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六日 自重自愛,作世間貴人

◆ 3‧5~6《農正月‧二十四至二十五》
【靜思小語】心門閉,逆境磨;心門開,煩惱除。
福慧雙足,穩步踏行
早會時間,上人開示,大自然四大不調,大水、大火、大風、地震,都是人力難以抵擋的大災禍;眾生長時間自造惡業,不僅影響大乾坤,也終將自食惡果。
「眾生業力,佛不能轉;只能盡其心力,將所悟的道理告訴大眾,希望人人能夠體悟,從此諸惡莫作,同心向善、共成福業。」
眾生皆有佛性。上人教眾,要以尊重「未來佛」的心態尊重世間生靈。「人類也是眾生之一,要自重自愛,善用此身、發揮良能,作世間眾生的貴人;莫起貢高我慢心,為了一己之私而殘害其他生靈,或奢侈浪費而毀傷大地。」
經過秋季的凋零、冬季的蕭索,草木逢春又再發,此時生機蓬勃。農曆年後第一次藥師法會,上人期勉大家,讓精進心如春季的盎然生機。
「日日心門開、佛法入、煩惱除,即能讓道業增進、慧命成長;反之,總是緊閉心門,內心積存污濁髒垢,煩惱橫生,每天都在造業,不僅空過時日也多增業力。」
《普賢警策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上人表示,時間不斷過去、生命不斷減少,當把握分秒造福、修慧。
「確認方向正確,就要趕緊邁開步伐,穩步前進。福與慧就像人的雙足,雙足健康,就能穩穩地邁步踏行。」
善緣福報,今生自造
六日晨語,上人開示,人人本性純真,只因後天環境熏習,養成習氣;若有好因緣,從幼時即生長在良好的環境,耳濡目染皆是善語善行,就容易養成好習慣。
「因緣果報」是古今不變的法則,上人指出,眾生隨業受報,每個人都依隨各自的業力、因緣而受生於不同環境;除了正報,還有依報。
「正報是各人的福德業力,即使因依報而成長於貧窮、困苦的環境,有福之人也能憑其善緣福報,造就自己的人生,為下一生鋪寫不同的人生劇本。」
早會時間,上人談述近兩年因內戰而動亂的敘利亞現況,心疼難民流離失所、生活匱乏,而留在境內的人民則日日驚惶不安,生活同樣無以為繼。
敘利亞的孩童還不懂為什麼要戰爭,卻已承受戰爭的苦果,上人感嘆:「如此苦難,不知是何因緣所致!長期的對立爭戰,讓孩子一出生即受苦,在懵懂童稚的心靈埋下怨恨不平的因子。」
國際間四大不調、人禍不息,造成人間許多苦;上人表示,這種種「苦」,是眾生所造的業力聚「集」以成,故謂眾生共業。「期待人心調和止紛爭,讓天下的孩子都能在良好環境中平安成長、接受美善教育,穩固愛心與善念,未來人間才能平安祥和!」
精進勤修,正法在世
「佛陀於《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為什麼在《法華經》中,卻宣揚畫佛像、建塔寺的功德?」
與清修士談話,上人強調,研讀佛典不能只照字義解釋,必須真正體會佛陀的精神理念。
「畫像、建塔、立廟,一方面是要在佛陀入滅後,讓佛教繼續傳揚到更廣遠之處;另一方面也是讓後世的佛教徒依憑有形有相的塔廟、塑像,引發探討佛法的心念、建立信心。然而,若只是執著在建塔、塑像供奉就有大功德,反而會導致修行信念與方向偏差。」
佛陀在世時,大家深信佛法、依教奉行,許多人修行有成,這是「正法」時期。現今雖值「末法」時期,上人表示:「佛性不生不滅,只是凡夫無明迷失,找不到回歸清淨佛性的方向。如果人人都能以如同佛陀在世的精進心修學佛法,此時亦能回歸正法時期。」
慈濟人見聞天下災難,在為苦難人付出的過程中,體會佛法、提升慈悲與智慧;上人肯定,這條菩薩道走得踏實。
「有靜思法脈,才有慈濟宗門。靜思法脈是在《無量義經》的軌道上,唯有了解法脈精神,才能真正明白慈濟人是基於何等理由,如此用心做慈濟。」上人舉例,「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亦是法脈精神理念,能真正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會背、會唸,能知、會說,還要做到,更進一步與人分享。
「法親之間一定要守戒、互愛——互愛,亦須拿捏分寸;真正的愛要普遍而清淨,不能有偏愛或排斥的心態。」
上人叮嚀清修士,要「為佛教,為眾生」樹立品格典範——守戒律、行正軌,走在人生的正道上。
「學佛最重要的,是誠意和深信。要時時向內自觀,提升修養,莫因懈怠而漏失寶貴的人生時間。培養『同體大悲』之心,深入了解人間疾苦,陪伴苦難人;更要吸收佛法,掌握靜思法脈的精神重心,才能引導大家依軌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