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二日 無爭,無求
◆10‧1~2《農八月‧二十四至二十五》
【靜思小語】有求心實苦,相爭起煩惱。
慧命工程,導正人心
《經典雜誌》獲今年金鼎獎七項獎座,大愛電視亦入圍十六項金鐘獎提名,早會時間,上人與眾分享近日人文喜事。
「清泉能洗滌心垢、淨化人心,法髓則能成長慧命;這都是人文的使命。」上人深切期許人文志業,要用心且廣泛探討天文地理、山河大地以及萬物生靈,讓人類提高警覺、懂得敬天愛地,呵護地球不再受毀傷。
人人本性清明,卻受欲念染濁。上人指出,人文志業乃「慧命工程」,要導引人心向正道,避除邪思惡念,回歸清明本性。
「就如清澄的大圓鏡,能明明歷歷朗照事物;人人具備這樣的清淨智慧,不再迷糊而一錯再錯,社會才能和諧。」
上人期勉慈濟人挑起天下責任,勤耕人心福田,提供資糧滋養人人心靈,使慧命成長。
珍惜福緣,無相布施
「慈濟是宗教團體,也是修行道場,人人當用感恩心行善;若為利或爭名,彼此間將產生磨擦。」與菲律賓慈濟人談話,上人強調在慈濟團體,務必做到「合和互協」,且要付出無所求。
「若以救人者自居,而期待受助者感恩,藉做善事得名氣,會做得很辛苦。反之,付出無所求,且感恩對方示現苦相,讓自己從中學習與成長;如此才能做得歡喜。」
上人感嘆凡夫未知佛法前,求功利;知佛法後,則爭功德。「並非祈福或布施就可以消災。有求心實苦,相爭起煩惱;慈濟人志為菩薩,當無爭無求,用宗教精神付出,所做分分己獲。」
天蓋之下、地載之上,人人都是一家人;上人表示,若能視所有老者為長輩、年齡相仿者為手足,心量就會益形開闊。
「大家相聚在慈濟,攜手為世間苦難付出,實有福又有緣;應發心立願,善用大環境的好因緣,合和互協,發揮愛的力量!」
慈濟行星,普照大地
中央大學蔣偉寧校長、天文所葉永烜教授、鹿林天文台林宏欽台長等一行人到訪精舍,將「慈濟小行星」在太陽系軌道的銘板,贈予上人;希望慈濟愛的光輝像星星,永遠普照世人。
二○○七年五月十一日,中央大學天文所觀測助理施佳佑與廣州中山大學葉志泉同學,在兩千八百多公尺玉山上的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觀測發現,火星與木星間的小行星帶,有一顆過去不知的小行星;經過長期觀測、確認軌道後,去年獲國際永久編號認證為第一九二二○八號小行星,接著申請命名為「慈濟」(Tzu Chi)小行星,今年七月二十六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CSBN)審定通過。
葉教授表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有感於宗教與文化之間的衝突乃人類未來發展的危機之一,因此在慈濟小行星銘板上書寫:「慈濟大愛無國界、無種族」,肯定此精神有助於世界和平。
上人表達感恩:「慈濟在國際間,不斷努力讓宗教與宗教之間結為一股淨化的力量,而非相互衝突。」
蔣校長說,工業革命後製造了大量二氧化碳,未來應多加思考,如何在社會正義與經濟之間取得平衡。「經濟發展固然重要,卻不能不顧天地之間的平衡;假如平衡亂序了,就會造成傷害;經濟並不能養活人。」
長久以來,上人即憂心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災難:「慈濟不只是重視或口頭宣導環保理念,而是實際推動人人做環保;推廣素食不只是為宗教,更是為大地。希望更多人如各位一樣,知天文地理,了解山河大地所受的毀傷,進一步為地球盡心力。」
蔣偉寧校長說,慈濟大愛超越國界,未來中央大學願奉獻科技專長,與慈濟緊密合作,提供災前預防、災後救援等遙測資訊,使慈濟發揮更大的助人力量,讓愛在宇宙發光發熱。
依教奉行,貼近佛心
「宇宙中,距離地球三、四億公里處,有顆『慈濟星』……」二日早會時間,上人感恩慈濟人發揮無私大愛,哪裏有災難就往哪裏去,這分付出無所求且包容全球的愛心,獲得世界肯定。
星空時時刻刻千變萬化,然萬千星球實依軌道而行,學佛亦當遵循佛法軌道。上人指出:「佛陀是宇宙大覺者,雖然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只要發心、用心,依循佛法軌道精進前行,就能去除無明,漸漸回歸與佛同等的清淨覺性。」
宇宙奧妙,人之生理與心理亦十分微妙。上人分析:「人之生理,有『生老病死』——瞬息之間,不知髮絲何時轉白、指甲何時變長;而心理則在『生住異滅』中——此刻心生歡喜,下一刻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突然發脾氣。」
凡夫觀念狹隘,糾結在「他、你、我」之間,使人生顛倒妄想;上人勉眾效法佛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寬大,把握有限人生,發揮生命的價值與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