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交流道】
做志工,我的快樂泉源
認識慈濟是在九二一大地震災後,當時父親住在南投中興新村,家中一切平安,但附近許多房子受損,看到鄰居搭帳棚餐風露宿,內心很不忍。
不久,附近慈濟大愛一村組合屋蓋好了,我特地去參觀;屋裏設備一應俱全,當下感受到慈濟對受災民眾的尊重,我發願加入慈濟。
當時女兒還小,我每天工作、家庭兩頭忙,只能先捐善款;但「做志工」這件事一直掛在心中。直到女兒上小學後,我認識一位導護媽媽,得知她是慈濟人,便跟著她一起參加活動。
以前我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師姊時常委婉提醒我注意生活小細節,例如坐時不翹腳、打菜不出聲,吃飯要「龍口含珠、鳳頭飲水」,頭髮要梳理整齊等。雖然一開始覺得有點束縛,久了卻覺得很受用。
去年我從台灣移民加拿大,透過朋友介紹認識本拿比志工曾永莉,她帶我參加食物銀行和人文學校活動,讓我又重回慈濟大家庭。
有一回到NEW WEST救世軍煮食站學習,這個愛心站借用教堂場地,每月一次為遊民供應熱食。為了善護他們的尊嚴,除了供餐還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和服務,餐桌擺設樣樣不馬虎。
第一次幫忙擺設餐具時,原以為已經做得很妥當了,仍被找出幾組包得比較鬆散的刀叉。由此我深深體悟慈濟人以慎重的態度、用心付出,只要哪裏有需要,馬上去做,因為只要稍微晚一步,工作立刻被接手完成,沒得做了。
在慈濟人間菩薩道,我從做中學、學中覺,體驗到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心靈的充實和生命價值的提升。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實在很幸福!
加拿大 廖淑棻
往生後的四個志願
兒子從圖書館借來一本書,書名很奇特,叫《不過是具屍體》。作者是美國專欄作家瑪莉‧羅曲(Mary Roach),光看莊裕安醫師的導讀和作者的序文,就覺得很吸引人。
這是一本講「屍體」的書。人往生後的大體怎麼處理?第一章「頭顱要是任意丟棄,那就太可惜了——在死屍上練習開刀」。作者親自走訪醫學中心,採訪整形外科利用「剛過世、未防腐的四十顆剛切下來的頭顱」下刀練習,而這種模擬手術必須支付昂貴的學費。
第二章「解剖的原罪——人體解剖史背後的卑鄙勾當」,中國人有「全屍」、「入土為安」的觀念;西方也有「人是依上帝的形創造的」不可毀傷的想法;伊斯蘭《古蘭經》更有尊重人體的詔令,因此全球解剖大體來源極端匱乏。書中報導在一九九二年,哥倫比亞還曾發生駭人聽聞的謀殺賣屍事件。
這讓我想到,十幾年前證嚴上人登高一呼,許多志願者群起響應「大體捐贈」觀念,現在慈濟大學解剖大體來源不但不缺,還可轉贈其他醫學院。除了解剖教學、病理解剖、器官捐贈,慈大教授曾國藩還獨創模擬手術,讓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甚至主治醫師都能在「宛如被麻醉」的大體老師身上不斷練習。
英國倫敦外科解剖學權威古柏醫師有句名言:「不在死人身上動刀,必定胡亂切割活人」。菜鳥醫師在開刀房只能拉拉勾、縫縫傷口,用「眼睛」練刀;資深醫師碰到棘手手術,也只能找書或在「腦子」裏想像。如今大體老師躺在面前,任醫師千刀萬剮也不皺眉、喊痛,只希望能讓醫師提升醫術,救治更多人。
看了這本書,我更佩服上人提倡大體捐贈的遠見、正見。一口氣不來,不過就是一具臭皮囊而已,能夠「化無用為大用」,善莫大焉。因此往生後若有因緣和福報,我有四個志願,依序是:器官捐贈、模擬手術、大體解剖、病理解剖。至於遺骸,就用更先進簡便的「組織消化器」處理,或當「堆肥」也不錯。
台北 陳美羿
熱食便當,愛的滋味
八月八日下午下起大雨,莫拉克颱風愈來愈接近,媽媽煮了一鍋香噴噴的米粥,讓我們配著罐頭,享受一頓好久不曾有的清粥小菜。
用完餐,我們三姊妹各自回到樓上房間,我正和朋友講電話,突然母親高揚的呼聲傳來:「快下來幫忙,水要淹進來了!」
姊妹們三步併作兩步衝下樓,先將按摩椅抬上茶几,然後拿著抹布、水杓和水桶,各據一角開始掃水、舀水。不一會兒工夫,當大冰箱不敵水力應聲倒下時,我的心跟著陣陣驚痛——電影裏出現的水難景象,此刻竟在家中上演!
風雨交加的夜晚,我們坐在二樓樓梯口,注視淹至樓梯轉角的水不斷默禱:「阿彌陀佛!水位別再上升了……」長夜未成眠,此情此景宛如惡夢。
中午時分,飢餓感漸漸強烈,全家只靠二樓飲水機的一點水支撐。傍晚,暫歇的雨又落下,將近二十四小時未進食的我們飢餓難耐。透過慈濟親子成長班師姊們聯繫,得知今晚志工會送來便當,我們和附近二十幾戶人家,最後指望的只有「慈濟」了。
七點左右,見水中由遠而近的身影,師兄師姊送便當來了!他們涉水推著竹筏,邊走邊揮手呼喊:「便當……」我們趕忙垂下臨時製作的吊籃,吊起五個熱便當;當下內心激動難以言喻。
一向不慣素食的大姊,打開飯盒迫不及待吃了一口後直呼「好好吃!」這個熱騰騰的便當,可口豐富的菜色包含無價的一味,那就是「愛」。我一口一口咀嚼著愛的滋味,不禁一陣鼻酸……
水患至今已是兩個多月前的事了,我仍忘不了那「便當」的聲聲呼喚,還有摻著「愛」的飯盒;它不僅溫飽飢渴的腸胃,也溫暖無助低迷的心靈。
台南仁德 周祖滮f述 林捷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