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8期
2010-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祝福快遞
  聞思修
  厝邊頭尾一起來
  草根菩提
  喜樂證言
  銀髮之愛
  天涯共此情‧台灣
  天涯共此情‧泰國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出版書訊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8期
  十五日 修養私德、凝聚公德

 

◆10‧15《農九月‧初八》

【靜思小語】人人修養私德、眾人具有公德,常保世間平安富足。

勤儉致福,提升品德

台南善化環保站約三百坪土地,是八十六歲陳歐纏老菩薩無償借用。志工原本在只有六十坪、無遮蓋的地點做分類,陳媽媽見了十分心疼,慨然提供土地。

六十五歲的陳昭雄師兄從一九九一年開始投入環保工作,每天早上來開門,做到晚上垃圾車來過後才回家。七十四歲的鄭榮祥過去是維修軍機的專業人員,現在和太太幾乎天天來做環保;要照顧重障兒子的胡國炳師兄,仍精進投入環保。

感於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煮得多、吃得少而產生大量廚餘,若處理不當亦污染環境;上人勉眾回歸早期家庭的惜福節儉——吃多少煮多少。

「暴殄天物實為損德、損福,未來會招致貧窮。」上人敦勉人人照顧好私德與公德。「若每一個人守好生活規矩、建立良好私德,群眾就能有公共道德,不會恣意污染環境。」

穿過青翠的綠色隧道,來到有「芒果故鄉」之稱的玉井環保站,上人欣見玉井大愛園區住戶也來此做資源分類。

「慈濟人不只為人群付出,亦力行環保照顧大地。環保志工下定決心即一心恆持,風雨無阻,日日不息,實具足『戒、定、慧』——知人生正向,遵守軌道不偏離,即『戒』;一心堅持不退轉,就是『定』;把握時間發揮力量,提升人生價值,即是有智『慧』者。」

官田環保站花木扶疏,一切用物克勤、克儉、克難,志工用回收的紙筒一柱一柱連接成圍牆,安置紙箱等回收物。

上人以高雄眼盲的環保志工曲素岷、行動不便的吳秀玉師姊合力做分類之例勉眾:「即使身有殘疾,在菩薩道場中,也能會合各自的功能,成為『全功能』。期待人人善用生命,提升人生價值。」

覺有情人,難行能行

鹽水環保站土地由張振欣師兄無償借用,環保站旁的菱角田兩條小船正在採收菱角,也有白鷺鷥在田間覓食,更顯農家逸趣。張師兄年紀雖大卻精神奕奕,夫妻同心投入環保,堪謂有福的人生。

「鹽水蜂炮」是鹽水地區著名的元宵節民俗活動,上人表示,燃放大量的沖天炮使空氣受污染,對於擁擠的人群也很危險。「人類活動總是對大地空氣造成污染與傷害,唯有風調雨順、大地平安,人才能平安、健康地生活。」

聽聞梅姬颱風已成形,不排除會影響台灣,上人呼籲大家戒慎虔誠,用心祈禱。「僅是祈禱還不夠,要帶動人人伸手做環保;僅是台灣民眾做環保還不夠,要帶動世界各地人人做環保;如此才能救世、救人心。造福的人愈多、福氣愈大,愈能減少災難。」

位在海口的北門環保站風特別大,海風吹來有鹹味;陳山中師兄無償借用與大伯共有的六十五坪土地,設立迷你環保站,轉眼已過十八個年頭。太太胡春娥歷經車禍大難不死,發願投入環保,帶著自閉症的女兒默默做分類。

「節能減碳」要從生活勤儉做起,慈濟人都有共同的理念;上人提及水資源也要節約,許多環保站都回收雨水運用,也可用來沖洗回收瓶罐。

來到學甲環保站,多位志工歡喜告訴上人,從環保站設立開始就投入,十多年如一日。隔壁安養中心的老者也來聽上人開示,上人鼓勵老人家可來此捏瓶罐或踩寶特瓶當復健。

「這麼多環保菩薩讓環保站很熱鬧,但重要的不是人多看熱鬧,而是看『熱心』——感恩有愛心與熱心的人,共聚在此疼惜大地、關懷人間。」

上人稱呼志工們為「環保菩薩」,是出自內心的尊敬讚歎:「回收物中夾雜垃圾、傳出異味,大家還願意在太陽下仔細分類,這不是一般人願意做的。正因為一般人做不到,所以環保志工們都是菩薩,是『覺有情』人;心寬無煩惱,所做一切皆為淨化受污染與破壞的環境。」

寬敞靜謐的佳里環保站是善行寺免費出借,早期由許金進等慈誠師兄秉著珍惜資源的理念,帶動民眾做分類;如今,鄉內的機關學校會前來觀摩,或做環保實務體驗。

為保障環保志工的健康,上人期待加強宣導環保要從每一個家庭做起,將飲料瓶罐內的殘留物處理乾淨再回收,空瓶子就不會發臭。「製造垃圾、破壞環境,是一個動作;惜福愛物,資源使用過後處理乾淨再回收,也是一個動作而已。兩種動作,導致截然不同的後果。」

上人指出,人心皆盼富貴常樂,但唯有人人疼惜物命、生活勤儉,修養私德、具有公德,才能常保世間平安富足。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