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7期
2013-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緬甸納吉斯風災五周年
  特別報導‧川震五周年
  人文教育‧花蓮
  醫海慈航
  蔬國人物誌
  人生練習題
  生命的禮物
  發現歡喜‧美國
  人間問路
  草根菩提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慈大附中國中部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7期
  教育照亮仰光

▪ 撰文‧黃秀花|攝影‧蕭耀華


[圖說]位於仰光東北的南德公,居民熱切迎接慈濟志工李金蘭,視她為大家庭的一份子。四年多來慈濟發放、助學,陪伴他們從被救濟到能自力更生,也改善了社區氛圍。

資源豐富加上近年來民主改革,
緬甸一躍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興市場。
仰光街頭充斥商務考察與旅遊人潮,
洋溢一股蓄勢待發的活力。

走入鄉間,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
五年前納吉斯風災重創,
下緬甸地區仍在緩慢復原中,
慈濟志工深入農村關懷,
長期補助貧童學雜費、文具,
更提供全家生活照顧。

家庭傳統養成孩子們謙遜有禮,
課堂教育增強面對世界的自信,
他們正是仰光未來的希望!


二○○八年五月二日,強烈熱帶氣旋納吉斯(Cyclone Nargis)登陸緬甸,狂風暴雨鋪天蓋地而來,造成下緬甸多省遭受損害,十三萬人罹難,百萬人無家可歸;災情嚴重,國際媒體CNN形容比美國卡崔娜風災還恐怖,緊急趕往救援的臺灣搜救隊,則比喻災區宛如遭遇印度洋大海嘯。

風災後一週,仰光(Yangon)郊區依然一片汪洋。臺商林彥甫和妻子李金蘭的家門前也同樣積水深深,一整排路樹被攔腰折斷,他們出不了門,心卻飛到災區去;打開慣常收看的大愛電視臺,驚訝發現:「慈濟勘災團已進到緬甸來了!」

〔圖說〕李金蘭對慈濟助學的孩子佐佐溫寄予厚望,每次家訪總是特別勉勵與叮嚀,希望他無論如何堅持求學之路。

五月十日午後,馬來西亞、泰國和臺灣慈濟志工組成勘災團抵達仰光;雖然軍政府尚未核准外國團體直接救災,他們仍設法找尋進入災區的管道,五月十五日開始在仰光周邊進行小型發放。

林彥甫夫婦透過臺商商會通報,找到了慈濟志工的落腳處,馬不停蹄跟著訪視、發放及擔任翻譯,縱使家中有出生才六個月的嬰兒,還是寧可把他託付給保母照顧,只因為災區的居民有迫切需要。

六月十四日,慈濟獲得緬甸社會福利部發出正式邀請函,獲准進入重災區進行大規模發放及義診。從五月到九月十九日,八梯次賑災團展開義診,發放白米、稻種、肥料、生活用品與文具,讓支撐「世界米倉」的農村及早復甦。

夫妻倆結伴付出,林彥甫協助協調、分配任務;出生於緬北密支那的華人李金蘭,則在發放典禮上,用緬語對農民解說慈濟早期克難的竹筒歲月理念。

林彥甫個頭高大,每次訪視農戶,都必須彎腰才能進入茅草屋;向來生活優渥的他,自慚在緬經商十餘年,從不了解鄉間疾苦,參加慈濟後,彷彿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李金蘭則說,災後當她得知慈濟來到,「我覺得我們國家有希望了!」


從救急到濟貧

災前,緬甸並無慈濟志業發展,因此急難救助階段過後,馬來西亞志工跨國陪伴長期重建,除了關心慈濟援建三所希望工程的進度,並將關懷重點放在仰光省偏鄉和窮苦角落,針對貧農發放稻種,資助弱勢學子,更溯及對全家的生活照顧。

也因此,林彥甫夫婦更忙了,到醫院探視貧苦病患、下鄉跑學校發放文具,拜訪案家解決困境;為了讓遠道而來的志工機動出勤,他們還提供自家的兩部卡車。

距仰光市區四十分鐘車程的南德公(South Dagon)災後二十天,慈濟志工即入內發放白米和泡麵。在一個違章建築聚落,李金蘭訪視一位孕婦,住在被風雨掀去大半屋頂的茅草屋,家無四壁,她、丈夫及四歲女兒擠在僅容一人的地板上。雨後,竹片地板溼透了,「衣服也溼了,你們怎麼辦?」「就再換上乾的啊!」李金蘭很心痛,直想掏出錢讓他們修理房子,卻被陪同的馬來西亞志工葉淑美制止了。

葉淑美陪著緬甸志工又訪查了十幾戶人家,得知他們都靠打零工維生,也一樣窮苦,經大家研議後,決定補助全村修屋所需的亞答葉和竹片,讓他們不必再受風吹雨淋之苦。

〔圖說〕比起以前,現今康金達住的茅草屋舒適穩固了許多;慈濟每月補助她三千緬幣繳交學雜費,她也用這筆錢之一小部分充作每月赴仰光參加慈濟個案聯誼的交通費用。

從協助修屋、援建水井改善水源,到提供菜種讓村民種植,乃至助學及生活費補助,李金蘭觀察到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體貼入微,處處設想周到,切合受助者需要,不只濟助還以愛關懷,她才理解「慈悲也要有智慧」。

每當李金蘭來到南德公村,一下車就會有很多村民跑上前迎接,甚至緊緊將她摟住;還有人惦念著已經返回馬來西亞的「葉師姑」。「很多人覺得慈濟人就好像是自己的父母,對他們有再造之恩。」李金蘭說。

如今在南德公,已不見破爛的茅草屋,取而代之是相對穩固的屋子;其中一戶珊珊莫(San San Maw)的家,更搭建了木屋,屋頂換成鋅板,顯示經濟條件變好。

談及脫貧的歷程,珊珊莫眼神發亮。最初是慈濟提供菜種,次年又給稻種,她和幾位手足各分到五籮,收成賣掉後,攢得一筆錢,又買進豬隻飼養;加上孩子們長大外出工作,四年多來就這樣慢慢累積財富。「葉師姑鼓勵我們自力更生,不能總靠別人救濟,我們做到了!」珊珊莫驕傲地說。


農村孩子早當家

下鄉到偏遠學校發放文具,又帶給李金蘭另一種衝擊。

緬甸從幼稚園到高中屬義務教育,僅需負擔部分學雜費,低年級約六千緬幣(約新臺幣兩百零八元);但窮人家孩子還是讀不起,志工親自帶著他們去學校註冊、買新制服,持續關心學習的狀況。有些村莊普遍貧窮,學生買不起一支尺、一本筆記本,也不忍再增加父母的負擔;志工致贈全校文具,讓師生備受鼓舞。

二○一一年在丹茵鎮(Thanlyin)那辛公村(Natzingone)小學,小男孩佐佐溫(Kyaw Kyaw Win)揹著妹妹站在教室外羨慕地觀看慈濟發放。志工得知他沒錢上學,跟著他回家了解狀況,取得父母同意後,花了五元美金幫他報名,才讓他趕上開學的末班車。

那一天也發現對面人家的小男孩楊白索(Yan Paing Soe),每天走好幾趟路幫村民挑水,以賺取一百緬幣(約新臺幣三元)。他瘦弱的雙肩挑起共五加侖重的水,這重擔壓在志工心上,自此他也成為助學對象。

志工定期關懷個案,有次發現成績優秀的佐佐溫竟然輟學了;葉淑美和李金蘭急奔他家、打工地點和學校,知道佐佐溫是因為父親手臂受傷,才離開學校去工作分攤家計。因此慈濟不僅支付他的學雜費,也補助生活費和醫藥費,希望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佐佐溫的母親生產完沒錢坐月子,李金蘭陪著他買雞蛋給母親補身子,又採購生理食鹽水、紗布、繃帶等,請他帶回去讓爸爸包紮傷口。最後,她一再叮嚀佐佐溫:「學業第一,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一定要跟慈濟人講,絕不能輟學又跑去打工,這樣會很傷大家的心,也會辜負了眾人的期望。」

長期關懷助學生,李金蘭懂他們的個性和潛力,深知教育是孩子獲取知識及脫貧的唯一機會,說什麼都不能放棄。

這五年來,許多接受慈善或醫療補助的孩子,是志工看著長大的。二○○八年七月,臺灣與馬來西亞慈濟人醫會醫療團在災區義診,於唐德鎮(Twantay)甘貝村(Kan Be)往診時,碰到年僅十二歲的戴維妮(Thet Wei Hnin)感冒求醫,志工不捨,與她一同回家——

〔圖說〕以前是姊姊挑水給她用,現在換成康金達來挑水供應家用;她說,不會忘記姊姊對她的好,以後若有成就,也一定會回報姊姊。

父親過世,母親改嫁,戴維妮與妹妹康金達(Khine Zin Thet)相依為命。家裏沒米了,姊姊就跑去人家收割完的農田,撿拾掉落的稻穀;夜晚下雨了,茅草屋破爛不堪,她們相擁躲在唯一沒漏水的角落,取暖壯膽……

志工隔天即送去糧食和生活物資,兩個孩子不約而同指著「手電筒」,說最喜歡那樣東西,因為夜晚在田邊上廁所時可以照明。緬甸許多鄉村沒有電力,風災過後更有不少居民在夜裏被蛇咬傷。

志工九天內往返六次,購置亞答葉幫小姊妹翻修屋子,也分送給附近鄰居。在新屋未建成前,志工每次到訪,都可看到那間破房有些微改善,或是多了一塊小油布、牆上多貼了幾塊塑膠布,有次還發現屋內多了一個旅行袋,裏面裝著女孩的衣服,摺疊得很整齊,顯見鄰人的愛心。

長達五年的濟助,志工讓姊妹倆有足夠的食糧,也協助重回學校。

如今,十七歲的戴維妮在工廠賺錢,十二歲的康金達因超齡入學,才剛升上四年級;懂事的她說:「儘管平常會跟姊姊吵嘴,不過哪天自己有好成就,我一定會照顧她,就像姊姊從前照顧我一樣。」


寒窗苦讀上大學

慈濟援建頂甘鐘第四中小學、雅倫第四高級中學、馬揚貢第一高級中學等三所希望工程,前兩所已完工,馬揚貢工程也即將完竣;期間,志工更針對馬揚貢區清寒學子家庭進行補助,包括學雜費、補習費、生活費或是白米。

森明度(Shein Min Thu)就讀馬揚貢中學八年級時,因為成績優秀被學校舉薦為慈濟助學生;導師多誒誒溫(Daw Aye Aye Win)說:「他曾擔任班長,會教其他同學功課,也很熱心助人,我從未看過他跟人吵架,是很有修養的孩子。」

雖然單親且貧寒,母親多欽丹吾(Daw Khin Than Oo)寧可自己辛苦也要盡全力栽培他。

印度裔的多欽丹吾,在孩子出生前就與先生離異;娘家合力照顧早產的森明度,她不挑工作,從皮革廠女工、做餐食販賣、幫人洗衣、工地當小工,到現在雜貨店當店員兼幫傭,不曾犧牲兒子的教育;這孩子也表現傑出,年年領到獎狀,作為家裏最好的裝飾。

「媽媽總告誡我,不要只是叫別人『老師』,以後要當別人的『老師』。」森明度有次去母親打工的工地,看到工人扛著水泥、磚塊、鋼條等,又粗又重很辛苦;母親有感而發,告訴他一定要爭氣,就算不能當「人上之人」,也起碼要學有所成做個動腦的人,而不是勞碌奔波做一輩子的苦力。

也因此,森明度總是全力衝刺,再加上慈濟補助學費和補習費,讓他無後顧之憂;雖然無法如願進入第一志願航海系,卻錄取到不錯的工程大學。

志工郭寶鈺說:「他每天讀到半夜才睡覺,又很早起床;當我們幫他模擬考時,他的黑眼圈和消瘦的臉,就像個老爺爺。」

〔圖說〕森明度高中時就讀慈濟援建的學校,也是慈濟助學生;成績優異的他如今已是大學生,更以慈青身分付出,為助學生檢查及輔導功課。

去年六月他考完大學,七月就報名慈青,跟著志工關懷其他助學的孩子,也從中見識到原來還有很多人比他的家庭更破碎、日子更苦,也因此他更感恩媽媽、外婆和舅公對他的照顧。

今年四月潑水節前夕,他又利用學校假期,陪著志工致贈新年禮物給慈善和教育個案。森明度說:「以前是我們家在領受志工送禮,現在我也有能力去付出,當親手把物資送給照顧戶時,我感覺自己不再窮苦,而是已變成慈濟人,我也要做一個能助人的人。」

森明度每次出門,一定會向媽媽報備,來參加慈濟活動也一樣;返家會分享心得,長輩們鼓勵他多行善,多欽丹吾說:「他去做好事,就會有好功德。」


騎匹馬兒上學去

拿著錄影機,慈濟馬來西亞分會影視同仁藍錦菲透過翻譯,問了眼前這個八歲的孩子特偉林(Htet Wai Lin吽^:「未來有何願望?」她想,每次訪問緬甸孩子,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當老師、醫師、工程師、軍人等四個選項,但這次卻聽到一個令她意想不到的答案:「請給我一匹馬!這樣我就可以自己騎馬去學校,不用媽媽再揹我了!」

二○○八年八月,慈濟發放稻種和肥料後,又來到礁旦鎮(Kyauktan)烏櫻村(U Yin)發給學童文具。正當志工帶動唱時,看到校長抱起一個男孩,原來他不能走路,每天由媽媽揹著來上學。藍錦菲怎麼也難忘他,於是幾天後與馬來西亞志工朱國財和緬甸翻譯志工楊茂凌,又跑了一趟烏櫻村,在學校找到他,跟著他回家。

泥路溼滑,竹橋搖晃,當媽媽到家把特偉林放下,他腳膝蓋一著地,就開始在地上爬,此時志工已難掩飾淚水。媽媽多索索敏(Daw Soe Soe Myint)說,特偉林在出生三個月時,發燒住院七天,病好了,雙腳卻失去力量,未曾站起來走過路。

志工帶著他們來到仰光骨科醫院檢查,醫師診斷他已經超過黃金治療期,無法保證手術後能夠走路,但一定能夠站起來。

那年十一月,志工依約帶著特偉林母子到仰光的骨科醫院準備接受手術;害怕擔憂的多索索敏一直說著:「不要丟下我們!」她努力克制情緒,但淚水還是不聽使喚地滑落。

〔圖說〕慈濟每月在仰光舉辦醫療教育個案聯誼會,團康分享、品嘗素食。特偉林感念媽媽的辛苦,每回吃飯時,總不忘多留一點飯菜給她。

志工們理解習慣農村無邊無際生活的他們,對水泥建築、層層間隔的空間感到陌生和徬徨;因此天天探望,還買來草席、軟墊、毛毯和枕頭,又提供伙食費。特偉林雖然身體不如人,但勤學的精神卻不輸人,病房內沒有桌子,他就趴在床上讀書和寫字,寫出的字體漂亮又整齊。

輾轉於骨科醫院和復健醫院,進行三次手術與物理治療,特偉林忍受劇烈疼痛,幾乎失去了笑容,期間甚至必須臥床一個半月。

二○○九年二月,一次看診完畢,志工陪伴他們來到慈濟臨時辦公室享用午餐,沒想到他倚著辦公桌椅,慢慢移動雙腿,雖然吃力,卻穩穩站出人生的第一步,歡喜比出勝利手勢,志工們無不拍手叫好!

能站立、能跪、能蹲,還可藉由雙手力量支撐,雙腳伸直踏在地上行走,這可是等了九年的願望。幾個月後,復健醫院免費贈送特製的「鐵鞋」,讓他穿著練習站立,這也算他平生的第一雙鞋!

長達一年多的治療,特偉林終能不負眾望地站起來了,對他自己、父母或志工都是莫大的喜悅。二○○九年底,慈濟志工邀請他前往馬來西亞分享,當司儀介紹:「今天特偉林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他穿著鐵鞋、拄著枴杖,從舞臺後方慢慢走到臺前,現場歡聲雷動,很多人為他鼓掌,為他喜極而泣!


再次來到烏櫻村小學拜訪特偉林,就讀小學四年級的他長高又長壯,功課還是頂呱呱,也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很有人緣。

看到熟悉的志工,特偉林咧嘴而笑、以字正腔圓的中文說:「師伯,您們好!」原來他和媽媽每月前往仰光參加慈濟醫療教育個案聯誼會,與志工保持密切互動,也學會幾句中文。「加油啊!」朱國財順手將他抱起,說:「變重了!」

〔圖說〕馬來西亞志工朱國財二○一二年底再次來到緬甸,抱起相熟的特偉林,是重了些,不過很欣慰看到他的成長與轉變。

曾經為了陪伴特偉林、安撫無助的媽媽,馬來西亞志工劉喜敏不惜彎腰求院長通融,讓身為外國人的她能天天進病房探視;回首過往,她深感一切值得。而最早發現特偉林的藍錦菲說:「透過影像讓更多醫師看到而願意幫助他,那麼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駐守緬甸三年的馬來西亞志工,從慈善、醫療到教育,從農村、郊野到城市邊緣角落,所走過的路、牽扶過的人無數,照拂過的病患以及投注於助學生身上的心血,亦是難以計量。

身為在地志工的李金蘭說,這群熱情付出的大馬慈濟人,雖已離開緬甸,但那種謙卑、充滿愛心及鍥而不捨助人的精神,卻實實在在地留下來了。「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典範,也學習到要如何幫助人,這是很寶貴的一課,我們更應踏著相同步履傳承、跟進與往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