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 發心莫如風中燭
◆10‧25《農九月‧十五》
【靜思小語】
發心要堅定,莫碰到一點點煩惱,就如風中之燭,輕輕一吹就熄滅。
降伏習氣,獻身命付出
「常自問:我是幸或是不幸呢?」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語意深長表示:「幸的是,一生中一個起心動念,成就了慈濟,一路走來四十多年,會遇許多好人;從那一點、那一顆心、那一念種子,往下扎根、向上茂盛,而今菩提林立,我天天都發自內心感恩。」
然近日關切美國加州大火災情,今早又聞印尼蘇門答臘發生規模七點一強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層層擔慮覆心;繫念天下苦難,內心負荷益重。
「修行,應心寬念純。然而心的寬度廣及全球,這分掛慮遂成罣礙。加以弟子遍全球,每個人的病痛生死,都是我最大的擔心,也是最沉重的心靈負擔。」
挑起天下重擔,的確是自我壓力。「四十多年前我出家離俗,脫離了小家庭的煩惱;為何又滾入紅塵,為世間而煩惱?想來也覺得不可思議。」上人表示,畢竟這煩惱不是因個人貪瞋癡而起,所以也能自我解壓。
「我認為這就是我的使命,故仍要步步穩當向前走,直到最後一口氣;再來時還要繼續走,這就是我的願。既有願,就要甘願;有甘就不苦。」
四十一年前慈濟以克難起始,時至今日隊伍浩蕩長,上人示眾,「克難」仍是一貫精神,亦即今年推動的「克己復禮」。
「靜思法脈有四克——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慈濟宗門則是復禮。」上人表示,不論是精舍身心清淨的出家眾或清修士,還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所有慈濟人皆秉佛心承師志,「為佛教、為眾生」盡形壽、獻身命。
最令上人感佩的,就是一群上了年紀的環保志工,過去經歷許多艱難,為家庭奉獻;待責任圓滿,又肩挑起為地球、社會、人類的環保志業。
「他們並非『不閒下來』,而是『閒不下來』,盡形壽為人生、家庭、社會奉獻。這分承擔,正是他們的人生宗旨!」
傳承法脈,從克己做起
宗教處負有推動法脈傳承、弘揚宗門的使命,上人深勉同仁要先克服自我心靈的煩惱。「靜思法脈的四個克難,要先克服自己的習氣。」
上人強調,修行,實則修習性。「人難免有習性,要自我警惕,往內探尋——時時反觀自照,找出自身習性,從而降伏之。能降伏餘習、調柔聲色,才能進而關懷、膚慰他人。」
儘管已發心,然處於凡夫地,習氣多,仍會生煩惱、起分別、被傷害等等。「既欲修行,心門卻不開,輕易就被傷害而生煩惱、需要人安撫。如此慧命如何增長?」
「志要堅啊!看看天下災難如此多,沒有你、少了我或他都不可。」上人殷切呼籲:「道心要堅定,莫碰到一點點煩惱,就如風中之燭,輕輕一吹就熄滅。」
上人期待同仁要彼此關懷、相互膚慰,才能進一步去膚慰所有慈濟人。「膚慰人的妙法,就是——先感恩,有尊重,然後愛!」
親身參與,才能帶動他人
克難慈濟功德會草創時期,台灣社會除了教會、政府之外,鮮少民間慈善機構;上人即親身投入訪查工作,了解貧困者身心需求。午後與慈發處社服組同仁開會,上人教勉,慈濟四十一周年乃新的大年輪,要回歸慈善工作。
「『回』字是一個大口,內有一個小口——以往側重於幫助貧困家庭能糊口,而今則要更用心規畫,讓慈善工作更妥適圓滿。」
上人期待慈善的教育目標,不只在受助者,也能及於付出者。「透過訪視,使人人見苦知福;體會到『個案歡喜,我們幸福』」——能助人才是真正有福的人!」
四合一架構中,合心傳承、和氣布達、互愛規畫、協力執行。上人慈示:「內部要先四合一,才能向外帶動四合一。」上人勉同仁要與志工同行,親身投入了解、帶動去做,才能真正發揮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