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 慧命大良導師
◆8‧7《農六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
老師是志業不是職業,是為付出而工作。「為生活而工作」充滿無奈,「為工作而生活」最有價值。
療治眾生心病
「很多人注重外表,卻不懂得修養德行,因此無論如何打扮,都無法讓人起恭敬心。想要得到他人衷心的尊敬,唯有下奶狾菃畯袛i,修行顯德。」上人於晨語時間勉眾「以慈修身」,現德相攝度眾生。
慨嘆現在社會人的形態邋遢暴露,道德亦隨之敗壞;上人提醒大家守好道德尺度,否則人的形象愈來愈敗壞、人倫失序,社會秩序就難維持。
「人心百病叢生,要運用『大悲三念』對治——念佛為大醫王、念法為救病藥、念僧為看病母。」上人解說:「佛陀能療治眾生的身心之病、大地諸病相,故為大醫王;雖然佛陀已示寂,但其教法留於人間,如同良藥能醫眾生之病,故為救病藥;僧伽是傳承、傳播佛法之人,就好像看護病子的慈母,故為看病母。」
上人勉眾常念三寶恩德,以慈悲心照顧天地眾生、療治眾生心病。
有緣何必骨肉親
屏東鄉下有一對老夫妻,兒子服完兵役後認識一名女子,與其同居,女子生下一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多重障礙的男嬰後就離開家庭,不知去向。後來才知道女子是有夫之婦,且有毒癮,經常出入牢獄服刑勒戒。兒子在同居人離開後,也因偷竊被捕入獄,留下嬰兒給老夫婦撫養。
在孩子七個月大的時候,因心臟開刀檢驗血型,才發現這孩子非兒子骨肉。然而,這一對老夫婦憐愛這無辜的孩子,仍無微不至地疼惜、照顧,毫無怨尤。
早會時間從錄影畫面看到老夫婦又摟又親、逗得小孫子笑呵呵,祖孫和樂融融的溫馨景象,上人讚歎夫婦倆的無私大愛,明知非親非故,他們還是不棄不離。
「這孩子雖然生下來就面對苦難,幸能得到老夫婦滿滿的愛與關懷,令人欣慰!曾有人告訴他們,既然沒有血緣關係,就將他送到教養院好了。但他們認為相逢即有緣,何必骨肉親?由此可見人性本善,社會有愛!」
上人慨嘆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礎,然而這孩子的父母徒有健全身軀卻不守倫常、不負家庭責任,行為偏差而危害自他,生命價值實在不如一個殘疾的孩子!
「慈濟人培訓的過程中,要加重戒律的觀念。能守佛教五戒與儒家的五常、五倫,不只是自愛,也能真正對社會有幫助。」
上人勉眾莫總是為了一個小家庭糾結情愛煩惱,要擴大心胸,關懷天下蒼生。「現在社會急需的精神,就是彼此尊重,且尊重自性三寶。心常護念佛、法、僧,起大悲三念——念佛為大醫王、念法為救病藥、念僧為看病母,就能疼惜照顧天下眾生!」
作心靈大導師
因颱風來襲,教育志業體同仁人文營提前一日圓緣。此次共有兩梯次工作人員陪伴同仁們精進,第一梯是教聯會老師;上人開示時特別感恩他們長年累月在教學崗位上勞心勞力,尚能利用課餘走入社區帶動大愛媽媽,寒暑假且參與營隊帶動,腳步緊湊不停歇。
「支持他們如此精進的動力,就是一分使命感。他們不只是為了工作而生活,更是為了付出而工作。」上人指出,「為生活而工作」充滿不得不做的無奈,「為工作而生活」才是有使命感、有價值的人生。
有好的教育風氣,也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才能引導孩子受教。上人勉勵教育志業體同仁要承擔使命。「大家都是有志、有願而來。既有緣共事,就要共同做出具有慈濟人文的教育典範,對於普天下孩子不離不棄。」
會讀書,不見得通達道理;若教育淪為輸出知識的買賣交易,未來的社會實在令人擔憂。
推展「教育人文」,是慈濟當年同意台南市政府之邀設校的關鍵,上人說:「社會不缺乏高升學率的學校教育。慈濟教育不同一般,要教孩子遵行五常、五倫,知書達禮、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生活有規矩;簡言之,就是善盡本能與潛能,做好一個人。」
上人慈示,老師的職業是志業,要勇於承擔,發揮使命。「醫院裏有搶救生命的大醫王,老師們則是慧命的大良導師,要提起使命做不請之師,為迷茫孩子指引心靈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