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 課堂學不到的事
◆10‧21《農九月‧十一》
【靜思小語】
為人群付出,要感恩對方為自己上一堂人生課,從中深思人生真諦。
回歸純樸之愛
「慈濟教育,是為『社會的希望』而做。」與成功大學賴明詔校長、斯華齡、劉立凡教授等人談話,上人表示,慈濟教育的目標,是教育出品行優良的人品典範,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上人期待學子回歸純樸的愛,結合社區志工,為孤老貧病服務。「每個個案,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寶貴課程,引導人深思:人生苦從何來?所以,這分付出不是希望得到對方感恩,反而要感恩對方為自己上了一堂人生課。」
賴校長也認為,學生應參與社區活動、關懷社會;如果能和慈濟人合作,相信不只能帶動學生對社會有更多的關懷,也可以對台灣社會老人照護方面奉獻力量。
「如此不僅對『教育』有益,更對『社會』有益。」上人肯定表示:「我最希望的就是大家能夠有志一同,為教育而教育。學校與學校之間不需要競爭,應該要共同一心,為社會教育出人品典範!」
眾人談起宗教間合作。上人說,所有宗教精神的本源就是無私的愛,「只要回歸到最初始的這一分愛、無私的宗教情操,各宗教就能和合無礙,共同為社會付出!」
回收有用人生
對台南慈誠委員開示時,上人提及,環保站中常見到許多物品還未損毀,就被人丟棄成為垃圾。
「其實很多人的人生也是如此。明明是有用之人,卻因為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心——對父母不孝順、對家庭不負責、對社會沒有貢獻……家人在痛心之餘放棄了他。」上人感恩慈濟人用生命走入人群的生命,做人人生命中的貴人。
有感於現在許多人放縱物欲,使大地受毀傷,實在是「消福」;上人勉慈濟人推動「反璞歸真」,啟發人人的清淨本性。
世間物質不斷行蘊流變,人自出生、成長,直至老死,身體細胞不斷生滅遷變。上人說:「時間無常,讓人們經歷生、老、病、死,讓大自然春、夏、秋、冬交替。要好好把握人身,對人人付出愛,自然能得到人人的愛,這就是幸福人生!」
不知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上人勉眾要把握當下,為大地人群而奉獻,創造有用人生!
正法常存人心
佛法在世間流傳,分為正法、像法與末法。佛陀在世時建立了佛教的精神,是「正法」時代;佛陀入滅後進入「像法時代」,大家懷念佛陀,塑造聖像以禮敬;而今人造孽、心向惡,道理不存,進入「末法」時代。
上人教示,末法時代,當務之急就是要恢復人倫道德。「五濁惡世,正法道理已到了最末端,若不搶救,就會完全滅失。」上人重申慈濟人要克己、克勤、克儉、克難,回復道德禮儀之美;自己做得到,才能進一步帶動別人。
上人強調,在慈濟道場,人人要自律,守戒不偏——對家庭負責任,讓家庭幸福美滿;對鄰里,要做到敦親睦鄰。「若能讓正法存在人心,恢復人倫道德,社會就能祥和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