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以「愛」為鑰 開心門

◆ 3‧9《農正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不得不做,心常怨尤;甘願付出,歡喜無苦。
有愛,無怨尤
廈門市衛生局局長兼醫學會會長楊叔禹博士等一行人來訪。相較於建設醫院的硬體,培養慈悲大愛的醫療人員更為不易;上人分享,慈濟醫院醫護同仁跟隨志工參與賑災、義診,見苦知福,感受付出的歡喜,更能提起慈悲大愛為病患付出。
「醫療工作者長期面對因病、因傷而受苦的人,對於人生之苦最有體會。只要讓他們多接觸志工活動,就會將這分慈悲大愛運用在醫療上,付出無所求同時感恩。」
上人指出,慈濟所說的「感恩、尊重、愛」,與佛法的「三輪體空」意義相通——「付出不求回報,應眾生所需而盡一己之力;不執著我是付出的人、誰是受我幫助的人,且感恩有機會付出、對方願意接受。若人人都能體會且做到『感恩、尊重、愛』,團體一定能夠合和互協。」
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心寬念純,誠心誠意付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能感動人。上人勉勵在座者:「以『愛』為鑰打開心門,就能感受人生真正的價值在於付出。即使醫療工作辛苦,只要念頭一轉,就能因為甘願而歡喜付出,苦樂感受完全不同。」
知法,觀天下
古云:「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人本性善良,為何要修行?彰化、雲林、嘉義「慈誠幹部精進研習」圓緣,上人為眾釋疑:「修行,是要修除習氣、改正不好的行為。好人、好心,有好行為,人生自然不會偏差。」
即使過去曾有不好的習氣,許多人進入慈濟後誠心懺悔、改過,不只轉變成為家中的好先生、好父親,也是社會的棟梁與人品典範。上人表示,這就是「自修習氣」之功。
「既以天下事為己任,就要知道全球慈濟人是如何做慈濟事,時時『舊法新知』。」上人談述二○○八年五月緬甸發生納吉斯風災,馬來西亞慈濟人即刻排除萬難進入災區發放;不只急難救助且長期陪伴,也分享慈濟「竹筒歲月」故事,鼓勵大家日起善念、行善助人。
「接受慈濟稻種援助的緬甸貧農深受感動,每天存一把米來幫助比自己更貧苦的鄉親。慈濟也因此在各地廣泛推動『八分飽』運動。」
在約旦、辛巴威等地,慈濟人人少力微,仍克服重重困難,為廣大苦難人付出。上人以此鼓勵身在臺灣的慈濟人,擁有好環境、豐富的資源,還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法親,要多發心,為天下造福業。
「要宏觀天下,莫只將眼界局限在自己的家庭及身邊的人與事。只要啟動人人的愛心,累積點點滴滴付出,就能讓愛的能量普及社會,讓這一片土地更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