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十七日 淨化心中之河
◆10‧16~17《農九月‧初六至初七》
【靜思小語】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清淨河流;若沒有照顧好,被貪瞋癡污染,很快會變成黑濁髒臭之河。
心轉乾坤轉
「對病患而言,『愛』是最好的禮物。當生命被『愛』回來了,才有機會得到幸福。」行腳到台中慈院,聽取醫療報告後,上人表示闊別五個月,明顯可見醫院凝聚出合心、和氣、互愛的氣氛,相信必能協力付出,給病患最好的身心照顧。
自一月啟業迄今,台中慈院運作尚未滿十個月,在同仁與志工共同努力下,院區內外徹底做環保;上人深表欣慰,也勗勉大家秉持「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合心共事。
「凡事起頭難,有起初的辛苦,將來一定會有大大的幸福。慈院不以營利為目的,看診量多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及時救命、救病,守護人人健康。」
上人期待每一位醫師都能以「做別人生命的貴人」自許,用生命走入病患生命,做出慈濟醫療的人品典範,流芳文史。
隨後來到南投埔里,上人欣見大家齊聚道場精進,勉眾時時戒慎虔誠,付出大愛。「有形的道場已經建立,人人心中無形的心靈道場更要建立完善。」
人生無常、國土危脆,九二一大地震曾經重創南投,也在十方愛心付出下重建完成。上人籲眾以虔誠的心,發心立願付出。
「有善念、愛心,若沒有付諸行動,無法凝聚福力。」上人表示,遭遇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彼此感恩、用愛付出。
現今天災人禍頻傳,上人表示,唯有「愛」,才能救世間。「一念心轉乾坤轉——人心調伏,自然感得天地平安。請大家戒慎虔誠,再精進!」
搶救道德
「起心動念,都要往好的方向去想、往好的方向去做;千萬不要為了一時利益而作惡,遺憾終身。」十七日與清水地區會眾談話,上人勉眾要守戒律、重人倫。
兩千多年以前佛陀就預言,法理會不斷淡薄、人倫道德向下淪落;到了十分微弱、人心惡濁的時候,就稱為「末法」時代。
上人說起自己幼年時期,人們非常重視倫理道德,不能對長輩不敬;反觀現在社會,金錢掛帥,許多人即使對父母、手足或親朋,都淡漠疏遠,何況對其他人。
「現在就是末法——做人的道理已經到了最末端,倫理道德淪喪,人們不顧禮義廉恥,惡業愈造愈多。人與人之間因貪、瞋、癡,相互排斥、鬥爭、毀滅!」
上人慨嘆,有些生意人賺錢不擇手段,不顧人體健康、也不顧環境污染;現在溫室效應引發氣候異常,實是眾生共業。
人心惡化,天地的災難愈來愈強烈,淨化人心的速度遠不及人心下墮的速度,上人不斷說「來不及、來不及」。「欲救世,必先救人心。『末法』尚有法,要趕快把末端僅存的道德搶救回來。」
上人表示,要救道德,救法,救倫理,都要從「心」著手。「要以清流淨化人心,唯有人心淨化,形成善的效應,才能挽救末法濁世的墮落沉淪。」
「欲淨化他人之前,要先自我淨化。」上人叮嚀,一切都要從自己的一念心開始。「清水是一個很樸素的地方。希望人心不只樸素,還要有善念;把『清水』引入人心,守護人倫道德!」
人心清流
印尼雅加達紅溪河,曾經是一條清淨的河流;由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爭鬥、侵占,讓清淨的河流成為染血紅溪。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清淨河流,若沒有照顧好,被貪瞋癡污染,很快也會變成黑濁髒臭的河。」上人對台中慈濟人開示,勉眾淨化自我心中的河流,使成為清流,才能進一步以清流淨化人心。
污染的河水,如何恢復清澈?印尼慈濟人和當地政府合作,把紅溪河上的違建戶遷入新社區,分段分期清理疏浚;五年後的今天,一灘死水終於重現生機。
「人心的河流也是一樣,人們因貪瞋癡造作惡業,使清流變成濁水。」上人表示:「若能勇於認錯、發露懺悔,徹底改過自新,心河就能恢復清澈!」
力行「四克」
「《慈濟》月刊每一篇文章,都是真人實事,無一虛構,是無聲說法的慈濟藏經。希望大家要珍惜、重視永恆的法寶。」從台北一路南下,上人行腳至各地,皆叮嚀眾人要將《慈濟》月刊視為「法寶」般珍惜。
然而,因發行量龐大,印刷用紙量十分可觀,紙漿又需要砍樹取得。為了守護大地資源、力行環保,發行屆滿四十年的《慈濟》月刊,目前正積極推動數位閱讀
上人鼓勵上了年紀的慈濟人,不要放棄學習新事物。「師父也在學習電腦,而且每天運用。用電腦看月刊,可以調整字體大小;若想把某篇文章與會眾分享,也可單獨列印那幾頁。」
「《慈濟》月刊雖減量發行,但內容的影響力卻要擴大,這就需要大家多用心。」如何達到紙本月刊減量卻能擴大讀者群的目標?上人提出靜思法脈的「四克」——克己、克勤、克儉、克難。
「克己,要克服自己適應這個改變,想辦法把慈濟的法傳出去;克勤,勤快一點,上網找資料,如果不會用電腦,就拜託家裏的年輕人幫忙,讀文章給我們聽;克儉,原本月刊印量大,成本可觀,數位閱讀除了響應環保,也可以節省經費用來救人;克難,雖剛開始要改變與人結緣的方式很困難,但總是可以找到方法克服困難。」
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就是「克己復禮」,上人呼籲眾人秉持這分精神,推動數位閱讀《慈濟》月刊。「每一本《慈濟》月刊對未讀過的人而言,都是新的;減量之後有限的紙本月刊,請大家盡量傳閱,千萬不要送入資源回收站當成廢紙。」
「委員一人一本即可推廣,希望大家節省資源,這樣慈濟人做環保才有用!」上人殷切呼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