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5期
2009-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莫拉克風災重建】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第十一屆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
  曾老師的真心話
  人文教育
  發現歡喜
  喜樂證言‧馬來西亞
  厝編頭尾一起來‧高雄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O九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5期
  「宗教」與「人文」的詮釋

◎撰文‧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插畫‧李讚成

靜思勤行道——靜思勤行,所以體道而悟道;
慈濟人間路——慈濟人間,所以行路而成路。


來慈濟大學任教已一年多,「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這掛在校園中堂正廳的兩行大字,寧靜中有著生生不息的動力,慈悲中有著寬廣無涯的天地。慈濟的種種深深打動著我。

證嚴法師說的「宗教」,指的是「人生宗旨、生活教育」,而不是狹義在某個教主、教團、教義、教規下說的宗教。

證嚴法師說的「人文」,指的是「人品典範、文史流芳」,而不是西方近現代以來,狹義地從「神本」的殿堂分離出來的「人本」。

或許我們可以咬文嚼字地說:「宗」是「尊祖廟」,「教」是「養子使作孝」,「宗教」合稱便是「對於生命根源的追溯與崇敬」,是「生命的智慧之流衍與教養」。這豈不就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其實,慈濟的這兩句更是簡易明白。

即如西文的「religion」來說,是「神」與「人」的再連結,正因這連結,所以人不只在有限的經驗界,更朝向無限的理念界。有此神人之再連結,因之而有人生的宗旨、有生命的意義,自也開啟了人文的教養,生活的教育。

或許我們可以引經據典的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可以說「三才者,天地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可以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人者仁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說透了,這豈不就是「人品典範、文史流芳」?

「人」就在天地間、就在人倫中、就在聖賢教養中,成就了典範。歷史縱有更迭,但典籍之文俱在,文天祥所謂「留取丹心照汗青」者,如此流芳,典型萬世。這樣的人文是有厚度、有深度,有廣度、有高度的,更重要的是它綿綿若存,源遠流長。

「典範」並不在乎多大「名氣」,其實,許多「名氣」之輩並不一定成得了典範;倒是「草根」可成「菩提」,「本土」可成「典範」。本土的草根,正是你我生活世界中的典範,這就是「人品」。

人品不是職務的高低、智識的多寡、權位的大小,而是生命的真實生長,自我的懇切完善。文史流芳的並不只是歷史上赫赫聲名的偉人,而是生活世界的先人前輩、是胼手胝足的實踐者,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即此慈悲,滿懷感恩。

「靜思」——「寧靜」正是「健動」的起始,「反省」正是「實踐」的動源。

「慈濟」——「慈悲」因而能生「願力」,「濟世」所以能得其「福慧」。

靜思勤行道,「靜思勤行」所以體道而悟道也。

慈濟人間路,「慈濟人間」所以行路而成路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