。做環保不只活動筋骨,也要運用智慧;身心均勻活用,所以讓人身心健康、歡喜度日。」

在梅山環保站,七十四歲的李劉識阿嬤每天清晨四、五點出門,由安靖山上的住家摸黑走上兩小時到環保站,阿嬤手上拿著手電筒照明、身上帶著唸佛機,邊走邊念佛號,沿途還撿拾資源回收物;住在過山村、七十八歲黃來發師兄和太太黃廖桂枝師姊,除了邀請親朋好友做環保外,也常專程下山來環保站付出。

上人讚歎老菩薩們發揚台灣人刻苦耐勞的精神與韌力,在回收分類工作中做得很快樂,心清淨,所以無煩惱、身體好;年輕人應向他們看齊,共同用心保護地球。

有戒且有愛,療治身心

與大林慈濟醫院同仁溫馨座談,上人分享在環保站中見聞的感人事蹟,提及有環保志工表示,之前病痛纏身,甚至已被醫師宣告無法醫治,卻在大林慈院治療康復,因此把握重生後的生命投入環保。

「大醫王」是佛陀的別稱,上人讚歎大林慈院的醫師們,能救治人身心之苦,實是醫人、醫病又醫心的「大醫王」。

「虔誠的信仰並非拜拜求保佑,而是常存『戒慎虔誠』之心。」上人言,「戒慎」就是在生活中守規矩,也就是「以戒為制度」。

「醫療人文要傳承戒慎虔誠的法——對於交託到手中的每一條生命,心存『戒慎』,以『虔誠』的心細心、謹慎,拔除病苦。」

除了大醫王在手術過程中戒慎虔誠,術後的照顧也需要護理同仁用愛療護;上人期許同仁們用同理心照料病患。

「傷病時,甚至連翻身、整理衣服都無法自理,或因表達困難而心情煩躁。能夠貼近病患的心,用愛照顧、幫助他,就是『以愛為管理』。」

上人表示,醫療工作者「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即能提升醫療人文。「修行不只講求自我修持、培養『私德』,尚須群策群力,和合『公德』。」

慈濟宗門貼近眾生心,上人強調,見到眾生受苦難,要走入他們的境界裏伸手拉拔,用至誠之愛予以幫助。

「慈濟志業走過四十四個年頭,如今已看到四大志業『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的傳承。但願同仁們傳續愛的力量,澤被千秋百世!」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