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日 有「心」,取代有「我」
◆10‧22《農九月‧十二》
【靜思小語】
「義」字下方有「我」,「志」字下方是「心」。義工,是有空、歡喜就來做;志工,是發心立志,當成生命志願付出。
無我,有志有願
大愛台「草根菩提」節目曾經訪問環保志工,為何如此投入?志工說,因為看到資深志工殷勤努力地投入,不做不安心。
面對岡山、鳳山地區的幹部,上人舉此例期勉,承擔幹部,就要身體力行,帶頭去做;且必須思路正確,才能引導他人走向正確。「所做合於理、合於事,就合於人。」
上人引述佛典故事——
佛陀在累世修行的過程中,到過地獄;看到一個老人受刑,要拖整輛燒得通紅的鐵車,很不忍心,自願代他受罪。佛陀的德行感動了地獄鬼卒,減輕老人負擔。
「即使眾生自造業、自受報,佛陀也願意代替承擔。」上人以此故事勉示,人人都要自我承擔罪業,然而老人有因緣與佛會遇,所以苦能減輕;這位去幫助他的菩薩,則德行增長。
上人言,「慈濟人發心行菩薩道,會遇苦難眾生,要給予引導,使其離苦得樂,這就是菩薩心。」
上人說明「義工」與「志工」之別。「『義』字下方有『我』,『志』字下方則是『心』。義工,以『我』為主,我有空、我歡喜就來做;志工,是立願、立志,心中無私、無我,當成生命志願投入奉獻。」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佛的心靈境界。上人勉示,大家都是靜思弟子,立志投入慈濟宗門,要使自己的心靈清淨、無私,就要「克己」——克服自己的欲念。
「要去除我執,把『我』變成『心』——高貴的菩薩心。走入菩薩團體,不能存私我之心,否則不只做不到『大士』,連『居士』也不夠資格。」
上人說,「合心」是合師父的心、了解四十幾年來的慈濟緣起。「如果沒有貼到師父的心,即使資深,卻無法說慈濟,對於這一條道路的脈動無法掌握,如何傳承?所以,無論資深資淺,『用心』就是合心,人人都是靜思法脈傳承者!」
守本分,盡本事
「記得花蓮慈院剛啟業時,作家無名氏來到花蓮,談到他所觀察到的人心現象,問我:『現在社會到底得了什麼病?』我回答他,社會得的病是『缺愛症』。缺愛,不只是往外求別人給予愛,更嚴重的是自己欠缺愛心,不能去愛人。時隔一、二十年的現在,情況似乎更嚴重了。」
上人感嘆現在社會病態嚴重,人連自己的心都不能照顧好、遑論安定自己的家庭、影響左鄰右舍。
救世要從救心起,上人叮嚀慈濟人要廣召人間菩薩。「人人都有他的良能與使命感,要用心接引新進者。」
上人提醒大家,不能只做輕鬆愉快的活動;要守本分、盡本事,固守人間菩薩見苦、聞苦、救難的工作。「以慈悲的眼光,觀天下眾生相;用智慧的耳聞,聽天下眾生聲。做好『慈善』工作,才能使慈濟的基礎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