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7期
2013-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緬甸納吉斯風災五周年
  特別報導‧川震五周年
  人文教育‧花蓮
  醫海慈航
  蔬國人物誌
  人生練習題
  生命的禮物
  發現歡喜‧美國
  人間問路
  草根菩提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慈大附中國中部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7期
  我的父母恩重難報經

▪ 撰文‧魏淑貞


二○一三年,花蓮靜思堂舞臺上經卷開展,
慈濟教育志業體師生五百八十八人合力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
父母憂兒、人生百態上演。
然而,這不再是千年佛典、旁人故事,
而是在我人生舞臺上,真實上演的親恩記憶……


在遺照前,這才真正仔細端詳父親的臉,原來我的眼睛根本就是他的翻版;把父親喜歡吃的菜端上供桌,不得不相信,他真的走了……

四月中旬,父親往生已百日,仍然無法將「我的父親往生了」這句話勇敢說出口。儘管老爸生病一段時間了,生命的來去是自然法則,但面對摯親的生離死別,永遠也無法做好心理準備吧。

三月間,花蓮靜思堂講經堂持續進行「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集訓;配合專題記錄,週日下午訪問手語種子志工對於經文的了解,以及如何陪伴慈小學生練習。說著說著,顏素美師姊突然哽咽:「每次聽到『跪羊圖』的音樂,就會想起媽媽,會想哭,為什麼我來不及好好孝順他們?這是我最遺憾、也最難過的地方。」素美想起八歲時父親往生、在她結婚前母親也離世,情緒激動,讓採訪工作暫停。

我忍住幾乎奪眶的眼淚,穩住情緒與師姊對話,但心中也問著:「我親愛的老爸,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好嗎?」


花開花謝幾度秋,
滾滾江水向東流,
人間世代新換舊,
唯有那父母對子女的真愛啊,
天長地久,至死方休。

國中畢業後,隨著求學、就業離家,也愈走愈遠。每次回家,手藝超級棒的老爸總會加菜;離家日子到來,爸媽又會準備吃的、用的放進我的行囊,就怕獨自在外生活的我,餓到了、著涼了。「下次什麼時候回來?」是家人最常問的話,即使我雙腳才剛踏進家門。

喜歡簡單自在,其實我什麼都不想帶,但是必須使雙親安心,因此把自己照顧好,報喜不報憂,自我要求儘量每個月回家一次。

天下父母心,在採訪記錄演繹集訓的過程中,也聽到了為人子女者感受到相似的心情。

任教慈大附中國小部的莊春紅老師,婚後定居花蓮十四年,只要得空,一定回桃園家中探視母親。「以前每次回家,母親都準備許多餐食,總是理所當然的接受;母親中風後,我才驚覺人生無常……」今年春節,莊媽媽暫時出院回家,走進廚房忍不住掉淚,因為已經無法拿起鍋鏟,為子女料理美味了。

莊媽媽中風之初,情緒一直不穩定,甚至有放棄復健的念頭;仍在研究所進修的莊春紅老師,只要沒課一定回去探望母親,不斷鼓勵她堅持下去。母親擔心這樣來回奔波,會讓她太累了。春紅老師哽咽地說:「現在才知道,父母親對孩子的擔憂,不會因為生病而減少。」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父母對子女牽腸掛肚,就算噓寒問暖、聲聲叮嚀,換來的只是不耐煩甚至無任何回應,這千萬般關懷卻是永遠也不會停止。


多少浮雲遊子夢,
奔波前程遠鄉里,
父母倚窗扉,
苦盼子女的消息。

公演前一週的週末夜,燈光聚焦在講經堂的舞臺上,音樂響起,王本榮、羅文瑞、李克難等校長與師長融入經文,隨著偈頌、音樂,一遍遍地演練著。

舞臺上,不肖兒無視雙親關愛的眼光,不耐煩地推開雙親的手亟欲離開;身旁正上演著另一幕父母為子女承受苦楚的畫面——慈濟技術學院師長蔡武霖和羅淑芬,飾演父母親,攙著行動不便的兒子復健,步步艱辛,幾次走位早已滿身大汗。

〔圖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取材自證嚴上人講述專書,二○○二年首演,十一年來海內外各地志工不斷演繹。今年首度由慈濟教育志業體師生擔綱演出;全劇分為「序曲」、「因緣」、「懷胎」、「十恩」、「親情」、「子過」、「報恩」及「終曲」等八幕,下圖為「懷胎」一幕。(攝影/羅明道)

孩子在舞臺上重重跌倒又爬起,媽媽告訴他:「我們再走一次!」兒子受不了苦想放棄,不忍孩子受苦的父親也制止:「都流血了還要再一次?」思索片刻,父親最後告訴孩子:「沒關係,爸爸保護你!」

當看到這位老爸爸背起雙腳無力的兒子時,一旁忤逆的人子終於覺醒了,想到自己久未陪伴的雙親;只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空蕩的搖椅旁,再怎麼聲嘶力竭地吶喊,也已經太遲……

看著舞臺上一幕幕,雖然心痛,情緒仍隨著偈頌與音樂起伏,感受劇情的震撼力。終於明白,為什麼上人要我們懺悔,因為小小的過錯、習性,甚至起心動念,都可能遺憾終生。

許多觀賞「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會眾,對於「子過」與「十恩」的感受最深,原來年輕時,常常用工作忙碌、自我追求為藉口,或者認為「以後再做就好」「已經提供金錢與物質了」,而「忽略」或「忘了」報恩要及時,對雙親的愛要多一些、要更和顏悅色一點……因為,這些不經心的點點滴滴,可能會是「來不及了」的悔恨。


多少風霜的堆積,
雙親容顏已漸老,
莫到懺悔時,
未能報答父母恩。

朱自清先生寫的「背影」,是許多人熟悉的經典作品,對我來說,卻是真實的體驗。

十六歲那年第一次離家到臺中就學,父親幫我扛著行李到學校,把床單鋪好才離開。

十八歲開學的前幾天,父親被倒會,為了孩子們的學費與生活費,父親拿著媽媽的首飾典當所得的錢,來到車站交給我;接下的那一刻,我只能低著頭快步上車,直到離站遠了,才敢回頭看。下車後的第一件事,是去找了麵包店的晚間工讀,也把獎學金都留給家用。

因為不喜歡離別的氛圍、不忍父親的奔波辛苦,多年來,我始終獨立帶著行李來回於各處;「家書」則成了和家人,尤其是父親說話最好的方式。

我不是個會撒嬌的女兒,對父親、對母親都是,但卻是讓他們放心的女兒。從選擇就讀的學校、工作等,我很感恩他們始終尊重我,給我很大的空間。

「我知道,我這個女兒離家愈來愈遠了。」這句話成了許多年的除夕團圓飯上,父親重複笑談著的話。

歲月流轉,父親老化愈來愈明顯,從全天候需穿著成人紙尿褲,到睡眠時間愈來愈長、說話愈來愈不清楚,我知道,父親終究會離開;擔心之餘,有時候還是忍不住叨唸:「張開眼睛吃飯,不要吃到睡著了。」「多起來走走,不要一直坐著。」如今很懺悔,雖然希望他健康,但我應該要再溫和一點、貼心一些,並多陪陪他。

「有時間常回來。」是老爸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就在他往生前一個月,那時我準備搭車回花蓮,輕輕搖醒午睡中的他:「要多吃飯喔,我要回去上班了……」

再見老爸,已經在加護病房,輕輕地摸著他的手,跟他說話,只聽得見機器的聲音。其實,只差幾天我就回家了,卻已來不及;元月十日,父親走了。


小羊跪哺,閉目吮母液,
感念母恩,受乳恭身體,
膝落地,姿態如敬禮,
小羊兒,天性有道理。

第一次全程參與「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是在二○○七年隨志工團隊前往大陸南京記錄「親恩浩連天」公演。三天的密集訓練,當地志工、鄉親加上臺灣的手語團隊,讓「孝道」在南京傳揚。時隔六年,今年二月接到承擔一個半月集訓記錄的詢問,沒有太多的猶豫,只想到「感恩給我行善與行孝的機會」。

三月三十日公演三場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由教育志業體師生擔綱演繹;其中,慈大附中國小部從人文課程、手語比賽、教案設計到演繹集訓,一路鋪陳已有八個月時間。老師們深入經文,先感動自己、教會自己,再設計成教案教給孩子,甚至以胸前背書包或水袋體驗媽媽懷胎的辛苦。師生教學相長,重新啟發大家對孝道的重視。

〔圖說〕慈大附中同學與國小部孩子們合唱「跪羊圖」,提醒為人子女要懂得知恩報恩,整齊的手語與悠揚歌聲迴盪講經堂千餘位觀眾心中。(攝影/劉森雲)

花蓮區十位種子志工老師,深知同學們的領悟力高、學習力強,但是柔、美與力道的整體呈現,才是最大的挑戰。志工們除了示範、帶動,還邀請人文真善美志工拍攝練習畫面,和孩子們一起看看自己哪兒做得好?哪些動作不到位?

同學們自願報名參加,因為集訓必須放棄假日的活動。儘管身體疲累,還要面對隊形、人數的調整,甚至有被換角的「危機」,仍一如初衷的堅持,一次又一次地演練著。

「雖然參加之前就知道會很辛苦,但我要更認真的練習,才能演出一部感動人的經文!」慈大附中國小部三年級王芮萱這段話,是最好的說明。

演繹「跪羊圖」的二年級孩子,年紀雖幼,卻很清楚「小羊跪哺」是感念親恩,那怕只是主動幫媽媽掃地、洗碗、晾衣服,把功課做好,都是孝順的表現。蔡金妮同學最喜歡「小羊跪哺,閉目吮母液,感念母恩,受乳恭身體」這段歌詞,「小羊孝順父母,喝奶時要跪下來,因為羊媽媽的母奶,是由身體的血而來。」

小小心靈汲取點滴善法,平日「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長們更是放下身段,化身成為故事人物,領眾感受天下父母癡心愛兒的心境。其中第一代慈青,任職慈濟技術學院教務長的蔡宗宏,除了和妻子廖逸貞及一雙兒女參加演繹外,也是此劇靈魂人物之一,飾演迷途知返的人子。

與先生和小女兒沐恩同臺演出「十恩」的廖逸貞,十年前首次觀看公演時,還懷著長子碩恩,對於「懷胎」感受最深,因為臺上孕吐的狀況就和現實生活中一樣;然而,此次參與演繹,為人母的她想到的都是父母含辛茹苦養育自己,這樣的恩情如何能報?


造經弘經行百善,
父母快樂得安詳,
不違如來聖教義,
孝養敬順能兩全。

父親跟隨軍隊來到臺灣,一生寬厚待人,還在二○○九年獲頒全國模範父親獎。「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從我懂事以來,就看見張貼在客廳牆面上的「朱子治家格言」,雖然始終沒背熟,但兄弟姊妹總是按照年齡分工,煮飯、掃地、餵雞、餵狗、種菜澆菜,幫弟弟妹妹洗尿布,暑假還要上山收割麻竹筍。

〔圖說〕魏淑貞(前排右二)五個兄弟姊妹與爸爸、媽媽、伯父(右一)的全家福,早年家中經濟雖不寬裕,孩子只要出門,一定穿著整齊,端正挺直,這是魏爸爸的身教。(相片提供/魏淑貞)

走進慈濟後,「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食儀難不倒我,因為這是我們的家教;家人全數就座,長輩先用餐才開動,「食不言,寢不語」,也是必須遵守的生活儀軌。

雙親教會我們,最重要的是家人間的相互照顧。儘管因為工作、嫁娶,如今手足分散在不同縣市,但只要年節或家中有事,一通電話,就能全數到齊。當爺爺年紀大了,孫女會幫爺爺端茶,更變成爺爺外出時,最好的「柺杖」。

雙親嚴格的品格教育,讓我們不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迷失,這是我離家多年後最大的體會與感恩。

守靈那些日子,不讓眼淚牽絆住父親,全家人以團體行動方式守護著母親,不讓她孤單;每個人都知道要為家人珍重,但心裏感覺很不真實,入殮、火化,一個人怎麼就這樣不見了?

獨處時,不可承受的慟依然重壓心上,我讓志業、志工承擔填滿生活,因為「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上人教導我們「善用自己的身體,就是功德,就是報恩」,行善與行孝是我一生都必須學習的功課。

一個半月來,記錄著「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演繹因緣,傾聽一個個人物故事與感恩迴響,在幸福付出的汗水和感動的淚水中,公演圓滿落幕了。父親生命的劇本也已經圓滿,我知道,再多的不捨,也要讓它如斷線的風箏自由飛去;我知道,父親會一直留在我們心裏。

寫下這篇記錄,是對他最後的告別,「父親再見了,感恩這輩子有緣當您的女兒,來世有緣,我們再做家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