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 以「法」會心

◆3‧20《農二月‧初九》
【靜思小語】有心,就能零距離;合心,就能零缺點。
盡心盡力,就是法
十年前的今天,美英聯軍對伊拉克發動軍事行動。十年來,雖然國際社會的制裁早已解除,但是戰爭帶來的創傷依然沒有癒合,政治和社會危機四伏,民眾生活舉步維艱;對於美國而言,也付出了遠超過預計的戰爭花費與傷亡代價。與美國慈濟人談話,上人致勉要努力帶動、凝聚善的力量。
團體人多,做事難免有不同意見。上人教導,能夠尊重少數人意見、帶動多數人共同做事,人人心力一致,當然是最好;但世間事難以完美,為了大局,只要是對的事、應該做的事,要把握因緣及時去做。
「遇事無法取得共識,一再猶豫而停頓,久而久之,想做事的心就會放鬆,原本想投入力量的人也會放手,錯失成就好事的因緣。對的事,做就對了,即使有人意見不合,在事務真正執行、運作順暢了,再回過頭邀約不同意見者一起做,還是能達到零缺點、整體合心。」
上人舉辛巴威朱金財、約旦陳秋華、南非潘明水以及宏都拉斯張鴻才師兄為例,他們在異國推行志業,孤軍奮鬥,卻能做出令人讚歎的成果,帶動出善心與善行。
「這群弟子都有共同的特質,就是『虔誠入法、用心精進』;這分盡心盡力做慈濟的動力,就是法。雖然靜思法脈本源在臺灣,只要有心,就能零距離。」
上人強調,無論所在的環境如何惡劣,身邊有沒有共同承擔的法親,自己一人也要精進;能以身作則、內修外行,自然能夠受人尊敬。
甘願承擔,歡喜做
花蓮縣衛生局徐祥明局長、林運金副局長及各科室主管來訪。上人談到,慈濟從開始建醫院到現在,都是秉持為社會人群付出的單純心念。
「早期花東地區缺乏大型醫院,現在花蓮慈院已經是花東地區重大傷病後送的醫療中心。即使一路走來很辛苦、負擔很沈重,但認定該做的事,就甘願地做、歡喜地承擔。生命是平等的,東臺灣的醫療水準不只不能差於西部,更要樹立醫療品質與服務典範。」
上人也提到,慈濟為花蓮原住民部落做社區總體營造,除了幫助改善居家環境,也做衛生教育,並輔導「以茶代酒」;成功戒菸、戒酒、戒檳榔的鄉親,還會自己編演話劇,帶動族人一起戒除不良習慣。「這樣的總體營造名副其實,不只幫助改善生活,也有助身心健康。花蓮山村的社區總體營造做得成功,就能讓整個花蓮地區亮起來!」
花蓮是慈濟的發祥地,慈濟在此建醫院、設學校,帶動提升花蓮的醫療、教育環境。上人指出:「慈濟立足在花蓮,而能為全球苦難人付出。全球慈濟人在每一個國家救苦救難,皆以『臺灣慈濟』為名,受助者皆感恩臺灣;這不只是花蓮的驕傲,更是臺灣的驕傲。」
徐局長曾服務於慈濟基金會,多次參與國際賑災,包括尼泊爾水患災區、盧安達戰地等。徐局長回憶尼泊爾救災時,得到廣泛響應,愛心捐款人從臺北分會三樓一直排到樓下,再延伸到忠孝東路。上人鼓勵局長,在慈濟精進共修時現身說法,讓大家「舊法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