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 莫讓「恨」意入心頭
◆8‧21《農七月‧初九》
【靜思小語】
積「氣」成怨,積「怨」成恨,積「恨」成仇;結怨連仇,造作惡業,永無止息。
苦樂甘願受
《水懺》云,犯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地獄、餓鬼、畜生道;晨語時間,上人續解說:「若生人中,得兩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
「有些人因為過去累生累世『常懷慘毒,無慈愍心』,用殘忍的手段殺害人、殘害動物,不知造了多少殺業!所以此生多病或短命。了解因果之理,就要甘願面對,並且至誠懺悔。」
上人表示,生生世世累積惡念,遂成習氣;惡念積厚,故而「常懷慘毒」,掩蓋清淨本性中的慈悲善心;於不斷造業、感因受報中,積增業力。
「為善者得樂,為惡者得苦,苦樂乃隨因緣果報而至。了解因果,知道如是因、如是果,所以得如是報,一切都是累生累世自作自受,就要多結好緣;遇逆境,也要甘願接受果報。」
「八識」中,六識為眼耳鼻舌身意,乃對境;第七識則為「感受造作」,例如生氣時未當場發作,卻積怨埋恨在心,有朝一日受惡因惡緣牽引,就會造作,不論是自做或教他做,造作的結果就存入第八識。八識中囤積的惡因業力,使眾生流轉生死。
因此,上人強調莫有懷恨念頭,事過境遷,不要放在心裏;更進一步做到「心寬念純」。
「積『氣』成怨,積『怨』成恨,積『恨』成仇;結怨連仇,造作惡業,永無止息。」上人教眾「信因畏果」,時時照顧好自心,不生惡念。
再見與再來
七月甫退休,將大部分時間投入精舍增建工程的劉樹增師兄,前天颱風過後,向上人告假返回台北;未料當天深夜在家中,意外觸電往生。因為師兄曾發願捐贈大體,儘管蘇花公路因颱風中斷,家屬仍多方奔走聯繫,在二十四小時內經鐵路運送大體返抵花蓮,圓滿師兄遺願。
師兄的太太施素英師姊,偕兩位女兒參與志工早會。上人慰勉:「昨日才說再見,今天已成永別……不捨是難免。他雖然才六十多歲,但分秒不空過,一生所做無缺角,此生已圓滿,實無遺憾。你們長年投入慈濟,關懷輔導過的人亦無數,此時要把過去所有眼見耳聞乃至於勸導他人的話,大回向給自己。」
對於師兄不但自己做慈濟事,也支持家人投入,上人深表肯定;相信他很快會再來慈濟世界,承擔起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重任。「要用開朗的心,祝福他快快乘願再來!」
把牽掛的愛擴大
一位長期僑居海外的師姊提及,每次返台,又將回僑居地時,見年邁的父親難過,心情也感到難受。
「愛自己父母是『必然』,愛天下長輩是『當然』。」上人勉示,既然手足離家不遠,能妥善照顧父親,就把牽掛的心放下。
「生命是共同體,說不定在海外被你照顧的孤老長者,亦是過去生中的六親眷屬。可以把對父親的愛擴大,關懷身邊長者。」
「為佛教、為眾生」是慈濟人的使命,上人表示,身為慈濟人,要以佛心走入人群,於人群中用法,即「心中有佛、行中有法」;遇到逆境,仍守志不動,就是「法中有禪」。
「人間處處是道場。遇到的每個人,他們所說的話,不論好聽或不好聽,都可以當作教育。」上人比喻,藥水苦口、糖水味甜,其成分皆是水;世間好壞都不離「法」,走入人群,無量法門悉現在前,用心體會則能得大智慧。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上人強調不可迷信。「禮佛誦經,最重要的是心能契合;所謂『回向』,亦即自我叮嚀。否則誦念歸誦念、行為歸行為,對慧命成長有何助益?」
上人叮嚀海外遊子,靜思法脈從「克難」起步,要刻苦、耐苦、耐磨;慈濟宗門是要走入人群,對人、事、物,都要心寬念純,時時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