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以「戒」為制度
◆9‧1《農七月‧十三》
【靜思小語】該做的,認真做;不該做的,不起心動念。
付出愛心,才是萬能
「人類之於天地,就如病菌之於人體——人心欲門易開,踰越常軌而對大地造成傷害。」上人外出行腳第七天來到大林,晨間對大林慈濟醫院同仁開示,人心正、上軌道,才能與天地萬物和平共處。
「人人若能『以戒為制度』——應該做的,認真去做;不該做的,不要起心動念。就是對大乾坤之愛。」
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南半部,蓊鬱寧靜的山川美景,在大水來時瞬間變貌。上人言,國土確實危脆,需要用心呵護。
「人自以為萬能,妄想人定勝天。然而面對大自然,人實在渺小。唯有付出愛心——愛山、愛地,不再任意破壞,這一分愛心才是萬能的。」
大林慈院深入災區呵護鄉親,上人致以無限感恩;且稱酗j醫王做出人文典範,到災區義診,不只是坐等病患上門,且背著家庭醫藥包挨家挨戶詢問是否有需要?化被動為主動,用心關懷受災鄉親。
災難發生至今,看到受災民眾身心難安,上人表示,心靈負擔沈重,分秒漫長難熬。「所幸有這麼一大群菩薩在身旁支持。看到大愛湧現,深感台灣有希望!」
戒慎虔誠,防非止惡
甫入雲林聯絡處,一位小菩薩抱著沈重的竹筒獻給上人,說要幫助風災民眾;接手的志工將之倒入竹管中,銅板入甕之聲鏗鏘響亮。
「一願人人平安、二願社會祥和、三願天下災難消弭。」雲嘉志工精進研習中,上人說及方才在大甕中投下三個銅板,同時酗U的三願。「發願,莫只求自己平安、求自己受益;要發利益人群的好願。」
莫拉克風強雨大,釵h慈濟人也受災,卻沒有埋怨為何平日做好事還受災?而是從中體會「眾生共業」。上人慈示:「所謂有福之地,就是福人多、災難少。若僅是自身有福,但周遭之人多為惡,即難以避免受災殃。所以要努力淨化人心、招募人間菩薩;唯有讓人人的心都淨化、社會一片祥和,才能真正消災免難。」
台灣是汪洋中的小島,上人提醒,若不能好好守護這片山川大地,子子孫孫將何去何從?期勉人人戒慎虔誠。「要相互祝福,做個『能救人的人』;不要總想著:別人怎麼不來救我?戒慎,就是自我調整心念,防非止惡,莫圖利益自己而不惜損害他人。」
二○○四年底印度洋大海嘯,慈濟在受創最慘重的印尼亞齊,興建三個大愛村,共兩千多戶。上人回憶大愛村規畫之初,慈濟和當地政府溝通時,曾有一段曲折。
「政府希望慈濟幫受災民眾建屋就好,排除反抗軍。我認為,只要房屋倒毀,就是受災戶,慈濟不會分別其政治立場。如今亞齊大愛村中,有五十多戶過去是反抗軍,在生活安穩後也脫離組織,不再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剛強的心降伏於大愛,使社會趨於祥和。」
針對台灣風災,印尼大愛村也展開勸募,村民總計捐出一億三千多萬印尼盾,合新台幣四十多萬元。感於他們生活不富裕,卻盡己所能付出,上人言:「心靈平和,才能起善念助人。無論捐款多寡,這分善念是無價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