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7期
2013-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緬甸納吉斯風災五周年
  特別報導‧川震五周年
  人文教育‧花蓮
  醫海慈航
  蔬國人物誌
  人生練習題
  生命的禮物
  發現歡喜‧美國
  人間問路
  草根菩提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慈大附中國中部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7期
  楊月桂 烹調人生好滋味

▪ 撰文‧何姿儀



身為高雄鳳山地區香積幹事,
日日舞鍋弄鏟與百千人結善緣,
然而身旁至親難度,
楊月桂的勸素歷程費盡心思——


南臺灣豔陽高照,高雄鳳山聯絡處廚房裏,楊月桂手持大鍋鏟用力翻炒素肉燥;熱氣蒸騰、香氣四溢,豆大的汗珠滑落,她的衣服早已溼透。

放下鍋鏟,轉身踏出廚房,她叮囑手持菜刀的志工:「師姊,這白蘿蔔是要紅燒用的,請切大塊一點。」說著順手示範切法;一會兒又快速步入廚房提醒:「雪卿,茄子要炸透才不會變黑,起鍋後淋上豆瓣醬,就會色香味俱全……」

當了九年的香積幹事,楊月桂邊做邊學練就一身好功夫,她耐心交代每個細項,對於生手更是不厭其煩指導。儘管事情繁雜瑣碎,她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哈哈哈」的爽朗笑聲,經常迴盪廚房內外。

澎湖長大,楊月桂一家人靠海吃海,身為長女的她,因家境貧困,早早就學會抓魚、殺魚、賣魚等技巧;手足先後來到臺灣定居,楊月桂也在婚後搬到高雄鳳山,憑著做裁縫的好手藝,客戶絡繹不絕。

二○○二年,她因右手發麻發抖,接受頸椎手術。術前醫師問她:「會怕嗎?」當時已經接觸佛法的她回答:「以前我常殺魚,魚也會害怕、會痛;現在只能歡喜接受開刀的害怕和疼痛。」

醫師為她切割左側骨盆骨補頸椎,真是名副其實的「椎心之痛」。

術後半年戴著頸圈,傷口疼痛與手部復健,讓她不得不暫停裁縫工作。隔年又因子宮肌瘤開刀,面對病苦,她沒有埋怨,只是更深信因緣果報,二○○四年決定參加慈濟委員培訓,也發心從此茹素,不再殺生。

〔圖說〕每次出勤,楊月桂都仔細開出菜單,不論煮什麼都堅持「惜福不浪費」和「零廚餘」。(攝影/李素月)

但也是澎湖郎的先生許祖望從小就喜歡吃魚,親人又常從家鄉帶來新鮮海產,不吃也難。

楊月桂利用掌廚之便,悄悄減少三餐的葷食,直到桌上常常只有一盤魚應付;一盤魚吃吃煮煮,總得吃上好幾餐,先生一個人吃不完,最後只好倒掉。楊月桂告訴先生:「這樣很浪費,你乾脆跟我吃一樣的,比較好煮。」

先生同意了,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嘴饞,讓她不得不苦思,如何帶動家人一起茹素?


入經藏,巧度家人持齋戒

二○一一年,慈濟舉行「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楊月桂邀請家人一同觀看影片,再遊說他們把握機會參與在高雄巨蛋的演繹活動。然而,家人遲遲無人點頭。

然而就在此時,弟媳住進加護病房,病情不見起色,楊月桂鼓勵弟弟發大願入經藏;心力交瘁的弟弟楊進家首先答應:「只要太太能好起來,要我做什麼都願意。」

楊月桂的女兒許倍瑜看到舅舅願意入經藏,也心動了;接著先生及妹妹先後答應參加演繹,讓楊月桂非常開心。她一開始不敢告知需茹素,直到接近演繹排練的日子,終於宣告:「這次入經藏,至少需要齋戒一百零八天喔!」

「要吃素?怎麼不早說呢?」家人不約而同露出無奈表情,楊月桂哈哈笑:「太慢了,我把你們的名字都報出去了。」為了誠信,大家只好勉為其難接受了。

為了讓家人樂意接受素食,楊月桂經常邀請弟弟、妹妹攜家帶眷到家裏吃飯,甚至讓他們打包回去。她發揮創意,哪怕只是青菜豆腐也做得色香味兼具,家人對素食的態度逐漸轉變。

弟弟楊進家是裝潢師傅,以往他認為工作需要勞力,餐餐少不了魚肉;入經藏後,看到「夢歷六道」裏宰豬殺雞的血腥畫面,他感慨地說:「人類真的好殘忍,殺豬拔毛,再給牠剝皮剖肚。」因此他首先發願不再葷食,茹素至今體力變好,楊月桂也不時傳授料理素食的秘訣,讓弟弟一家人吃得歡喜健康。

女兒許倍瑜入經藏後帶著媽媽親手做的素食便當上班,男朋友也常陪她一起吃素食。吃素後她的皮膚紅嫩,身體狀況的改善讓她好歡喜,「現在上廁所很順暢,真的好舒服!」


蔬食,日日享用菜根香

許祖望常回澎湖老家探視父母,看見家中餐桌上天天都是各式海鮮,姊姊總會鼓吹:「這魚好新鮮好清甜,你不吃嗎?」他猛吞口水,卻搖頭堅定地說:「我很想吃,可是我更怕跟眾生結惡緣。」

〔圖說〕楊月桂從園區菜園摘取天然有機蔬菜,簡單烹調,就能讓人吃出好滋味,也與鄉親結善緣。(攝影/吳東新)

即使媽媽不諒解而抱怨:「祖先都吃葷,為什麼你要吃素?」他仍甘之如飴吃著青菜豆腐,「吃素後,我的身體變健康了。」媽媽漸漸不再勉強他。

妹妹楊月娥小學畢業就到臺灣打拚,曾在酒店駐唱,因而染上抽菸、喝酒、賭博等惡習;曾為情自殺,婚後又與先生過著吵吵鬧鬧的日子,最後家庭也破碎了。

二○一一年,楊月娥在姊姊陪伴下入經藏,不只茹素,也毅然戒掉三十幾年的菸癮。「就像脫胎換骨般,擺脫三吋菸束縛,從此身心自在。做慈濟、走菩薩道,不再有罣礙!」看到妹妹終於成為孩子心中的「天使媽媽」,楊月桂好欣慰。

由於楊月桂的善巧,家人持續齋戒,二○一二年相偕參與志工培訓及醫療志工研習;公公婆婆從澎湖來小住,也開心享用楊月桂的素食料理,還稱讚媳婦好會做菜!

楊月桂家的食材大都取於自家頂樓綠意盎然的「開心菜園」。在這裏,壞掉的烘碗機、大浴盆、洗衣機都成了種菜的大容器,一年四季有著不同蔬果可摘取。

許祖望得意地介紹,菜園的堆肥全都來自果皮枯葉,「現在我們全家都呷菜,我們種的菜也都呷菜喔!」


惜福,香積廚房結善緣

「廚房是修行好道場,做香積煮給多少人吃就跟多少人結緣。」二○○三年慈濟志工在新甲海洋公園舉辦社區愛灑,當時仍在培訓的楊月桂,自告奮勇煮了一鍋麵給工作人員吃,而這美味的「一鍋麵」,牽起她承擔香積幹事的緣。

〔圖說〕楊月桂(上圖右二)因為二○一一年入經藏因緣,妹妹楊月娥(下圖右一)、友人趙富美(下圖右二),以及先生許祖望(下圖左二)、弟弟楊進家(下圖左一),二○一二年一起參加社區志工培訓。親人同行菩薩道,楊月桂深深感恩。(下圖攝影/孫麗鈞)

初試啼聲的她戰戰兢兢,覺得每個環節都讓她傷透腦筋,「怕煮太多,又擔心煮不夠,最煩惱的是怕做得不好吃!」她常因此睡不著覺。

她到處請教、慢慢摸索,先生許祖望經常試吃她所做的各式菜餚點心,開玩笑地說:「我是她的白老鼠。」楊月桂邊做邊學,愈做愈有心得,終於練就一身好功夫。

當了九年的香積幹事,楊月桂接過無數的變化球。「從前拿起大鍋鏟覺得壓力很大,現在卻歡喜自在,尤其是看到別人吃得歡喜,更能激發巧思和創意。」

印象最深刻的是二○○九年莫拉克風災過後,慈濟為高雄受災鄉親興建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當時一天要供應三千人份的便當,楊月桂除了必須用心調理菜色,菜餚的分量如何掌握、便當如何裝填,都在她的考量範圍。

她在筆記本上畫著大圈圈,中間還畫著幾個小圈圈,分別寫著海帶、紅蘿蔔、滷蛋……「裝便當時,要考慮菜色配置好看,才能使人打開便當就想吃。」

楊月桂最讓人讚歎的掌廚原則,就是「惜福不浪費」和「零廚餘」。每次輪到她做香積買菜,必先檢查聯絡處的冰箱和菜園,將已有的菜名記下來,再思考需補買什麼來搭配。用少少的錢,就能變化出多樣美味的佳餚。

菜價便宜時,她會多買一些回來加工做成高麗菜乾、酸白菜、醬瓜、蘿蔔乾……這天蒸煮南瓜,她捨不得丟掉一大袋的南瓜子,花了好多功夫打成果汁給大家享用,營養又惜福。


只有小學三年學歷的楊月桂,戴著老花眼鏡,吃力地寫著菜單;手邊那兩三本「武功秘笈」是她手寫的食譜,從材料、調味料到作法,都用最簡單的文字記下,其中還包含了一張張的小抄,有些是與香積師姊們相互切磋研究來的,有些則是看大愛臺或參考食譜學會的。

她經常向人挖寶,再加入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她所設計的菜單,除了注重色香味,更考慮營養與健康,減少使用加工過的素料。她說:「只有天然的食材,才能讓大家吃得營養健康,長久做慈濟。」

「好感恩一路走來,有許多磨練的機會。」如今,楊月桂的廚藝精益求精,讓人讚不絕口。

「把菜煮得好吃,讓大家對素食有好印象,自然不再吃葷。」她期許自己再接再厲,接引更多親友,並帶動鄰里持素,「希望居住的巷子成為慈濟巷,使人間菩薩隊伍浩蕩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