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 要快,要和,要協力
◆10‧28《農九月‧十八》
【靜思小語】
有人做事快半拍,有人慢半拍,一步之差如何調整?心靈相互配合,就能互愛、協力。
資源再生,事在人為
早會時,上人言及,衣食住行乃日常生活所必須。其中,衣物主要功能在禦寒、蔽體以表達禮節;若穿金戴銀,講究質料、品牌、價格,與人競逐奢華,就是捨本逐末,迷失物欲中。
「過去,人們使用天然作物製成衣物,不堪使用時就埋於土,回歸自然。現今以石化原料大量生產,因價格便宜,人們不知珍惜,隨好惡汰換,以致許多東西尚可使用就被丟棄;這千年不壞的垃圾,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
上人憶述當年推動回收資源之初,有人反應:「廢紙回收價格很低」、「整理寶特瓶很麻煩,回收商也不大願意收……」但上人強調,資源回收不是為了賣錢,而是要帶動惜福愛物觀念、保護環境。
「為了製紙而砍樹,將影響水土保持、加重空氣污染;玻璃、保麗龍、寶特瓶等材質難以分解,形成巨量垃圾,下雨時也容易阻塞溝渠……」回收的同時,上人也請志工著手研究資源再生利用。
有志工以回收的寶特瓶製成手提袋,質地如帆布,很是堅固;去年起,「慈濟國際人道救援會」以寶特瓶再生纖維,織成既保暖又柔軟的毛毯,於國際賑災中發揮急難救助之效。
「只要有心,事在人為!」上人表示,大地資源有限,期待人人減少損耗、避免污染,留予子孫一個生存空間!
愛的表態,就是付出
東區慈善訪視研習會中,上人憶述四十多年前初到花蓮,「感覺這是一個山高海闊、空氣清新的地方,又感覺到它在凋零、老化……」
有感後山貧困者眾,當時上人帶領會眾開展慈善工作,從付出中啟發愛心、見苦知福。在口口相傳下,有三十位家庭主婦響應每日存五毛錢救人,開啟「竹筒歲月」。
「當人人本具的愛心被啟發了,涓滴匯聚,這分善的力量成就了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上人言明,慈濟各項志業,皆是應社會需要而開展;取於社會,也用於社會。
「愛,要如何表達?就是透過『付出』。」上人表示,「六波羅蜜」中布施為首:「慈濟志業一路走來,憑藉『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勸募人心之愛,使之能捨、能付出。」
如今四十一年過去,上人強調,新年輪起始,要回歸慈善的原點,更認真、踏實去推動。
「救人、救貧、救危的工作刻不容緩,要號召更多人投入,將這分無所求付出的愛,傳承下去。」
上人致勉,生命的長度無法決定,但廣度與深度卻能自我掌握;期待大家要有無常觀,知福、惜福、再造福,莫使生命徒留空白!
小心細心,莫小心眼
團體中人多,見解難免不同,對北區培訓慈誠委員開示時,上人勉眾要小心做事,卻不要「小心眼」。「小心就是細心,小心眼則是執著我見。期待人人開闊心胸、拓展眼界,且要用心於每一個當下。」
上人再以靜思法脈「四克」勉勵大家。
「有些人愛發脾氣、罵完人才說對不起;雖非有意,卻已傷及他人的心。」上人叮嚀:「要與人結好緣,須先克己——克制脾氣、欲念以及愚癡的思想。」
再談「克勤」。上人指出,在慈濟做事首要快、次則要和、再者要協力。「隊伍中有人快半拍、有人慢半拍,一步之差如何調整?人人心靈相互配合,就能互愛、協力。」
續示「克儉」。上人表示,現今溫室效應不斷提升,起於人類貪圖享受、過度奢侈。「浪費地球資源,等於把子孫的福都耗盡。要儉,才有存底。」
上人表示,紛亂的社會,更需要用禮節帶動、用品行克服自我習氣。「期望大家有禮互愛、修養自己,建立真正的人品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