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7期
2013-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緬甸納吉斯風災五周年
  特別報導‧川震五周年
  人文教育‧花蓮
  醫海慈航
  蔬國人物誌
  人生練習題
  生命的禮物
  發現歡喜‧美國
  人間問路
  草根菩提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慈大附中國中部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7期
  一日 慎心念

◆ 3‧1《農正月‧二十》

【靜思小語】人間一切苦,皆從人心貪、瞋、癡造作。

用心皆是法

「心念生生滅滅,每一個言行造作,都顯示出自我品德涵養、造成不同的事態發展,也在人與人之間結下善惡因緣。」

晨語與早會時間,上人以「無處不佛法,無處不道場」教眾,「法」無處不在,要時時用心體會。「即使獨處時,心念散逸、懈怠,舉止動作隨便,也會養成惡習。所以,不論任何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都要謹慎用心。謹慎每一個起心動念與舉手投足,就是修行。」

許多孩子自幼接觸慈濟,懂得行善、行孝,還能帶動朋友一起日存善念,或是力行環保、吃素護生。上人以此為例表示,這是因為清淨心尚未受到污染,道理存心,故能隨時隨地身體力行。

「人人本具與佛同等、清淨無染的本性,如大圓明鏡,能清楚映照外在境界;只是凡夫受外境熏染,讓明鏡蒙塵。要時時清除心頭雜念,才能如實映照外物,隨時隨處感受佛法、運用佛法。」

辛巴威本土志工沒有共修場所,在戶外搭起簡陋的遮陽棚,也能專心上培訓課。上人表示讚歎:「佛法無處不在,無處不道場。只要心念虔誠,在曠野中也能聞法修行。心在哪裏,法就在哪裏。」

上人期勉慈濟人,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皆不離法。「多說好話,就可以度眾生;多做好事,就能讓飢餓者得溫飽。只要有心,在人與人之間用法牽引、相互影響,隨著時間累積,就能在廣大的空間,成就愛與善之果。」


力行愛能量

臺北市南京東路一棟公寓二月二十日發生火災,六十位慈濟志工前往協助受災戶清理住家;新北市新店區六十五歲獨居婦人,春節期間在家中往生,女兒們面對母親長年拾回的滿屋廢棄物手足無措,透過里長尋求慈濟協助,二十五位志工花了六小時共清出七卡車垃圾……

「佛法無處不在;體會佛法、身體力行佛法的人間菩薩,亦無處不在。」上人讚歎慈濟人「法入心、法入行」,故言行隨時隨地展現佛法無私大愛;只要得知何處有苦難眾生需要幫助,總能及時現身膚慰、幫助。

「慈濟人『無緣大慈』——平時致力淨化人心,希望社會平安、有福;一旦發生事故,即以『同體大悲』之心,不分親疏、無論識或不識,應苦難人所需而付出,隨處展現愛的能量。」


回歸自性佛

英國牛津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席龔布齊(Richard Gombrich)教授與上人座談。教授言及,現代人多認為佛法抽象、難以理解,甚至以為佛教只修禪定心法;也有人自認是佛教徒,卻不知佛教為何,遑論實踐佛教理念。他認為上人是「啟發者」,將佛法生活化、重視倫理道德,抓住了佛陀教育的重點,引導學佛者面對人生;實令人讚歎。

「慈濟事是合眾人之力所成就,並非一人所能為。」上人分享,自己早年也曾經專事誦經念佛、打坐修禪,但都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修行方向;因深感人生無常、生命短暫,警覺到必須善用時間,將對於佛法的體會以行動實踐,因此帶領認同者走入人群,為社會大眾付出。

「人世間一切苦,皆從人心貪、瞋、癡等無明煩惱所造作。不論是與人對立、爭鬥,或生活中對大地、空氣破壞與污染,都起源於心。救世要從救心起,所以我希望帶領慈濟人走入人群付出。接觸各種人間苦相,有所體會與反省,從中體悟佛法、回歸自性。」

佛陀覺知宇宙間萬事萬理,揭示「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上人表示,自己對此深信不疑。「所以我認為,學佛不只是了解佛陀,更要了解自己,找出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進而引導人人回歸佛性。」

上人強調,所謂的「相信」,是相信自己、激發潛能。「只要向內啟發本具的悲心,就能成為救苦救難的『不請之師』,自動自發地付出。慈濟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慈濟人體會人間苦,發揮救拔苦難的力量,做得歡喜自在,也從中確認人生方向、不斷提升生命價值。上人說明:「慈濟人行善並非為了『求功德』,而是體認『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故能用感恩心付出無所求;甚至在人生最後,也將遺體奉獻於醫學教育。」

龔布齊教授在教職退休後,自費創辦了牛津佛學研究中心,著重於探討如何運用佛教教義平息人間紛爭。龔布齊教授感嘆有些地區人們打著宗教旗幟引發戰亂;讚揚慈濟所做是超越宗教執見之事,應推廣到全球,讓大家知道佛教的真實相。

上人表示,五濁惡世,眾生充滿欲念與煩惱,執著於個人成見,所以造成種種亂象;對症下藥之道,就是以佛法「淨化人心」,世界才有和平的日子。

「淨化人心的好方法,就是把人接引到菩薩團體裏一起付出。學佛,必定要深入人群付出,才能真實體悟並且得到法益;否則就像指著水喊渴,永遠不能理解喝下這杯水的感受與利益。」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