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交、吳真好 賣魚郎的終生志業
◎撰文、攝影‧羅秀蓮
從小學佛,賣魚不是他的本意,
為了生活,他總是緊繃著臉,
一邊念佛一邊殺魚,從不與人交談。
想要改變,妻子卻流連賭桌、故意唱反調,
他努力懺悔,五個孩子也幫忙遊說,
終於……
在屋子角落東翻西找,不一會兒林文交找出一把重達一公斤半、沈甸甸、黑黝黝的方刀。
他笑說,這就是他從事十多年賣魚生意的「寶刀」;自從去年「封刀」後,這把刀就穩穩躺在角落,至今方見天日。
家住馬來西亞雪蘭莪州丹絨士拔漁村的林文交,曾經是個賣魚郎,只要海上漁船一通電話:「魚要到了!」不論大熱天或是傍晚,他都得趕去離家二十分鐘車程的毛立小碼頭取貨。
有時等到深夜漲潮,漁船才能進港,「回到家小睡一下,清晨四點又得起床,將鮮魚送到菜市、餐館,或是沿戶叫賣。」
開著小貨車,有人叫喚就停車;林文交負責殺魚,妻子吳真好負責裝袋收錢。雖然生意不差,但林文交總是緊繃著一張臉,不與人交談,任由妻子招呼客人。
賣魚不是他的本意,每天早出晚歸工作,睡眠不足,回到家還得面對稚齡兒女的吵鬧,林文交的脾氣總是說來就來……
舉起魚刀,內心痛苦
成家之初,林文交從事油棕的種植和採收工作,相當辛苦;後來轉而販賣冰淇淋,卻常入不敷出。妻子在漁村代理加工西刀魚丸,每到週末就見到大量遊客湧入吃海鮮;她要林文交轉行,夫妻倆一同賣魚。
從小學佛,林文交心裏有千萬個不願意,卻不敵現實所逼。「賣魚是殺生。雖然那些魚不是我所捕捉,我卻成了間接殺手。很不想這樣做,但為了生活,只好一邊念佛、一邊殺魚……」
妻子吳真好看在眼裏,心裏也不好受;但生意高峰期一天收入超過一千令吉(約新台幣一萬元),她篤定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夫妻倆經常口角,林文交埋怨:「每天殺這麼多魚,將來會有報應……」一時氣極的吳真好脫口而出:「有罪,就由我來承擔!」
錢來得快,去得也快。除了家人用度寬鬆,吳真好也開始上牌桌打發時間和買彩券,有時一次便買超過馬幣五十令吉(約新台幣五百元),還不時呼朋引伴上賭場碰碰運氣……
又是風、又是雨的家庭氣氛,間接影響五名子女,孩子的脾氣隨著父母的情緒起落,就像不定時炸彈。二女兒林怡蓁回憶當初被父母追著打罵的窘樣:「最怕的是爸爸的籐鞭,以及媽媽的衣架……」
改變自己,善待家人
林文交偶然認識了慈濟志工楊觀來,成為慈濟會員,也漸漸參與慈濟活動。二○○五年,他在家裏安裝小耳朵收看大愛電視,希望能更深入了解、親近慈濟。
「放我一個女人家賣魚,自己卻去做慈濟……」妻子吳真好經常跟他嘔氣,故意和他唱反調,只要林文交想參與慈濟活動,總有諸多理由要他留下來;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吳真好都消磨在麻將桌上。
面對妻子的反對,林文交無可奈何也感到愧疚。接觸慈濟後,他漸漸明白,一切的不順遂都是自己造成的;想要改變,自己必須先懺悔。於是,一改緊繃的臉孔,笑臉對待身邊的人。
他也時常對孩子說愛,對於妻子喜怒無常的情緒,更予以讓步,還時時感恩妻子的辛勞。
「爸爸參加慈濟以後,脾氣變好了!」一段日子過去,大女兒驚訝地察覺林文交的改變。
「爸爸每做一件事,都會向我說感恩!」二女兒也這樣說。
林文交每天投錢到竹筒,虔誠發願,希望轉行不要再賣魚;五個孩子也幫忙努力遊說,大家分工合作做好家事,鼓勵媽媽跟爸爸一起參加慈濟活動。
吳真好逐漸心動。後來,只要林文交外出,她就躲在房間久久不出來——原來她在收看大愛台,想要了解慈濟的「魅力」。
從慈濟新聞到草根菩提,連續看了幾個月,吳真好知道丈夫究竟是為何而忙了。對大愛台節目如數家珍的她,掩嘴而笑說:「他不知道,我看過的大愛節目比他還多!」
放下執著,無求快樂
二○○七年,吳真好點頭答應和丈夫一起參加慈濟活動。
每天早晨八點,夫妻倆準時收看「靜思晨語」,林文交負責做筆記,並轉述上人法語與吳真好分享;久而久之,上人的話漸漸在吳真好內心起了作用。
「與其把辛苦賺來的錢花在賭博,不如用來做好事。」吳真好逐漸放下對錢財的執著:「上人說,人要懂得放下,才能感受快樂。世間錢財是五家共有,是你的就是你的,如果不是,再怎樣也留不住。」
只上過三天學、做生意向來充滿拚命勇氣的吳真好,透過大愛台,聽懂許多人生的道理,不但脫離「輸贏」及「殺生」的苦惱,也因為想聽、想看得懂上人的話,四十多歲的她重拾書本、開始學習認中文字,「遇到不懂的字,就畫圖畫……」
吳真好說:「從前我只會賣魚和照顧兒女,現在什麼都不求,只求上人給我智慧、讓我能夠多認些字,看得懂《靜思語》、聽得懂上人開示,可以多說好話;這樣我就很感恩了!」
轉行傳法,輕安自在
一天,林文交再度提起:「我們不要再賣魚了,好嗎?」沒想到吳真好不再強烈反對,只以無奈語氣說:「不做就不要做囉!」
這樣的回答讓林文交反應不過來,心中充滿無盡的感恩:「之前碰的釘子太多,被拒絕很多次了,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去年九月,林文交夫婦結束經營十多年的賣魚生意。
當時,「大愛之夜」在吉隆坡、巴生兩地巡迴演出,想要觀賞大愛台的觀眾日漸增多;於是林文交開始轉行擔任小耳朵安裝技術員,夫婦倆又重拾夫唱婦隨的生活。
他們在吉隆坡、巴生兩地的大街小巷走透透,最遠來回車程六個小時,每月收入僅有從前的七分之一,但夫妻倆甘之如飴。
他們經常早出晚歸工作,孩子們也學會自動自發打理家務;縱然未必打掃得十分乾淨,但他們總是以感恩話語,替代過去對孩子的挑剔嘮叨。
夫妻倆結伴做慈濟,舉凡投入環保、居家訪視,或帶孩子到巴生支會參加慈少課程,行程比以往更忙碌,一家人的感情也更親密了。
●
「社會上多一個人得到佛法薰陶,便多一個好人。」林文交說:「這是我發自內心想做的事、如今工作再也不會與學佛的意願背道而馳了!」
林文交、吳真好珍惜同行菩薩道的機會,穿越大街小巷為志業打拚,讓更多人得到溫暖與祝福;而家中因為有了慈濟的「感恩」元素,輕柔的微風取代了風雨交加,一家人的幸福如漣漪般,圈圈擴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