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 化不可能為可能
◆8‧12《農六月‧三十》
【靜思小語】
歷史是時間累積、人為造就的,即使一般人認為不可能、不易改變的,慈濟也要致力拔苦予樂,創造善的歷史。
不只如親,而且如己
《父母恩重難報經》記載,某日佛陀帶領僧團,經過一座墳場,看到一堆白骨,佛陀就向這堆白骨恭敬禮拜。弟子見狀,面面相覷,不懂佛陀為何有此舉動。阿難於是代表提問:「佛啊,您是四生慈父、人天導師,為什麼禮拜一堆白骨呢?」
佛陀說:「眾生累劫累世互為父母子女,他們都是我過去生、未來生的父母。不只這堆白骨,眾生歷劫的父母之骨,囤積如山啊!」
晨語時間,上人以這段經典故事,延續昨日所講眾生輪迴六道,過去生可能互為親眷,今生淪入畜生道,認不出彼此,就殺害牠、吃牠的肉。「這就是《水懺》所說的『而今興害,食噉其肉,傷慈之甚』,不是很悲哀嗎?」
因此,上人叮嚀,無論面對什麼樣的人,都要生起慈愛心,恭敬尊重;對其他動物,同樣也要有平等的愛心。「要對一切生靈視為己親——若能當作自己的父母,就會生孝順心;當作兄弟,就能生慈愛心;當作眷屬,就能生親善心。這樣還不夠,若能疼愛眾生如己,就是同體大悲。」
天地之間,很多生物會弱肉強食,如大魚會吞食小魚。上人表示:「人和眾生不同處,就在於有人性,能夠疼惜愛護生靈。一個人若失去對眾生的『慈』與『愛』,殺其身、食其肉,甚至生吞活剝,實在殘忍至極,嚴重傷害了慈悲心、失去了人性!」
上人籲眾莫食眾生肉,盡量素食,增長愛心。「人人有愛,自然沒有惡的共業;人心無惡,就沒有惡風惡雨、不調的氣象。期待大家多造福,培養愛的善業!」
愛心充足,寫下善的歷史
與參與甘肅缺水地區水窖援建工程的邰中和等志工談話,上人以貴州扶困計畫為例,盼也能為甘肅極缺水區的貧民遷居,否則有了水窖,天不下雨也是枉然。
上人回想當年提出「遷村」以徹底改善貴州山區貧民生活時,釵h人一致表示「不可能」,原因是貴州乃歷史上貧窮之地。「但我認為,歷史是時間累積人為所造就;既然歷史可以讓它窮,我們也可以造一個歷史改善它。」
經過十年持續努力,慈濟扶困貴州山區的孩子,有些地區入學率從原來百分之六十幾,到如今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童都有書可念,成果顯著;甚至有不少人考取地方重點學校、成為大學生。上人欣慰表示:「這也是歷史啊!」
再說九年前,北朝鮮因連續五年乾旱而缺糧,慈濟致贈大米、食品罐頭、兒童奶粉,也提供種子、肥料、農用品和冬衣等。北朝鮮國情特殊,國際組織提供援助,只能透過當地政府;但有感於慈濟展現的誠意與尊重,官方同意慈濟志工深入鄉村親手發放。
「這也是愛的歷史!慈濟努力創造善的歷史——即使一般人認為不可能、不易改變的,為了拔苦予樂,慈濟人也要努力將之扭轉成善的、好的。」
上人接續表示,在世界苦難角落投入賑災扶困工作,考驗難免,唯有啟發更多人的愛心、擴大愛的力量,才能化不可能為可能。
「錢乃身外物,也是工具,用對了能造福,用不對就是造業。」上人勉眾要有信心,帶動更多人齊心創造愛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