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嵩 看重苦難人的大事
【最前線】之二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義診將於數天後展開,李偉嵩來到距離家裏兩、三分鐘車程外的沓沓倫貧區,邀請安東尼歐在活動當天來家中開車,接送貧民區病患。
李偉嵩是菲裔華僑第三代,祖父當年為了給子孫更好的生活,赤手空拳從福建石獅移民到菲律賓打拚。華人天性勤奮,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幾乎掌握了菲國的零售業,引起菲國人的擔憂與忌諱;麥格塞塞總統就任後,規定只有菲律賓人才能經營零售業,華人因此改投入批發業與經營工廠。
菲律賓約有百萬華人,占總人口百分之一點二,主導菲國七成以上經濟,具有一定社經地位,許多菲國人習慣稱呼華人「老闆」。顧忌於治安問題,華人鮮少踏入貧民區。
李偉嵩曾經也是如此,甚至有些兒瞧不起窮人家。但當他隨著慈濟醫療團隊頻繁出入各貧民社區,對貧窮有更多同理與認識,也從中結交許多單純、善良的菲律賓朋友。
由於性格活躍,擅長主動探詢,加上熟悉菲律賓語(Tagalog)、英文、中文、福建話及菲國中部的維薩亞(Visayas)等方言,義診時,他總能和居民自在寒暄。
面對逾百成千的病患,他或拿著麥克風、或抓著擴音器,提高嗓音揮汗說著慈濟;患者由衷感恩來之不易的醫療資源,捐出身上分毫回饋的熱誠很令他敬重。
●
二十七歲時,李偉嵩從老家宿霧(Cebu)來到馬尼拉經商,想賺大錢來孝敬父母。然而,一場突來的大火使李偉嵩雙親喪生,打拚理由因無常而驟逝,人生價值也隨之空盪。
「為何平凡偉大的父母,會死得那麼悽慘?」李偉嵩開始思考:「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周旋在不同宗教間,直到遇見慈濟,心才沉靜下來。
林小正告訴李偉嵩,做善事也是種回向。這句話喚醒幼時父母對他的叮嚀:人要造橋鋪路、利益群眾。於是他積極投入慈濟,藉付出助人來實踐孝順。
這一天拜訪貧民區,遇見母女四人擠在一坪大的房裏,四壁隔絕了光線,卻因沒錢買燈泡,只能摸黑生活。李偉嵩想起幼時父親說過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不一會兒他突然消失,原來是跑去買燈泡了。
李偉嵩幼時就愛聽父親講述歷史故事,尤其「三國演義」關羽的忠義故事最令他神往。
投入慈濟醫療團隊十二年,只要聽說貧病個案有急需,他總是放在心上不敢稍忘;他認為對他個人或許只是件小事,然對個案卻可能是生死大事、可能是人生僅有的機會,所以他總是披星戴月,全力以赴。
出生後即因腦水腫導致雙眼失明的瑪麗安(Mary Ann),四年前在慈濟幫助下改善症狀,迄今慈濟仍補助她每週的復健費用。
瑪麗安即將就讀特殊學校,媽媽每月都會傳簡訊給李偉嵩,簡報女兒的成長情形。「她也算是慈濟的孩子。」母親感激慈濟的伸援,李偉嵩則感念這分情誼。
目前,李偉嵩的事業幾已交棒給孩子,求好心切的他,做什麼像什麼,一旦決定便全力以赴。他決心做個全職志工,關懷許許多多菲律賓的貧苦人——這就是他留給子孫美好生活的最佳憑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