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垮麻將館——魏紀容迎回新人生
▪ 撰文‧邱如蓮|攝影‧林炎煌
[圖說]魏紀容容易暈車,但做慈濟事不畏遠途;二○一二年七月四川瀘州暴雨,造成五十年來最大水患,慈濟志工兩度發放,她也參與其中。
四川賭風盛行,魏紀容愛打麻將出了名,贏錢不分親疏,
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直到汶川地震震垮了她的麻將館。
她離開桌上方城,轉耕福田;
五年來,一百八十度改變,獲得先生全力支持,朋友感動而跟進……
午飯後,慈濟洛水服務中心特別安靜,魏紀容一個人坐在沒有點燈的餐廳,低頭忙著。桌上紙張堆疊,她一張張細看,笑著說:「我正在分類大家的善款收據!」她整理著親友託付給她的愛心善款,將同一家人的收據放成一疊,在收善款的同時遞上前月收據,感恩對方的愛心。
魏紀容個子不高,熱情而爽朗,個性有話直說;她結交不少朋友,以前相約跳舞、打麻將、逛街……現在,她投入志工行列,將所見所聞與朋友分享。
「穿上慈濟志工的制服後,再不會有人約我打麻將啦!」魏紀容說,慈濟因為一場地震來到洛水,她則是因為慈濟才離開桌上方城。
掙錢容易,贏錢傷交情
麻將消遣在四川十分興盛,在農閒或假日,公園邊、廣場上,幾十張排列緊密的桌子供人摸上幾圈;若是要求環境隱密舒適的牌客,就會相約上麻將館,少了風吹日曬,又能一邊喝著現泡的茶水。
魏紀容年少時是菜蔬隊的一員,結婚後,先生鄒漢明在水泥工廠工作,她為了掙點錢作生活花費,經營起麻將館。「一個人交五塊錢,就可以打牌一整個下午。」三張桌子有十二個位置,一天起碼能掙上六十元人民幣;若遇上「三缺一」,她就自己參與牌局,「能賺錢又能打牌嘛。但要是我贏了朋友的錢,就會惹得他們不高興,找我老公告狀去。」
經常鄒漢明回到家就問:「你到底是贏人家多少錢?怎麼那麼多人找我抱怨?」兩個人不免吵起來,好幾次鄒漢明都叫她把麻將館關了,但對她來說,這是個輕鬆掙錢的好工作,不僅捨不得關,二○○七年五月她還以人民幣一萬元添購三臺能夠自動洗牌、排牌的麻將機,門口招牌換上「機麻」字樣,招攬更多客人。
由於客人總在午後上門,魏紀容也跟著近午才起床,匆匆吃過午飯,開門等候,日子過得慵懶。二○○八年五月十二日那天中午前,麻將館前的大街停電,一排店家沒辦法營業,魏紀容乾脆趁此補眠。
「喀啦!喀啦!」睡夢中,她聽到屋頂的瓦在響,嚇得睜開眼,發現床跟著劇烈晃動,她來不及穿上鞋跑到門邊:「糟了,地球要毀滅了!是不是要躲在麻將桌下?」
地震停了,魏紀容開門跑出去,街上到處都是人,有人嗚咽、有人喊叫,她跟著人潮走往田裏避難。聽說先生工作的水泥廠垮塌了,她擔心又緊張,但電話打不通;直到晚上八點才聯絡上,原來水泥廠有人被埋,先生跟著同事正忙著挖石頭救人。
房子垮了一大半,夫妻倆收拾了簡單的衣物,住進政府臨時搭起的救災帳棚。同一條大街的商家從倒塌的店裏拿出米、油等生活用品,分送朋友拿回帳棚去;老闆告訴魏紀容,寧可分給認識的親友,也不想讓人又偷又搶。
板房歲月,存零錢行善
危房拆除在即,魏紀容只好把才買一年的麻將機賣了,嘆道:「只賣了兩千四百元,很捨不得,又能如何呢?人都沒地方住了,留著那麻將機也不能做啥!」
麻將館開不成,每當先生去上班,魏紀容就四處串門子。有天朋友告訴她:「有群人在永興公園煮飯呢!要不要跟我一起去領便當?」魏紀容覺得自己生活過得去,「只領了那一次,我就再也沒去了。」
|
〔圖說〕魏紀容應邀到鄉親家收愛心款,會坐下來好好聽聽對方最近的生活;她也會說說慈濟故事,有時講到欲罷不能,許多人都很期待她愉快真切的分享。 |
二○○八年農曆年前,他們搬進了板房;卻沒想到這群藍衣白褲的好心人,過年期間來到她住的板房社區送小禮物,她趕緊將窗門關上,「深怕人家笑我這麼晚了還在睡。」
慈濟服務中心就在板房社區對面,好奇的她決定拜訪,一進去就看見一位鄉親在做竹筒撲滿,對方跟她解釋:「這是大年初一時,慈濟志工到我們板房發送的竹筒呀!讓大家存下零錢,去幫助需要的人。你沒拿到嗎?」她搖搖頭,不好意思說自己當天在床上賴著,但心裏覺得這助人的方法很不錯,就領了一只回去,每天把買菜剩下的零錢投進去。
她開始三天兩頭往服務中心跑,有時在廚房幫忙,有時到回收站做分類,也和志工一起讀好書,或是跟著去拜訪貧困的鄉親。
「不曉得為什麼,我一下子愛上了慈濟。」她說,家裏的事情可以放著,但慈濟的事她不能不做。有次為了參與活動,她向先生請假三天不煮晚餐,沒想到一連四天回家晚了,第五天一大早趕緊煮好菜,囑咐先生下班後自己熱菜吃。
這回,鄒漢明生氣了:「以前瘋打麻將,米缸空了忘了買米,至少晚飯還會下個麵條;怎麼現在到慈濟去,連晚飯都沒時間做?」鄒漢明要她把他賺的薪水拿出來平分,她也賭氣把錢往桌上一放,就往板房區公用廚房走去。
隔天在服務中心,她聽到慈濟志工分享,應該要把家裏顧好了,才出來做好事。「自己真是不應該,沒把先生照顧好,還跟他賭氣。」她提早回家,誰知一到家就見先生已做好飯菜,喊她洗手吃飯了。
夫妻倆並沒有多說什麼,彷彿什麼事情也沒發生;脾氣一向比魏紀容冷靜的鄒漢明說:「知道她去慈濟做幫助別人的事情,比起以前老是打麻將好,想一想也就消氣了。」
婦唱夫隨,退休做志業
鄒漢明跟著魏紀容到服務中心,看到志工們做環保,才知道原來垃圾還能細分成好多種類,甚至回收後能夠再製成毛毯、衣物;而分類處理垃圾,能減輕環境的負擔,還可將賣得的錢幫助需要的人。
|
〔圖說〕在水泥廠擔任主管的鄒漢明(左),習慣指揮同仁做事,但在慈濟看到不分身分一律彎腰做事,他也加入環保行列,每週回收時間不缺席,跟著三輪車隊巡迴大街小巷。 |
無論是頭髮花白、比自己年長,還是退休教師的鄉親,都在飄著隱隱酸臭的垃圾堆中彎腰分類,讓鄒漢明深感震撼,也跟著加入。二○一○年,五十六歲的他正式退休,夫妻倆省吃儉用,全心投入志工活動;期間外孫出生、板房拆遷,他們搬進政府的廉租房,直到二○一二年十月遷入政府建設的新房,才真正安定下來。
然而這段重建的日子,他們沒有忘記慈濟事,天天到服務中心,魏紀容也加入慈濟志工培訓。一開始跟朋友說慈濟時,有人問說:「你是不是在慈濟上班啊?你有領工資嗎?」或者問:「這是不是傳銷啊?」魏紀容總是耐心解釋,邀請他們到服務中心認識慈濟;如果被拒絕了,也不覺得喪氣,依舊找機會分享。
當外地有災害發生,慈濟要去賑災發放,她不但不缺席,更邀約親朋好友同來做好事。「你不是會暈車嗎?還到那麼遠的地方發放啊?」朋友反問她。「暈車忍一忍就過了,那些鄉親受的苦可不是一兩天就過了。」她的堅持感動了友人,紛紛跟著她行善。
「紀容只要一分享慈濟的故事,就停不下來。」鄒漢明說,以前妻子的心與時間都在麻將上,現在放在慈濟事,很多朋友難以相信愛打麻將出了名的她,會變得如此不一樣。
二○一二年十一月,魏紀容來到臺灣,讓證嚴上人授證為慈濟志工,她說:「覺得責任更重了,行為舉止總要對得起那身藍色的制服。」
而同年十二月,慈濟志工前往受水患所苦的四川瀘州冬令發放,鄒漢明承擔總務工作,跟著先遣團隊提前抵達發放現場,一一清點賑災物資。做事有規畫的他,感受很深:「兒童、大人、男女的衣服大小樣式都有所區別;跟著慈濟志工走一趟,才知道每份物資都是用感恩心在珍惜對待,因為這些都來自大家的愛心。」
發放後,他決定投入慈濟設立的﹁什邡大愛感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更細膩地學習資源回收的功夫,希望能讓更多人一起來做志工。
●
下午兩點,暖暖的陽光灑在洛水街道上,魏紀容也整理好了五十多戶人家的善款收據,「正好,午休時間過了,也可以去拜訪了。」
帶上隨身小包與收據穿梭街上,首先走訪的是街角的美髮店,年輕的女老闆正忙著替客人洗頭,見到魏紀容來了,趕緊把沾滿泡沫的雙手沖淨,遞上人民幣十元的愛心款。
|
〔圖說〕魏紀容(圖中)與鄒漢明(左一)已經升格當祖父母,在洛水中學任教的女兒(右二)有空就帶著孫子回來探望。這天,魏紀容的妹妹也帶來孫女,一家人珍惜天倫之樂,互勉把握時間行善。 |
魏紀容分享到瀘州發放的故事,正在洗頭的客人聽到了,說:「我可以捐愛心款嗎?」走出美髮店,她開心得不得了,「又招募到一顆愛心啦!」
這樣燦爛的笑臉,在從前的麻將桌上不曾看見。雖然地震的傷在五年後的現在,想起來還是隱隱作痛,但那倒塌的桌上方城,再也關不住魏紀容想付出愛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