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日 心開運轉福就來
◆10‧14《農九月‧初七》
【靜思小語】最有感應的,其實是自己的心,心開運轉福就來——心靈開闊,天天歡喜,自然運勢順利。
公益回饋,教富濟貧
環保志工投入資源回收分類工作,能明了「物理」——知悉物品原料來源,以及如何回收再製;環保站許多年長的志工或許學歷不高,卻能對來參訪的外賓或學校師生,侃侃而談力行環保的心得。
與來訪的高雄建築界人士談話,上人表示:「環保是現在世間一大事。並非照顧好台灣就能安然無憂,一旦污染氾濫、氣候異常,全球災難頻生,人人都不能倖免。」
上人感嘆,災難來臨時,富者尚能居高避險,而貧者房舍破陋、難擋風雨;故期待企業家多回饋社會、多行公益之事,為苦難人盡心力。
透徹因緣,解開心結
於高雄第二場環保二十感恩會,上人教勉環保志工應作息規律,不能完全不休息或日夜顛倒地工作;保護自身健康與安全,才能在菩薩道上輕安自在、長遠行路。
許多志工上台訴說境遇之苦,身為主婦總是擔心丈夫、孩子,煩惱不斷。上人教勉,來到人間成為夫妻、親子,是有因有緣。
「若過去生造福、結好緣,此生歡喜相聚、彼此報恩,家庭自然幸福和樂;若過去生結下惡因惡緣,此生相聚彼此折磨、對立,家庭難免易遭事故、問題重重而致心靈痛苦。」
身處「娑婆」——堪忍世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人苦於貧窮,有人苦於心靈煩惱。「既入慈濟門接受佛陀教育,應覺悟此生際遇是過去生寫定的劇本;要接受劇本安排,並且把握時間,好好寫來生的劇本。」
上人教示,若此生與家人間惡緣共聚,要從自心開解心結,善解包容,莫再結惡緣;若已結善緣者,要珍惜且更上一層樓,生生世世造福因、結好緣。
單純付出,身心勇健
「環保志工日日淨化大地、淨化人心,付出的心念很單純——『付出無所求,做就對了!』做得心安就是智慧、做得歡喜就是福。」
上人指出,木雕泥塑的佛像、菩薩像,都是人打造的,是給予信仰的目標,提醒自己虔誠奉行佛菩薩的教誨;環保志工將「感恩」內化於心、展現在日常生活中——感恩大地而做環保、感恩社會而做回收。
「大家行於佛陀指引的道路,真正達到『佛法生活化』;以虔誠的信心,內感外應,依佛陀的教法、菩薩的慈悲,在人間救苦救難,做到『菩薩人間化』。」
保護大地的目標,不是少數人能達成;上人欣言此行所見環保站各有特色,且能互助相容,具有「合和互協」精神。
看到許多投入回收分類近二十年的「元老級」環保志工,上人讚歎他們年紀雖大卻耳聰目明,在環保站活動筋骨同時動腦思考,身心愈做愈健康;亦有人因此戒除菸酒、檳榔、賭博等惡習,重拾家庭幸福。
創意回收,無用大用
揮別高雄靜思堂,來到台南縣關廟環保站。包東川師兄向上人介紹站內的分類輔助裝置,是用莫拉克颱風吹壞的水塔切割做成,可讓志工分類時更省力;下方有孔處用水桶接水,即可清洗寶特瓶或澆灌花木,發揮省水功能。
陳清蔭師姊向上人展示曾雅玲師姊「化垃圾為神奇」的作品——用利樂包製作帽子和手提袋,易開罐拉環用來做扣環;還能以寶特瓶蓋做成女孩子的髮飾;而寶特瓶瓶底也能切下來做成吊飾,有如水晶般的透亮效果。
三年前中風的黃文正,原本意志消沈,來到環保站「做分類,當復健」,去年已加入見習志工行列,今年更進一步接受培訓。
上人欣言,環保志工無懼豔陽與環境髒臭,用心、用力付出;大愛台則將人人無私的愛心付出傳送到全世界,讓國際人士引以學習,帶動更多人實踐環保。
「收看大愛台,如『請師父進家門』,能聞法、更能見聞世間種種苦難,進而打開心中鬱結,開闊心胸面對生活,且為環境付出力量。」
身雖患病,心不能病
歸仁環保站五百坪土地,是陳李美玉師姊所捐。先生心肌梗塞往生時,美玉師姊哀慟難復,後來聆聽上人開示而有所悟,發心行菩薩道。
美玉師姊的女兒陳爝娟也已受證為慈濟委員,承擔人文真善美志工的她,目前尚與惡疾搏鬥;師姊擔憂女兒病勢,難掩愁容。
上人以《藥師經》——身雖患病,心不能病的經義慰勉:「身受病苦,仍能歡喜自在度日,就是福;反之,身已受病磨,心靈復陷於煩惱纏繞中,更加苦不堪言。」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上人表示,今生的福禍病痛,過去生已寫定,「此生要為來生『存款』——修慧、造福,將善因法緣存於業識。」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若看不開,就會驚惶、擔憂,從而衍生許多煩惱。上人教勉,學佛要能正信虔誠。「最有感應的,其實是自己的心,心開運轉福就來——心靈開闊,天天歡喜,自然運勢順利。」
敬天愛地,資源不匱
由謝復恩師兄提供場地的台南人和環保站上個月啟用,將兩個四十呎貨櫃切成四個部分,分置四個角落當柱子與隔間,再搭上回收鐵皮當屋頂而成;地面紅色塑膠布回收自紙廠汰舊的紙漿輸送帶,看起來就像是鋪了紅地毯。
上人稱許此地志工展現智慧巧思,用貨櫃分隔搭建出空間,實用又通風,讓志工們能在此發揮造福的良能,為人間留取豐富資源。
以前台南樹木很多,現在地貌丕變,多是水泥高樓,雨水暢流不易,驟雨一來,極易釀災。上人表示,若不回收資源,就得一直開礦、製造污染。「欲使天、地、人和諧共存,須敬天愛地;做好環保工作,才能風調雨順、減少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