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5期
2009-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莫拉克風災重建】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第十一屆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
  曾老師的真心話
  人文教育
  發現歡喜
  喜樂證言‧馬來西亞
  厝編頭尾一起來‧高雄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O九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5期
  十日 無怨無悔,無憂無求

 

◆9‧10《農七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口說慈悲喜捨容易,做到無怨無悔、無憂無求,才是真功夫。

山在哀鳴,人難平安

八月九日高雄縣那瑪夏鄉南沙魯村,三百多人驚惶逃出將被土石流淹沒的家園,民族國小教師莊宜螢是其中之一;她的父親莊昌盛與母親陳貞羽是慈濟委員,聽聞上人行腳來到台中,一家人扶著腳傷未癒的宜螢來到分會見上人。

憶起滾滾泥流瞬間而至的危急情景,宜螢心有餘悸表示,逃難時耳邊傳來隆隆聲音,像是山的哀鳴。「避難的平台上沒有遮蔽,村民找到一片帆布要打樁固定,但每次打樁就颳來大風,根本釘不下去……當下感覺大地受的傷害實在太深,連一小片可以遮風蔽雨的地方都沒有了……」

聽聞宜螢的陳述,上人柔語安慰:「現在不要害怕了。這是一段增長智慧的人生經驗,從中體會到人與大自然的緊密相關。天地不安,人就不能平安;人無法征服大自然,要感恩、疼惜大地,大自然才能庇護人類!」

聞法受用,心靈免疫

「地球為什麼受傷那麼嚴重、災難那麼多?禍首就是人的欲念。人的欲念愈大,對大自然的破壞愈深,造成的惡果愈加不可收拾。」

上人表示,聰明不等於有智慧,人類雖然聰明,卻總是釀造禍端,如今人的享受已經到了極點,「物極必反」,為了享受而恣意妄為,終將招致大自然反撲。「坍方、土石流,是山在警惕人們,它再也承受不了絲毫破壞。大風大雨帶來大災大難,人類應深切省思,要與天地共生息,敬天愛地聚福緣。」

上人感嘆,世間四大不調,各地災難頻傳。除了台灣莫拉克颱風顯現「水大不調」,幾天前印尼西爪哇大地震,是「地大不調」;美國加州山林大火延燒逾半月、東岸則遭遇颶風威脅,同時面對「火大」、「風大」不調。

「人生無常,國土危脆,瞬間讓山河變色,也使人間幸福夢碎。生命如此脆弱,平常所計較的一切,在面臨生死關頭都變得微不足道。」上人慨言佛陀兩千多年前轉法輪,已宣說「苦、集、滅、道」之理。不用心聽、不能入心受用,就真正「無法度」!

聽聞志工分享南下協助災區清掃的感想,上人感動於人人皆為「不請之師」——無畏於災區養殖牲畜、魚蝦往生而腐臭難聞,還是勇於付出,所秉持的就是菩薩心。

「在口頭上談說慈悲喜捨容易,要做到無怨無悔不簡單;一定要超越凡夫心生起菩薩心。」上人表示,凡夫心中的慈悲明覺,受層層煩惱覆蓋而不顯;慈濟人引法入心,透過慈善行動見苦知福,得到「心靈免疫」,故能即時提起清淨無染的菩薩心救助苦難。

「菩薩視天下眾生為己親,主動付出,無悔無怨、無憂無求,這是最真誠的大慈悲心。期待人人珍惜平安,更要付出一分愛心,自我造福!」

傾聽心音,不聽雜音

農曆七月常見各地舉辦「盂蘭盆會」;上人說明「盂蘭盆」意為「救倒懸」,要解救眾生宛如被捆綁倒吊般的痛苦。

「當今普天下多災難,許多人受災、受難、受飢、受寒,苦不堪言;正需要人人慈悲救拔,發揮大愛『普度』蒼生。」慈濟人於各地舉辦「平安吉祥愛灑祈福會」,宣導七月吉祥月理念;上人再次開示「普度」真義。

「其實身外無鬼,惡鬼存在人的內心。人若和,心靈的神鬼就和;人如果不和、不順,則『疑心生暗鬼』,心惡、鬼就惡。若能恢復人心本具的善良與愛,正信不迷,自然不受邪鬼邪神沖犯。」

佛典記載一則譬喻——

一位身形矮小、面貌黑惡的夜叉,擅自坐在帝釋天的寶座上。諸天人見狀,起瞋忿之心,不斷罵他。說也奇怪,愈是罵他,夜叉的身形就愈莊嚴巨大。

帝釋天得知,來到座前,手擎香爐,向夜叉云:「大仙我是帝釋。」如是三自稱名,夜叉恢復醜惡面貌、身形漸漸縮小,終至消失。

帝釋天於是教示諸天,即使面對惡者,也莫生瞋恚心。

「瞋怒詈罵只會造成對立、衝突,應該用智慧、用愛對待他人。」上人引以教眾:「面對逆境,不要有反抗心而去攻擊、抵抗;以恭敬心戒慎、尊重,災害就會慢慢平息。」

有的人習氣深重,聲色難調。上人勸勉一位師兄,莫讓他人不佳的聲色影響自己,也不要聽人一言半語就動搖道心。


「慧命需要自我照顧,莫受他人所損。要聽自己的『心音』,不要去聽別人的『雜音』。」

上人亦請大家在社區中,為民眾建立正信、正念。「與其等待『神明指示』,未若自心樹立正確方向,遇事時方能依從『心靈指示』,以智慧判斷是與非。」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