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 除習氣,顯佛性
◆10‧3《農八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人人都有清淨覺性,卻也有習性。近善習好事,則成善人;近惡做壞事,則成惡人。
覺有情,修慧命
雲嘉南屏區「培訓慈誠委員尋根暨精神研習會」圓緣,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光永表示,兩年前參加四川地震發放而加入培訓,從沈默的慈濟員工轉變成樂於分享的慈濟人;以前坐在門診等病患上門,現在了解慈濟宗門必須深入人群,故把握機會深入社區服務。
「慈濟宗門不離『四法四門四合一』,協力門是進入慈濟的第一道門,讓人人『改頭換面』。」上人開示,從協力門進來,要用心學習慈濟宗門、靜思法脈的「家教」。「每一個人如律如儀,後面的人依循緊跟,浩蕩長的隊伍就能展現莊嚴之美。」
佛性既是本具,又何必要學佛?上人教示,人人皆有佛性,但凡夫總有習性。「雖然本性清淨,但由惡的人帶領,便往錯誤的方向走;遇到好因緣、好人開導,也能猛然覺醒,投入做好事。」
凡夫因一念無明起,萬般煩惱生。上人表示:「被小愛、欲念所框住的情,是迷茫的。佛陀是宇宙大覺者,普愛天下眾生,這分情是覺悟的有情。慈濟人依循佛陀精神,自覺而覺他,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
大愛台「草根菩提」節目,曾報導一位年長環保志工,幼時生長在窮困家庭,扛負重責;後來嫁了惡夫,屢受家暴。走過苦難的人生,如今雖已年邁,仍決定要負起社會、天下責任,投入環保,呵護地球。
上人讚歎老人家很有智慧,過去以生命為家庭打拚,現在則是用慧命,做環保為天下付出;這分「覺有情」,讓生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期待人人發心立願,一肩挑起慈濟的使命、一肩挑起眾生的責任,個人氣質掛胸前;在慈濟宗門裏修除自身習氣,堅持善念,用心且如法地自度度人。」
行三施,解苦困
來台參加「海峽媒體峰會」之大陸媒體主管,傍晚時分到精舍拜會上人。
北京《中國報導》雜誌社李紅傑社長表示,《靜思語》句短卻意義深遠,能使人在浮躁時,把心靜下來。上人言,不是文章好,而是人心好,讀《靜思語》能受用,就是好心人。
《福建日報》鄭衛華副總編輯表示,《靜思語》「要與時日、自己競爭」,對自己甚具啟發性。
「時日在分秒中迅逝而無法擋,欲與時日競爭,就要精進。」上人指出,人人都有一念善心,卻也各有習性。
「近善而學好事,就可以成為善人;但一不小心,也會受到誘惑而造惡。習性是學習來的,要學習好的,就必須精進——精即不雜,要堅持向善與上進的念頭。然而人總是容易懈怠,故要與自己競爭。」
佛教講究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愛心是否可以達到「三施」的境界?《海峽都市報》倪可風副總編輯有此一問。
上人給予肯定的答覆:「慈濟人力行三施,不只付出無所求,且感恩他人接受幫助。不求名、利,且尊重並陪伴受助者,鼓舞他看到生命希望而能自立,甚至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這是法施。」
在台灣,小孩子若跌倒時,長輩都會抱在懷裏「膚」一「膚」,不捨之情溢於言表。上人說:「無論是心靈有災難或受災而徬徨時,慈濟人予以『膚』慰——不只是安慰,且讓他感覺到有人陪伴與支持,而不再徬徨、有自信,能自己站起來,這就是無畏施。」
性本善,不放棄
《福建日報》新聞部劉國峰主任提出,面對一個不願改過且罹患重病的犯案者,是否該救治?又如何感化他?
上人表示,要尊重每一個生命,並舉述一則真實故事。
有位罹病的死刑犯,被銬著腳鐐手銬送來慈濟醫院治療。醫師一看到他,就叫出他的名字,讓他嚇了一跳。醫師說起十年前剛進入臨床服務,見他被人刺傷送來醫院,身上還插著刀子,成為自己第一個病患,因此對他印象深刻;也感恩他給自己臨床上的信心。死刑犯聽了感動落淚,也懊悔自己逞兇鬥狠的荒唐歲月。
住院期間,志工們不斷跟他互動,輔導他解開充滿仇恨的心結。出院時,他主動表達生命最後希望捐贈器官。
「他反省的時間雖已太遲,沒有機會做好事回饋社會,但也願意奉獻軀體。可見人之本性還是善良的,只要給他們機會,就有可能改變。」
有感於現在社會進步快速,物質生活大幅改善,人心卻愈見失衡;《大眾報業》傅紹萬總編輯請教上人「救心」之方。
上人表示:「一個人從善或從惡,皆在一念心。欲救心,首先要從陪伴做起;輔導而使一個惡人改變從善,就是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