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造橋,鋪出一條安穩求學路
◎撰文‧Bernadeta 翻譯‧洪美智
每逢雨季,上下課時間,
河岸邊總會上演孩子們驚險過河的鏡頭;
有的孩子膽子小或父母不放心,只能放棄上學。
感佩這群孩子橫越溪流的求學毅力,
萬隆慈濟志工決定幫忙建造一座堅固的跨河吊橋……
【對岸,有我的夢想】
每天清晨及傍晚,爪哇島西部芝卡恩昂河(Cikaengan)兩岸都會上演一幕幕驚險鏡頭。孩子們頭頂著書包,手中高舉制服和鞋子,或相互扶持、或在家長牽扶下,小心翼翼地渡河。
過了河,脫下渾身溼透的衣服晾乾、再換上乾淨的制服,還得爬上一段山路,才能抵達詹巴卡沙里村(Cempakasari)山上的卡爾雅莎利(Karyasari)學校。路程約兩小時,但這已經是距離他們的家——雅律縣(Garut)芝波浪鎮(Cibolang)新邦村(Simpang)最近的一所學校了。
有時,河水太深無法渡過,孩子們只能留在家裏自修。今年剛升中學的巴度(Badru)說:「有一次,河水超過兩公尺,但因為當天期末考,我還是決定去上課。爸爸送我到河邊,然後帶著我游到對岸……」
那天下課時,河水仍未退,有些同學寄宿在學校或親戚家,巴度還是選擇回家,他說:「當然會怕,但我已經習慣了。」
求學之路如此艱險,但是這群山上的孩子不怕渡河,最怕是無法上學求取知識。就讀中學一年級的雷司提(Resti)說:「上學,是因為想要變聰明,將來我想要當老師!」
【孩子,不用再冒險受怕】
長久以來,芝卡恩昂河阻隔了兩岸居民的交通——寬闊的河面沒有橋梁,居民在河床上以竹子、石塊搭起簡易通道。每年三至九月旱季,四十公尺寬的河面,水深約到膝蓋高,尚能勉強渡河;但是十月雨季開始,河面暴增為七十公尺寬,湍急深邃的河水隨時都可能讓人滅頂。
對外交通如此不便,居民已經習以為常:「我們小時候最喜歡游泳過河,每個孩子都要學會游泳!」
今年初,萬隆慈濟志工得知這群孩子橫越溪流的求學毅力,立即與當地政府及軍警溝通,決定幫忙建造跨河吊橋。
這座橋採鋼骨結構,長一百零四公尺、寬一點七公尺,由陸軍工兵承擔設計建造,慈濟贊助經費。五月底動工,歷經九十九天工程,八月二十六日落成,命名為「大愛橋」。
站在昔日的緊急便道上,卡爾雅沙利學校八十多個孩子,與協助建造的軍人與慈濟志工一起比手語,清脆的歌聲飄盪於河面上。
「我們可以想像,當初有多少想讀書的孩子,因為不敢游到對岸,或父母捨不得讓孩子冒險,只能放棄上學。」萬隆慈濟志工李振健代表致詞:「新橋建好後,孩子們不必再冒險,也希望兩地居民能加強交流。」
當天同時舉行發放與義診,孩子們領到全新的文具用品,五百多戶村民也歡喜背著白米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