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7期
2013-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緬甸納吉斯風災五周年
  特別報導‧川震五周年
  人文教育‧花蓮
  醫海慈航
  蔬國人物誌
  人生練習題
  生命的禮物
  發現歡喜‧美國
  人間問路
  草根菩提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慈大附中國中部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7期
  二日 不怕不完美,只怕不修善

◆ 3‧2《農正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人間菩薩招生,首要招募自我精進心。

念無常,結善緣

桃園鍾家榛師姊,二○一一年六月在蘆竹親子成長班表演戲劇時突然昏倒,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她腦中有兩顆血管瘤,其中一顆破裂才導致昏迷。住進加護病房十八天,終於從鬼門關救回。

出院後,師姊的記憶力、智力退化,先生寸步不離照顧,法親更天天到她家陪伴。如今,她的記憶力恢復七、八成,已重回校園擔任大愛媽媽,每天在月曆上寫下要做的事,另外抄一份到備忘紙上,努力回歸志工行列。

早會時間,上人以此開示:「天地之間,日日皆有無常事理示現——病症突如其來,幸有好因緣適時處理而得救,後續又有家人與法親的陪伴,加上自己『做慈濟』的心念深刻,促進她恢復健康的動力。」

人之境遇,深受過去累積的習氣、造作的業力影響。上人教眾:「要深信因緣果報,戒慎虔誠,帶動簡樸勤勞的生活觀;還要善用生命付出,廣結善緣。如此遇事才能有好因緣來會。」


對的事,做就對

宜蘭、花蓮地緣鄰近,交通往返方便,在精舍主堂工程期間,宜蘭慈濟人經常回精舍,煮茶水、做香積或搬磚塊樣樣做,努力建蓋「自己的家」。

宜蘭「委員慈誠四合一幹部精進」圓緣,上人開示:「即使只是傳遞一塊磚,只要當下心虔誠、心歡喜,這分虔誠與歡喜已經隨著磚塊注入主堂。感恩大家無私付出,也要常常『回家』精進。」

凡事只要有心就不難;上人教眾:「要向外招募菩薩,必須先招募自我修行的精進心——深心受教,認真用功,將佛法吸收入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怕不完美,只怕不修善。就如一個有缺角的杯子,不去看缺角的部分,它就是圓的;若能進一步把缺角的部分修得圓滿,那就很美了。」

近日晨語,上人提到佛入滅後的「五五百年」,佛教信仰逐漸變化。此時正值佛入滅後兩千五百多年的「末法」時期,雖然科技發達,要讀佛典、學佛法並不困難,但上人感嘆,人心各執其見,不但不能體會佛陀本懷,甚至因不同的見解而對立、爭鬥,令人遺憾。

「慈濟成立四十七年來,反對或批評的聲音不少,但我總是認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臺灣無以為寶,以善與愛為寶;慈濟人不忍眾生身陷苦難,克服萬難踏上苦難地,雙手奉上物資、傳遞溫暖。慈濟不只在臺灣付出,也在國際間為臺灣贏得許多讚歎;不能為了少數不認同的聲音,就停下救助苦難的腳步。」

上人勉勵人人「舊法新知」,負起傳承的責任;面對不了解的質疑或批評,把握機會解釋清楚,莫讓錯誤的訊息繼續傳播。

「資深者要『看頭看尾』——從開始做到結束;還要關照周圍的人、帶動人人一起做,認識的人愈多,好緣也結得愈廣,『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人人用心傳承,法脈就能綿延傳續。」


調人心,治世病

「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三月一日至四日於臺北、花蓮兩地舉行。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澳洲、中國大陸與臺灣近七百位實業家,參訪內湖環保站、臺北慈濟醫院、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後,返回花蓮靜思堂繼續課程。

上人對眾開示:「信仰佛教,不是求佛保佑,最重要是用心領受佛陀的智慧教育,引法入心,自耕福田、自得福緣。若不去播撒愛的種子,哪能獲得好人緣?種下好因,才能得好緣;造福人間,才能成就福報。」

慈濟發源地花蓮,位在臺灣東部,是較晚開發的地方。上人回憶半世紀前來到花蓮,看到此地優美壯麗的山海景色,以及純樸人心,深感此處如同《藥師經》中的東方淨琉璃世界;但因交通不便、資源匱乏,青壯人口外移,而讓此地有凋零之感,孤苦貧病者亦多。會合種種因緣,一九六六年在花蓮創立慈濟,想要補此處之不足,讓花蓮成為完整而美好的琉璃寶珠。

「雖然有此心願,但只憑我一人之力實難達成,所以對於前來請求皈依的弟子,我都要求人人要成為慈濟人,幫助我做慈善工作。」

四、五十年過去,慈濟隊伍浩蕩;然社會人心不若過去純樸,問題叢生。上人表示:「佛陀宣講《藥師經》,是以種種方法醫治人間之病。而現今社會之病,歸總來說就是『缺愛症』。唯有人心調和,才能對治。」

上人感恩大家平時忙於事業,仍將慈濟事擺第一,這般付出無所求、清淨無染的人間大愛,且由衷感恩有付出的機會,就是慈濟人的信仰。「有所求而付出,總是有患得患失的心理負擔;付出無所求,才能心安理得、輕安自在。」

上人期許大家深入了解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以靜思法水淨化自心也淨化人心;不只自成菩薩,還要度化人人成為菩薩。「自覺覺他才是大覺悟、才是覺行圓滿;內修外行,才是功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