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 為人間美善發聲

◆ 3‧28《農二月‧十七》
【靜思小語】媒體不能只做發聲器,要為美善人生留典範。
貧或富,同付出
印尼靜思堂三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舉行精進研習,來自全印尼五百多位志工相聚共修。八位臺灣慈濟人前往助緣,今向上人報告此行心得。
聽聞大家對印尼志業成果的讚歎,上人表示,沒有臺灣的發祥地,就沒有現在全球的慈濟。「我要感恩臺灣慈濟人,從一開始就對我有信心;也希望大家持續精進,發揮良能,提升心靈品質。」
此次從臺灣前往印尼的陳美玉師姊,隨時隨地把握機會對人說慈濟、勸募愛心。她生活勤儉、努力工作,幫人打掃房子,洗廁所、刷馬桶,不怕髒臭,就算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也不以為苦,只為賺取工資護持慈濟。上人肯定師姊此行的分享,對印尼慈濟人很具啟發性。
「讓我最感動的慈濟典範在南非。南非本土志工生活困苦,布施對他們來說,卻毫無困難——不只長期照顧愛滋病患與貧童,還能將愛心擴及鄰近的史瓦濟蘭、莫三比克等地。他們在簡陋的場地裏舉辦全國性的精進研習,甚至露天搭帳棚精進,雖然環境克難,但人人心志堅定,真正是求法若渴。」
上人讚歎南非本土志工,用單純心吸收法,滴滴法髓滋潤心地,進而帶動其他人共同付出。「在慈濟世界中,無論生活極富或赤貧,同樣都能發揮無私大愛;一個又一個真實人間菩薩故事,令人感動。」
重使命,淨人心
午後人文志策會中,上人開示,人文是「大喜」的志業,從平面、影音同仁的分享,感受到充滿希望的感動與喜悅。
「現今媒體渲染各形各色的人間相,助長人心迷失,實是社會一大亂源。身為媒體之一的慈濟人文志業,要堅持清淨、報真導正的方向。要將導正人心、淨化人心的使命放在最前面,不能為了提升收視率而迎合大眾、降低品質。」
上人表示,媒體要為人間發聲,但不能只做發聲器。「發不正確的音聲,引發許多雜音、亂音,抹黑了善良的人性。要為真正發不了聲的純樸人生、善良典範而發聲,引導大眾見賢思齊;在此一惡濁混亂的時代,廣傳清流,持續帶動善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