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8期
2010-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祝福快遞
  聞思修
  厝邊頭尾一起來
  草根菩提
  喜樂證言
  銀髮之愛
  天涯共此情‧台灣
  天涯共此情‧泰國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出版書訊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8期
  十一日 去除心靈污染源

 

◆10‧11《農九月‧初四》


【靜思小語】外在的環境污染,要力行環保才能回復清淨;心靈的無明污染,要修除惡念、改正習氣,才能恢復清明。


「不惜手腳」做就對


位在高雄靜思堂附近的金山環保站,占地一百七十多坪,採「三班制」——早上、下午與晚間都有志工在此進行分類工作,許多人愈做身體愈健康、心靈愈歡喜。

上人稱讚這片土地因為大家用心付出,而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不只回收資源再生物命,人人在環保道場說好話、做好事,心靈清淨而歡喜自在,福慧俱增。」

物品要使用才有價值,若只是珍愛收藏,時日既久,亦會腐壞無用。上人教勉:「人也要發揮生而為人的良能,若是過於愛惜身體,凡事捨不得動手、動腳去做,久而久之,手腳功能也會退化。」

沿著澄清湖畔來到隱身鳳山市郊的實踐環保站,此地每月有四十多噸的玻璃回收量,上人看到其中有不少酒瓶,慨嘆飲酒不只傷身,大量遭棄置的空酒瓶,也造成環境污染;期勉志工帶動社區環保觀,讓人人都能成為呵護大地的菩薩。

江山環保站位於翠綠的農田之中,志工們運用百香果、絲瓜等爬藤類作物搭成綠蔭大道,豔陽下步入其中,感受清涼。

站內有一大片農地開放耕種,種植的青菜、水果供應慈濟活動或與人結緣。上人稱許志工將環境整理得很好,「不只是小範圍的環境需要有人整理與照料,整個地球大環境,也需要每一個人共同維護。」

上人肯定環保志工能改除菸酒、檳榔等習氣,有益身體健康,也造福家庭。「外在的環境污染,需要人人力行環保以回復清淨原貌;心靈的無明污染,則需要自我修除惡念、改正壞習慣,才能恢復清明。每一個人都能改除生活惡習、每一個家庭都幸福,亦是造福社區、造福社會。」


「清淨源頭」在心靈


鳳山環保教育站三百坪的土地,共分為九個區,分類仔細,一目了然。八十歲的江海泗師兄陸軍上校退役,天天騎三十分鐘腳踏車來此摺報紙;七十八歲施郭金花師姊天天來報到,同齡的楊來好師姊一家都是環保志工;七十二歲的林國明投入環保近二十年……上人稱許環保站因為有大家的愛,充滿朝氣。

「道理除了由人解說弘傳,也需要有人起而行道。各位環保菩薩呵護地球、愛護眾生,每一位都有深刻人生經驗,『做』出值得讓人學習的典範。」

經由過港隧道來到旗津中洲環保站,上人對眾強調,環保要做到「清淨在源頭」。「源頭就是心靈——要從心淨化,少欲知足,勤儉惜福;並回收資源,使『物歸源頭』,再製新品、再生新物命。」

小港大林蒲環保站「小而美」,有些家庭主婦從下午做到傍晚,回家煮飯後再來做分類。上人在此開示,四、五十年前的台灣社會雖不富裕,家家戶戶都有勤儉惜福的習慣,像是購買食用油都是用自家的碗盛裝,或是拿玻璃瓶重複使用;不像現在瓶瓶罐罐用過一次即丟。

「現代人生活富裕而用物浪費,製造許多垃圾與污染。俗云『大富由天,小富由儉』,人人能夠惜福、力行環保,才能常保大地物資不匱乏,使代代子孫有良好的生活環境。」

來到鳳山市惜福環保站,洗石子外牆、人字型屋頂加上竹製圍牆,建築古樸典雅;三十坪土地專做塑膠袋分類。

邱水木師兄有感於塑膠袋掩埋後不易腐化、焚化過程會產生毒氣,遂想找一個專門回收塑膠類製品的場所,並教育民眾少用塑膠袋;因著這一念心,加上張明煌師兄提供土地,而成立「惜福環保教育站」。

鳳山市許智傑市長表示,高雄縣二十七個鄉鎮中,鳳山推動環保進步最多,要歸功於慈濟。上人表示,志工是以不忍大地受污染、受毀傷的愛心做資源回收,如玻璃瓶、塑膠袋,都是回收價低的物品,但掩埋或焚燒皆造成污染。「慈濟人真正是出於一分無私大愛——為了愛地球、救地球,無所求地付出。」

上人籲眾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勤儉有愛的品德,使用過的瓶罐清洗之後回收,徹底做好環保。


「因緣聚散」當承擔

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佛陀以良醫病子的故事,譬喻眾生深受無明煩惱毒害心性,即使光明的正法、妙法如色香味美的良藥,卻無法受用、領會。

昨日「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志業體同仁精進圓緣,聽聞上人開示「生命終究會逝去,人生相聚有別離」,期勉大家珍惜師父在世時,把握時間、因緣,用心承擔;有些同仁一路哭著回去……

晚間與高雄慈濟人談及此事,上人勉眾提起智慧面對人間的生離死別。「人生相聚分離皆為因緣。緣盡之時,至親摯愛亦須分離;要堪忍『愛別離苦』,予以祝福。」

人生難免老邁凋零,總有「過去」那一天。上人殷勉:「生命來來去去,不須太過執著;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做』就對了。看到大家發願與承擔,師父才能真正安心、莫憂慮!」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