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未然 守護心地與大地
◎撰文、攝影‧人文真善美志工
地球環境惡化,天災、人禍、疫疾紛繁。醫療是守護生命的磐石,
慈濟人醫要作堅固的護衛,陪伴在苦難人身邊,不僅護心護身,
更要守護大地,防患於未然。
國際慈濟人醫會(Tzu-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TIMA),一九九八年成立,目前成員約一萬人,分布全球十五個國家地區;截至今年六月累計舉辦義診六千場次、服務超過一百六十萬人次。
人醫會在每年中秋節期間舉辦年會,今年十月一日至四日在花蓮靜思堂,以「落實人本醫療、善盡生命良能」為主題,展開第十一屆年會課程;共有十九個國家地區、三百六十六位醫護藥技人員與會。
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與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對談,從佛學、醫學角度談「天」說「地」,獲得滿堂采;眾人建立共識:天下無災的一帖良藥,唯有人心淨化。
【見證大捨‧醫者謙卑】
連續兩年,慈濟人醫會年會與慈濟大學大體臨床模擬手術課程結合,以現場連線視訊教學示範各種術式。
見證家屬難捨能捨的無私,以及慈濟醫療和教育志業對捐贈者的尊重,多位學員表示,以前自認是好醫師,現在才真正了解「感恩」的力量——他們將把腰彎得更低、更謙卑面對生命。
今年年會特別以「永恆的感恩」音樂會,向器官捐贈、病理解剖與大體捐贈者及家屬致敬。
周朱枝師姊回憶,一九九七年十月先生大體啟用當天,「解剖檯旁,圍繞著四位大三學生,都只有二十、二十一歲。我跟他們說,我先生是個好人,你們不要害怕。如果他還活著,大家一定會喜歡他……」
當年的學生,十二年後的今天已成為主治醫師,也來到音樂會現場向周朱枝道感恩——彼此因緣不因解剖課程結束而終止,宛如一家人。
(資料提供╱陳世財)
【護心】
陪伴得宜 有助災後心理復健
◎撰文‧呂祥芳
邱玉芬、林晉成
母子交會助人場域
年會期間,多位菲律賓慈濟志工忙於凱莎娜風災救援,臨時缺席;美國慈濟志工則密切注意薩摩亞海嘯賑災安排。天災人禍密集,膚慰受難者的工作,志工任重道遠。
「災後心理復健」課程中,具有美國紐約州心理醫師執照、專長臨床健康心理學的講師林晉成博士,結合參與慈濟人醫會義診實務,以及紐約紅十字會心靈重建訓練的經歷,提醒助人者在救援行動中,不僅要了解受難者的心理狀態,更要照顧好自己的心,才能提供最適切的服務。
「麻木、焦慮、恐懼、罪惡感、不想接受幫助……災後這些心理反應大部分是正常的,會慢慢恢復;多數人也具備韌性,甚至會站起來去幫助其他受災者。」
林晉成表示,最重要的是讓受難者安心,例如少說多傾聽、不勉強對方說出心情;幫助家人團聚或者讓彼此通話;不批評救災行為、而是給予希望;協助轉換心態從災民變成救援者等。「做對了,能夠幫助受難者心靈重建;做錯了,反而造成二度傷害。」
林晉成引述統計,災後兩年,約有兩成以上受災者的心靈創傷需要專業醫療協助;這些高危險群包括孩童、老人、身心障礙者、吸毒者、酗酒者、先前曾受過創傷者、甚至第一線的救災人員或志工。
「很多志工團體會認為自己的煩惱並不重要,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不處理好心理狀態,也會影響到受災者;例如我們看起來很緊張,受災者也會有這樣的感覺。」
林晉成說,志工有很多不同的壓力來源,例如倉促成行、環境改變、工作夥伴給彼此的壓力等,嚴重一點甚至會產生「替代性創傷症候群」。平日準備充分、救災期間適當休息,都可以預防心靈疲憊症狀的產生。
林晉成擔任講師、也是學員,母親邱玉芬是年會工作人員;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母子倆先後投入慈濟賑災行列,兒子擔心媽媽長期駐守災區無法休息,媽媽則是以一分「悲極無言」的同理心和使命感堅守崗位,「在災區看到的一切使我堅強、要趕快做事,沒有時間哭泣。但川震周年再回災區,受助者的回饋、心靈復健的速度,讓我眼淚停不住……」
災後心理復健最重要的就是「陪伴」,林晉成鼓勵志工培養觀察力,去分辨有哪些受災者確實需要醫療介入,「什麼樣的狀況會需要專業治療?例如產生傷害自己或想要傷害別人的念頭。」
邱玉芬也認為,「陪伴」才能發現問題。有時候受災者乍看情緒穩定,但事實上內心已有症狀產生,當陪伴到宛如家人一般親,才能確實知道對方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長期陪伴需要付出大量時間,這也是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
受刑人託付真心話
張麗真開拓服務深度
「『災後心理復健』課程,讓我們重新省思醫師的角色與功能——不再只做治療傷痛的醫療行為,更透過關懷和分享,醫病更醫心。如此,才能成為患者的心靈照護者。」來自美國的葉雲濤醫檢師表示。
台下深有同感的還包括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義齒科組長張麗真。她回想起一個多月前的義診……
「明天上午,我要去監獄義診喔。」牙科醫師張麗真說。先生聽完只是沈默,翌日早餐時再三跟她詢問是否成行,中午又忍不住撥了電話確認她的平安。
「其實,行前我也有心理壓力和障礙,不知該如何跟受刑人溝通。」今年八月,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第三十二次牙科往診來到馬尼拉的仙範市監獄(San Juan City Jail),她猶疑該跟病患說什麼話比較妥當。
僅能收容四十人的監獄,卻有高達兩百多人服刑,過去幾年只有一次免費的拔牙服務,醫療資源匱乏。曾受惠於慈濟義診的戒護員,邀請志工入監診療,沒想到不只有拔牙、洗牙和補牙,還提供四次療程裝設假牙。
鐵欄杆後,受刑人注視著慈濟志工布置各項設備;病患一一來到診療台,離開時難掩興奮神采,還向同伴咧嘴展示。志工結束任務,同時收到一個裝滿銅板的塑膠袋;「你們的付出讓我們獲益良多。我們力量微薄,卻發自內心深處,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這次的經驗讓張麗真發現,「真心可以感動人」。
「第一次治療時,他們沈默居多,但在簡短對話中,我感覺他們有禮貌也很尊重人;第二次,我分享慈濟故事;第三次,他們開始說出自己的故事,把我當成託付真心話的對象。當一位害羞寡言的患者看到做好的假牙,握著我雙手的那分力量,讓我很震撼!我也相信,這段時間我們經歷了共同的心情轉折!」
專業雖足以醫人,更可貴的是助人歷程中,彼此付出的真誠和尊重;而這樣的經驗也將伴隨張麗真,開闊服務的深度!
(資料提供╱陳婉貞、劉星妤、艾莉佳)
【護生】
善待地球 就是善待自己
◎撰文‧邱如蓮
環境就像我們的左鄰右舍,你對他愈好,得到的回饋是驚人的。
——汪中和
莫拉克颱風讓台灣從乾旱變成洪澇,驚人降雨量讓電影情節成為眼前的真實。志工付出一己之力,為受災居民重建家園,也應當思考還能為創傷大地做些什麼?
大地一次次以災難警示人類:全球暖化危機迫在眉睫。連續兩年,慈濟人醫會年會邀請中央研究院地科研究所汪中和博士分析地球病況,並提出藥方防患未然。
地球表面溫度持續上升,破壞整體熱能平衡,帶來極端的氣候型態:暴雨、乾旱、嚴寒、酷熱天候交互出現;各地降水型態跟著改變,造成水資源分配益發困難。
「暖化問題,首當其衝的是糧食供應。」日夜溫差減少和季節的錯亂,造成糧食生產質與量的降低,可能引發經濟、社會及糧食供應等全球連鎖問題。
溫度升高,極帶冰山溶解,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預估本世紀末海平面至少上升一公尺,將產生更多環境難民;這也意味著台灣沿海從彰化以南的嘉南平原到屏東平原都將逐漸失守,耕地勢必遷移,「日後的糧種基因,不僅得增加產量、抗旱耐淹水,還要能夠適應不同的耕地。」
「隨暖化而來的災害,將是人類歷史從未發生過的。災難發生後將更需要醫藥資源,醫護人員任務繁重,要把握此刻裝備自己以面對挑戰。」醫護人員必須改變執行治療行為的既定觀念,加強推動預防醫學和宣導環境保護的重要。
汪中和進一步提到,素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過往,為生產肉品砍伐雨林闢為牧場,畜養過程大量耗水、動物排放溫室氣體,對環境傷害甚大;因此現在許多國家提倡「少肉食、多素食」的觀念。
「別覺得暖化議題龐大,自己力量微薄,無法改變世界。」汪中和分享:「我不敢說自己做得很好,但我盡量學習去愛護這個得來不易的珍貴環境∣∣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節省水電資源、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隨身的背包也會帶上幾雙環保筷,與朋友結緣。」
汪中和笑著說:「環境就像我們的左鄰右舍,你對他愈好,得到的回饋是驚人的。」
(資料提供╱陳婉貞、梁妙寬、陳怡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