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結緣滿天下 呂清潭的美味人生
◎撰文‧葉文鶯
擅長台菜、日式料理,
曾在知名海鮮餐廳當過大廚、開過海產店,
呂清潭做了三十多年好料理,
盛年退休後改學素菜,
憑著一身好廚藝,廣結天下善緣……
年輕時,高雄慈濟志工呂清潭、黃秀梅夫婦曾在六合路夜巿做小吃生意;儘管收入不豐,他們卻喜歡做善事。
住家附近有位阿婆,兒子不學好又不孝順,秀梅替她送過幾餐飯,還向她賣鞋的兒子買下多雙鞋子鼓勵;他們也關懷孤兒院,不時送去白米、餅乾和鞋子。
黃秀梅沒念過書,呂清潭小學五年級就輟學,兩人閱讀、書寫能力有限,經常請大女兒讀報,留意火災、車禍意外或貧窮、病故的個案,帶著白米、紅包前往慰問。
「能做的就盡量做!」對窮苦人家富有同情心,源自他們夫妻倆同樣出身窮苦。
窮苦出身,嚐遍酸甜苦辣
幼時,呂清潭的母親罹患「免疫性血小板過少症」,俗稱「紫斑症」,每天光是輸血針劑就得花費五千元。父親耗盡積蓄又向人借貸,盡心盡力替母親治病,奈何在呂清潭六歲時,母親病逝,家中經濟一落千丈。
父親帶著老母親和六個孩子,自基隆遷居高雄投靠妹妹,在六合路夜巿賣魚。
看著父親肩上扛著生活重擔,排行老么的呂清潭對讀書不感興趣,小學沒畢業便自願輟學當起小魚販,每天凌晨三、四點到魚巿場批貨。
兩三年後,父親重拾日本料理老本行,在六合夜巿擺攤,呂清潭與三姊都在店裏幫忙。
夜巿生意從傍晚六點至翌日凌晨四點打烊,收攤後還得收拾整理完畢才能休息。呂清潭的青少年生涯,猶如舌尖嚐遍的酸甜苦辣。
二十二歲那年,顧及阿嬤八十多歲,呂清潭想討房媳婦孝敬她。友人替他作媒,對象是家中請來做飯的女孩黃秀梅。
黃秀梅出身高雄鄉下,自小替人牽罟抓小魚、剖蚵賺取工資,看著有些女孩因為家貧而被父母賣掉,她即使工作再苦,也對父母心存感謝。
長大後老闆替她說媒。「我爸媽當年聽說,男方家『做半年、吃一年』,以為夜巿生意很好賺。其實一到冬天,夜巿生意不好,上半年賺的錢必須節儉留著下半年用……」黃秀梅笑說這段誤打誤撞締結的姻緣。
交際應酬,月醉二十七天
成家後,呂清潭把夜巿店面讓給三姊經營,自己在六合路租店面開料理店。
為了增加收入,他到一家知名海鮮餐廳擔任採買兼主廚,這一做就將近十五年。四十歲那年,他與友人合夥開海產店,股東兼主廚。
每天下午兩點至五點餐廳休息時間,廚師們喜歡玩玩四色牌、麻將,打發時間。
「他只是小賭,不會動用到薪水,每月該給公公和孩子的生活費,他都會給。」黃秀梅說,先生不借錢賭博,很知道分寸。
呂清潭個性隨和、交遊廣闊,平常在家連一罐啤酒也喝不完,但在餐廳與客人交際,每當替客人配菜後,便逐桌詢問是否滿意;顧客替他斟酒、乾杯道謝,各式酒類混合著喝最容易醉酒,也最傷身。同業友人邀約吃飯,他也全陪到底,每個月大約醉上二十七天!
「喝醉酒很難受!」一個月至少三天不喝酒,這是他在職場上的無奈與底限了。
人前,呂清潭受顧客敬重、捧場,然而長時間在高溫、快節奏的廚房工作,個性難免急躁。他形容自己經常「心狂火著」,脾氣一觸即發,直接遭殃的就是共事的廚師了。
「當廚師不能懶惰、推說學不來;注意抹布衛生也是當學徒的基本功,若連這個都做不到,我會罵人!」遇有不順意,呂清潭有時掀桌、走人,回到家中,柔順的太太自然也成了他的受氣包。
三分頭示人,
人生重新開始
事業穩定後,呂清潭夫婦不忘在有能力時,伸手扶人一把。
一九九一年,他們聽大女兒提起,「花蓮有一位師父,做慈善、辦醫院……」開始加入會員,按月布施。當年四十多歲的呂清潭,還跟隨志工到花蓮參加「慈濟委會員聯誼會」,聆聽上人開示。
「上人說,『口說好話,手做好事,心想好意』,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上人慈悲的聲調讓他想起了阿嬤,回程車上,呂清潭當眾懺悔,發願不再抽菸、喝酒、賭博,也不再對人亂發脾氣。
黃秀梅覺得,這談何容易!不久,呂清潭理了三分頭,表示人生重新開始。
熟客不解呂清潭為何突然以茶代酒,他起先推說身體不好;客人追問,他老實告知加入慈濟,並決定改掉不良習慣,況且飲酒有害健康。
過去以朋友為重,家庭其次;踏入慈濟,呂清潭以家庭為重,既不喝酒也不賭博,朋友之間則以廚藝交流往來居多,他也婉勸同事戒除習氣。
「不要看人賭博就想賭,賭博傷害親情和友誼。有人說輸贏只是小錢,但是日久也會累積成大錢。」他的勸告收到一些效果,卻也有人嫌他嘮叨。
「我們去做、去改變,人家自然會感受。」呂清潭反求諸己,利用午休時間研究新菜色,或與太太訪視慈善個案。
「見苦要知福,有一碗飯吃就該滿足了!」呂清潭將訪視所見告訴朋友:「我們經常吃一桌菜三、五千元,這些錢如果省下來給低收入戶,說不定他們一個月都用不完!」
奉勸友人節儉金錢做更有意義的事,呂清潭說到激動處,還忍不住在人前掉淚;而在工作中,只要覺察脾氣將要爆發,他就告訴自己:「阿潭,不要生氣!」學會了控制情緒。
重當學徒,投身素食料理
一九九四年,呂清潭受證慈誠隊員。二○○三年,五十三歲的他決定退出股東、提早退休。
「踏進慈濟,我不想再做葷食。」為了在道場擔任香積志工,呂清潭還拜託開素菜館的友人讓他去學做菜,把自己當成學徒,總是提早到達,整理東西或切洗備菜。
「向人學習要『知輕重』,晚到了就學不到東西!」他感謝師傅們不藏私,慷慨傳授好料理;而主廚出身的他也很快掌握素食料理的訣竅,從葷食轉做素菜,食材變化更多元。
高雄靜思堂啟建後,呂清潭經常擔任工地香積主廚,包括工作人員、志工在內,每天約要準備兩百多人份的餐點;為了讓工地人員喜歡素菜,香積志工每餐提供十道菜加上水果、點心,猶如歐式自助餐般豐盛。
慈濟志工以家庭主婦居多,平常煮幾道家常菜並不難,然而面對工地用餐人數眾多、菜色每天要變化,大家普遍缺乏設計菜單、採買和廚房人力調度的經驗。呂清潭邀請大家相互學習、研究,帶動高雄十八區的香積志工都能獨當一面、勇於承擔,
二○○三年「SARS」風暴期間,靜思堂供應高雄五家醫院每天三、四千份便當,呂清潭連續月餘,天天在廚房煮菜,還得兼顧靜思堂工地人員與志工伙食。
他擅長人力調配,工地每天中午出十道菜,他把其中五樣菜作為醫院的便當菜,再搭配三樣較容易做的菜;四個大鍋、兩個主廚,很快做出兩邊需要的飯菜,掌握全場、得心應手。
若遇大型災難或颱風來襲,香積志工動員與應變能力更形重要。因此,每逢颱風來臨前等特殊狀況,呂清潭預先採買大量容易保存的菜料;不但可避開颱風過後菜量少、菜價高的情形,並可備不時之需。
災難現場供應熱食,香積組必須確認每天的供餐分量,呂清潭透過社區志工聯繫村里長,盡可能提供最精準的用餐人數,也調度志工前來靜思堂打包便當。
開班授課,
推動「心素食儀」
SARS危機之後,上人大力推動「心素食儀」,志工紛紛邀請呂清潭教授素食料理,以便在社區推廣素食。
「學做菜,有興趣就不難!師姊學會做菜,更容易把師兄留在家。」呂清潭開懷笑說。
每個月兩堂課、每次學習三道菜,持續半年後,人人學到三十六道菜,無論家常或宴客,運用起來綽綽有餘。
他要求學員不能只在一旁看老師做菜,必須親自下廚;有學員分享,自從能做出像樣的素菜料理,孩子不想再吃炸雞、漢堡,全家茹素。
「上人告訴我,以前我在廚房『教』廚師,面對志工則要『輔導』。」呂清潭謹記上人叮嚀,聲色調和與人結善緣。
「以前做菜,只想到讓人家吃得高興就好。上人說,煮菜的人用心,口感自然不同。」呂清潭覺得現在做菜像在「修行」,不能潦草、隨便,心情不好時,炒出來的菜再怎麼調味,感覺就是不對!
還記得第一次於上人行腳期間擔任香積主廚,呂清潭做了一個夢,夢見上人對他說:「呂居士,你煮的菜讓人吃得飽、配得下飯,但是不要忘記,慈濟是『五毛錢』起家的!」
醒來後,他思惟上人應是提醒他不要採買昂貴食材,只要懂得「變手路」,用心調配就行了。於是他從自行研發的二十多道「手路菜」中,挑出幾樣家常菜色做變化,例如:白菜滷捲、冬瓜翡翠等。
他帶著香積志工把木耳、金針菇、素火腿用白菜葉捲起,或將冬瓜以薄刀切成透明薄片,捲上炒香的紅蘿蔔、素火腿,再點綴鬆軟爽口的小食材。不需花費許多材料錢,但一上菜教人眼睛為之一亮!
有人驚呼:「哇,這一桌菜大概要一萬元吧!」上人則誇讚志工用心,樸實做出「六星級」的佳餚。
若逢歲末照顧戶圍爐,即使是簡單的菜色,經他用心襯托每一道菜的質感,就能讓照顧戶感覺備受禮遇。
「慈濟的美,就是讓每個人發揮功能,剛好我會煮菜這一項。」呂清潭謙稱。
●
去年四川大地震發生後,呂清潭兩次赴災區熱食站服務,前後停留近兩個月。
在那裏,他看到廚房空間又窄又熱,志工人力有限,女眾志工受限於體力,著實辛苦;心中生起一個想法——男眾體力較好,若能訓練慈誠隊承擔香積,有廚藝又能開菜單兼採買,如此一來,日後不論海內外大型活動,或急難救助需要緊急供應熱食,就不乏專業人手了!
兩次赴川賑災,自付七、八萬元旅費,這可是子女每年送他們夫婦出國旅遊的孝心呢!
「太太好、子女孝順,什麼好吃的也都吃過了,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呂清潭此刻的人生境界,無非就是一道「精進」料理吧!
拉著阿嬤裙角學做人
撰文‧葉文鶯
「做人,要像抹壁雙面光。」
呂清潭常把阿嬤教給他的「古早話」掛在嘴邊,
提醒自己和他人為人處世之道……
呂清潭心中,一直有個鮮明的影子,那是他的祖母——自小教他做人、行善的道理,並且做給他看。
從小被阿嬤養大,呂清潭聽最多也最入耳的,是阿嬤的苦口婆心。即使阿嬤往生將近三十年,但她的話依然迴繞耳邊,影響至深。
基隆媽祖婆做公親
小時候,呂清潭聽人家稱呼阿嬤為「基隆婆仔」,又說:「基隆婆仔親像媽祖婆!」
呂清潭說,阿嬤不曾受教育,卻是個明白事理的女人,自他懂事以來,阿嬤只要聽見鄰居吵架,就拄起枴杖往外走,這時他的小手也會拉起阿嬤裙角,尾隨而去。
「男人在外打拚,回家火氣較大,你要多體諒,不要回嘴。」阿嬤婉勸女人。
「何必一回到家就歹性落地?萬一打傷老婆需要看醫師,還不是花你辛苦賺來的錢?」阿嬤替男人分析事理,也給他台階下。
呂清潭的阿爸有四個結拜兄弟,其中兩人因為借錢而起衝突。阿嬤告訴借錢的這個人:「結拜就是親兄弟,他現在沒錢還,你再兇也討不到錢。」她也請欠錢的人說出還錢時間,「讓人家多次要不到錢,也難怪人家怨你……」
呂清潭說:「阿嬤做公親,決不偏袒任何一方,她互勸雙方各退一步,事情都能圓滿解決。」
阿嬤教的做人道理
呂清潭常把阿嬤教給他的「古早話」掛在嘴邊,這也難怪他一開口,就給人上了年紀的感覺。
「阿嬤常告訴我們,好壞都是一句話,講好話,人家容易聽入耳;還說『識人卡贏識錢』,平常與人有說有笑,跌倒會有人來扶,若是驕傲或把金錢看得比人情重要,說不定有錢也沒路可走!」
呂清潭把阿嬤的話放在心上,隨時思惟運用,他在慈濟團體笑口常開、處世圓融,志工之間若有誤會,他就用阿嬤「做人,要親像抹壁雙面光」的道理,兩邊緩頰、勸解。
自小,阿嬤常告訴他多做好事:「若是遇到運氣不好時,至少還有『德』擋在前面。」他說,這句話與上人常講的「好事要做來囤(積),不要做來抵(消)」,意思相同。
「阿嬤告訴我,人是『靠命底』。命好,出身在輕鬆的地方;命不好,出生在痛苦的地方,就算是遇到了也要認分,做好本分事。」
●
阿嬤往生時,一百多個孫輩為她送終,其實,阿嬤只生育五名子女。舅公早逝,他的幾個孩子和叔公的孩子,加起來十個都是吃阿嬤的奶水長大,對她也很孝順。
阿嬤過世後,呂清潭非常想念她,甚至懺悔當時只顧賺錢,沒有多花時間陪伴她。
「阿嬤生病後,最喜歡我替她洗澡。說來也不怕你見笑——」呂清潭小聲地說:「幫阿嬤洗澡時,我會順便吸一吸她的『老奶脯』、撒撒嬌,她就很高興……」
年近花甲的男人在我面前流淚,那分對阿嬤的孺慕之情,經過歲月沈澱,愈發甘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