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慈濟
【臺灣】
靜思電子書傳法
行動藏經閣隨身
為了減省紙張用量、少砍伐樹木以保護地球,慈濟三年前與廠商合作研發完成「靜思電子書」,具有好攜帶、不傷眼、耗電低、節能製程等優點;去年底推出第二代,重量減輕、記憶體增加,操作加快,且具備註記、重點、朗讀等功能;而其中的電子勸募本功能,必須以慈濟委員證上個人專屬的晶片卡插入、登入密碼才能啟動,大幅提升會員資料的安全性。
靜思電子書結合慈濟出版品與慈濟勸募本;目前「靜思法海」線上書城的慈濟出版品近四百種,《慈濟月刊》電子版也累積一百二十期,供志工隨時下載閱覽。
此外,電子書的行事曆可隨時發布社區訊息;「慈濟湧泉」區每日更新一篇上人智慧法語,志工早會的開示也會在當天快速上傳;雲端書城中還包括許多絕版書,「舊法新知」一應俱全……手持一本就可以將「法」隨身攜帶,具備「行動藏經閣」的功能,隨時隨地自修或傳法。
高雄志工去年成立電子書讀書會,由慈濟教師聯誼會呂美雲老師主持;配合網路視訊的功能,目前南臺灣十餘處會所志工一同精進並帶動讀書風氣。電腦工程師陳瑞泰說,以前看書或許只看一遍不會細讀;「但使用電子書後,有空時就能細看,沒空時打開朗讀功能用聽的。」
參加每星期二臺北內湖區讀書會的社區居民陳淑貞表示:「電子書很方便,不需要像從前把每一本書都帶出來,還可以將重點畫下來,下次再讀的時候,直接看到重點。」
電子書的讀誦功能,讓不識字的年長志工也能「閱讀」,環保志工陳張阿不幼年失學,今年報名培訓時,本因不識字很擔憂,「有了電子書,雖然看不懂字,但可以慢慢聽,慢慢了解,讓我跟上人的法結緣。」
花甲之年開始用電子書的志工李美金笑說:「以前常要耗費兩小時手寫整理勸募本,有了電子書後用一指神功,半小時就完成;電子書的語音功能還可提醒輸入數字是否正確,記帳也不容易出錯。」
三重志工江明貞說,剛開始使用電子書時,不太敢去碰它就怕弄壞;但想到年輕人因為好奇心接觸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愈用愈熟練,「所以我也抱著好奇心去點點看電子書,這個有什麼功能、那個有什麼功能,慢慢地就發現其實不難!」
新手志工問她:「看月刊時怎麼翻頁?」她隨即示範:「用筆在這點一下,翻頁了,想要保存的重點按複製、貼上,就可放在電子書記事本內。」她是手語老師,為了將慈濟人文融入課程,電子書就成為她的得力助手,閱讀時看到發人深思的故事、上人法語、《慈濟月刊》靜思晨語,隨時複製在電子書內,每週上課時就可以運用自如。
「現在有點年紀了,常會被老花眼困擾,電子書可以調大字體,不用戴老花眼鏡;而且整個畫面的字不會很多,看的時候不會有壓力。」體會到電子書的妙用,她逢人就推廣;收善款時也會將上人近日開示以電子書呈現,跟會員分享。
許多年長志工對電腦一竅不通,把電子書與高科技畫上等號,心生畏懼;為了交流「讀」書經驗,慈濟人文資訊研習營今年於各地陸續展開。
三月中旬在臺中豐原靜思堂舉辦的場次,有將近四百位學員共聚。「按這裏開機之後,按下面的『房子』,再點進去……我現在一點就通,可以恭聽上人的法了!」七十二歲吳翠甘打開電子書,一隻手在九吋的螢幕上點著,快樂寫在臉上。
吳翠甘三年前即請購電子書,試了兩回不會用,從此束之高閣;這次鼓起勇氣再度挑戰科技,經過志工陳明和耐心指導,她終於學會操作,直說不虛此行。
北區志工李老滿在社區牽著老菩薩的手,傳授電子書的使用秘訣。她與電子書種子團隊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體會到:「慢慢來比較快」——唯有心靜,才能「萬物靜觀皆自得」。
李老滿說,他們自許是一群背著靜思電子書攀爬須彌山的小螞蟻,一路吸吮著法髓,努力快樂地往上爬,心地風光無限法喜。「推廣電子書,打開藏經閣,遠遠地、安靜地和上人的心貼在一起,這才是我們心寬念純捧讀靜思電子書唯一的方向!」
(撰文/黃美暖、林淑緞、歐如意、劉淑貞、楊佳玲、吳麗卿、楊筑雅 攝影/顏添慶)
【日本】
海嘯後人生重新來過
大船渡市延續善緣
東京的櫻花綻放又凋落,四月中旬枝頭一片綠芽,東北的櫻花卻仍含苞待放;東京和大阪慈濟志工行過五百多公里路程,再度來到岩手縣東日本大震災災區探訪鄉親。
蜿蜒的海岸線美麗如昔,朝陽燦爛,而海水寧靜地低鳴著;但沿海村莊依舊空曠,似乎忘記了曾經有過的繁華,也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力道。奇蹟似地在海嘯席捲後依然屹立的一本松,孤立在陸前高田市海邊,即使已失去生命力,依舊盡責的搖曳,似乎在呼喚著地載上的群生啊,可不要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抵達了目的地大船渡市,組合屋支援事業中心西風光男表示,有一些受災戶已可自立,但仍有一千八百戶住在組合屋,多為高齡長者與獨居者。他評估,可能還需要三到五年,住戶才可能完全自立遷出組合屋社區。
大船渡市役所職員今野芳彥說明,這兩年間是復興的準備期,市役所已完成三棟公營住宅,開放入住申請。他感動地說,儘管震災已經超過兩年,慈濟人仍未忘記大船渡市,再一次來到這裏探望他們,真的很感謝。
二十六位慈濟志工分成兩組,一組由東北志工伊東信一帶領,前往釜石市附近的組合屋開愛灑茶會;一組拜訪大船渡市長洞組合屋,邀約鄉親前往大船渡rias文化中心,參觀慈濟靜態展、欣賞「鑑真大和尚」日文動畫電影。
長洞組合屋有三百多戶,志工獲准進入社區敲門問候。「我們記得您們,沒想到還會再見面!」帶著愛犬出來散步的栗村女士,忙著說非常感恩兩年前的見舞金,並引領志工邀約熟悉的左鄰右舍。
「雖然不認識您們的臉,但是認得您們的制服。」
「謝謝見舞金,謝謝臺灣慈濟!」這是許多鄉親對慈濟人的感恩回饋。
海嘯淹沒了佐藤檊雄先生的家,他失去三位長輩,自己也差點喪命,被海水侵入肺部,住院療養後仍無法工作;他感恩慈濟人在最急需的時候帶來援助,他還珍惜保留著見舞金的紙袋,「看完『鑑真大和尚』電影,更覺得人生要重新來過,做些有意義的事!」
在志工的鼓勵下,佐藤檊雄願意協助關懷組合屋的老人家,付出一分力量。
佐佐木夫妻收到慈濟志工的邀請函,從避難暫住的遠野市開車一小時,成為第一位抵達播映會場的觀眾。從黯淡的臉看得出,日子過得不太好,他們坦承說,還看不到未來。志工用心分享慈濟志業與竹筒歲月故事,夫妻倆打起精神,決定要堅強過日子,即使擁有的不多,還是要助人,領了竹筒撲滿發願日行一善。
來到會場的鄉親,帶回志工所教、自己親手打的中國結,也認同「竹筒歲月」的精神而領竹筒回家,還說如果身體狀況與時間允許,他們一定要親自到花蓮跟證嚴上人致謝。
來自東京的工川路師兄負責在茶會演奏二胡,許多感動讓他邊彈奏邊流淚,他笑說沒想到來到慈濟自己變得愛哭了。
前縣議員三浦陽子女士,特地從盛岡來為大家打氣。三浦女士促成慈濟人在震災後兩星期內進入災區致贈物資,首站就是大船渡市。她還記得當時在市役所前,志工在大雪中躲餘震,還不忘商討接下來要怎麼走;許多未知與不安,現在回想起來都是甜蜜。說著說著好像一家人談著回憶,笑聲中夾著感動的淚珠。
這次愛灑活動,是由居住在釜石市的伊東信一所促成,協助找尋靜態展會場、發放海報通知茶會時間地點等。重建新房、生活已回軌道的他,四月十三日、十四日全程參與活動,伊東太太準備可口的飯糰與便當,女兒與孫女也來參加茶會,一家人願意為鄉親盡心,東北第一顆種子開始萌芽了。
各處組合屋區已經形成社區,居民日後還要面對再次搬離、分散各地的不安;儘管未來的日子仍充滿不確定,在返回組合屋的巴士上,許多人展露笑容,感謝慈濟把大家牽在一起,今後他們也會相互照顧。志工也將持續把握因緣,讓東北每顆愛心種子串聯起來,蔚然成蔭。
(撰文/許麗香 攝影/吳慈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