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 不外求,自我要求
◆
10‧10《農九月‧初三
【靜思小語】多欲為苦,求不可得,唯有自我要求。
能付出,最幸福
包括台灣、印尼及馬來西亞共七百六十七位志業體同仁,十月八日至十日在花蓮靜思堂參與「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精進共修;上午進行圓緣,上人於高雄靜思堂以視訊連線對學員開示。
「宇宙星球無時無刻不在公轉、自轉;身體時時都在新陳代謝的循環變化中。人生時間飛馳、世事瞬息萬變,應知生命無常,時時自我提醒,把握時間為人群付出。」
四十多年來,無數慈濟人秉持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專精專注、步步踏實向前,走出今日的四大志業;上人期許同仁負起傳承使命,殷勤播撒善種子,使善種「從一而生無量」。
「人人心中都有善念,都具有與佛同等的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莫輕己能,只要法髓入心、深入人群,則『無量法門,悉現在前』。」上人指出,人間事,無一不是法;天下人的苦難,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要將人人的生命大藏經引入心坎,從每一法中生智慧。
「每一個生命,都蘊藏豐富善意;每一件人間事,都含藏無量法門;每一法中,醞釀著無量神奇。走入人人生命大藏經,拔苦予樂,即能湧現無量智慧,不斷創造奇蹟。」
世間的苦難各不相同,空間、人與人之間情境不同,故行善必須「悲智雙運」。上人表示:「心中含藏慈悲、醞釀無限智慧,進而發揮力量付出,是人生一大幸福,也是來世間的一大任務。」
人生時間總有限,上人勉眾不只一時發心,應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發的願。「雖然付出要耗用心力,但辛苦之後,甜蜜回憶將留藏在心裏。期待大家無畏艱辛,作人人生命中的貴人,提起毅力創造奇蹟。」
上人表示,有心就有福,有好緣才能度人;福緣相合,人人見之心生歡喜,就可以招來無量志同道合的力量。
「但願大家的心,皆住於『大慈大悲無量義,靜寂清澄如琉璃』的境界,點燃智慧之燈,使慧命燈燈相續,為眾生鋪平道路,引導人人走向光明坦途。」
覺無常,勤精進
《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去年的莫拉克及日前的凡那比颱風,都在高屏地區釀災,與高雄慈濟人座談時,上人慰勉受災的師兄師姊體悟無常之理,提起善解與感恩心。
「放眼天下,許多地方遭遇四大不調的災難,民眾痛失親人、流離失所且飢餓無助。如年初的海地強震,二、三十萬人喪生,原本窮苦的人民更加苦難無助,迄今仍難以重建。相較之下,台灣實有福。」
常聞「生涯規畫」,或是大企業家為了子孫,不斷擴展事業。然上人強調,若天下四大不調的災禍不斷,錢賺得再多、把未來規畫得再好,又有何用?
「萬事萬物都在生滅變異中,永遠健康、長生不老或事事如意,皆求不可得。唯有自我要求——提起毅力勇氣,發願承擔人間責任,方不負此生。」
上人以每年的「新春三願」勉眾——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力量增加。
《八大人覺經‧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上人說明:「人間之苦,起於人心欲念;四大不調亦因眾生欲求無盡、凝聚共業而致。若能降低欲望,消除貪念、解脫勞碌迷茫,生活克勤克儉,即得身心自在。」
雖然身在娑婆有種種困難苦楚,但上人勉眾,要提起菩薩覺悟的長情,超越世俗煩惱;如《無量義經》云:「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於諸眾生生憐憫心」。
「煩惱起於無明雜念;菩薩悲憫眾生,以毅力承擔重任,發揮無私無畏的精神,盡心力為眾生拔除苦難。」
許多人修行,是為了求得脫離苦惡的娑婆世界。上人指出,目前科學界尚無法證實宇宙間其他星球存有生命,眾生隨業而生,唯能生於娑婆;故應發願「乘願而來」,而非起了「不敢再來」的懼怖之心;心存恐懼,修行易入迷途,愈難找到出路。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生的窮通際遇,皆有因緣果報;過去所做已無法改變,唯把握現在,用心修行與造福。」
修除惡,歸向善
在座有高雄地區培訓委員慈誠請求皈依,上人為眾開示。
「皈依,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心——心靈貼合『佛心師志』,依照靜思法脈的方向修行。」上人教眾調整心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從今開始,修除惡與黑暗,歸向善與光明。遵守慈濟十戒,就能讓心念依於正軌。」
「皈依佛,要讓己心貼合佛心,一層層修除覆蓋在心靈的煩惱,終能顯現佛性;皈依法,每一法中都含藏無量道理,依法消除無明,就能遠離災難;皈依僧,人人有自性三寶,亦能統理大眾,要以感恩、尊重、愛之心對待每一個人,只要依教奉行、做出典範,自然能使人敬愛跟隨。」
學佛就要行菩薩道,上人強調:「學做菩薩,首先要把心靈淨空——達到心寬念純,以『覺有情』關懷天下眾生,開闊心胸普度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