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2期
2007-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台東太麻里‧十年環保路】
  志工筆記
  喜樂證言
  出版書訊《在藍天的懷裏,甦醒——十二位受刑人重生的故事》
  創意發明
  厝邊頭尾一起來‧台南縣麻豆鎮
  聞‧思‧修
  發現歡喜
  發現歡喜
  娑婆法音
  祝福快遞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七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2期
  浪濤去 輕舟快樂出航——第一顆環保種子張鳳蘭

撰文‧林素月 攝影‧顏霖沼

和台東山區超凡脫俗的蘭花同名,
張鳳蘭曾經靠著養蘭賺進大把鈔票,
卻也因此失去人生最珍貴的寶藏。
走過婚姻、事業危機,她開始追尋人生目標,
如今,每天開著環保車載著滿滿的愛,
人生踏實,作夢也會笑……


晨曦微風,雲霧裏透出第一道曙光;張鳳蘭駕駛著環保車奔馳於藍色山脈、鄉間小路,延續至太麻里街頭,日復一日,周而復始。

她的主業是環保志工,副業是經營土產店——她笑稱為「雨傘店」,沒事打開它,有事關起來,生活自由自在,不復昨日之大起大落。

五十多年前,張鳳蘭的父親帶著家人由彰化風塵僕僕至後山,定居於太麻里。山區樹木林立,直挺挺的大樹上多有蘭花附生,這些蘭花原名「風蘭」,日本人諧音謂之「鳳蘭」;父親於是把剛呱呱墜地的她取名為「鳳蘭」,冀望女兒能有蘭花高貴賢淑、超凡脫俗的氣質。

張鳳蘭從此與蘭花結下不解之緣,一生成也蘭花、敗也蘭花。

癡迷於花花世界中

張鳳蘭是張家定居台東後第一位報喜的娃兒,之後家中又陸續添了三個弟弟,一家十二口與藍色山脈共生息;父親以種蘭花、香蕉養活一家人,生活還算優渥。

國小畢業後,張鳳蘭中學沒讀幾年,就跟著姊姊務農。左鄰右舍年紀相仿的友伴相偕到台北工作,偶爾回來分享在北部種種,十七歲的張鳳蘭生起驛動的心,想到大都會一探究竟,竟瞞著家人,與友伴約好來個不告而別。

清晨搭車前往高雄準備轉往台北,行抵大武山區臨檢所時,即被父親的警察好友攔截;然張鳳蘭深切渴望台北生活的眼眸,軟化了警察心,以善意謊言圓了少女的夢。

車水馬龍的都會生活環境,與鄉下怡然自得的寫意日子截然不同。張鳳蘭說:「初到台北,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俗裏俗氣的;幸好心沒有隨境轉。我跟同鄉從事紡織作業員,輪三班制。可能是鄉下小孩肯吃苦,不覺得累,每天認真工作,將薪水原封不動寄回奉養雙親。」

二十一歲,張鳳蘭由工廠作業員變成與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伍的江太太。「我們是近親,先生是舅舅的兒子。有一次我跟媽媽回彰化探望舅舅,先生剛好也回老家,對我一見鍾情,認定我是他一輩子的『牽手』。」

先生很有責任感,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一家人浸潤在幸福中。

在一次回台東娘家途中,他們在雲霧綠巒簇擁伴行下,經過高聳陡峭的原野山林,海岸山脈疊嶂,海天一色綿綿無盡;此情此景植入心中,先生當下決定在台東生「根」,不再眷戀都會生活。

初回台東一片茫然,雖然有點積蓄,總不能坐吃山空;夫妻倆務農,種植稻米維持生活開銷。曾經商的先生腦筋靈活,買進一輛小貨車,批來日用品沿街叫賣,常常滿車貨物出門、空車回來。

孩子入學後,張鳳蘭的時間較寬裕,對蘭花情有獨鍾的她決定休耕,開始經營蘭花買賣。或許天時、地利、人和,生意無往不利。

「民國七十年間,我的眼中只有蘭花跟名利,是標準的花癡。全台聞名而來的客戶絡繹不絕,一句話就是一筆上百萬元的生意成交,親手拱上的大把鈔票讓我算到手軟。幾年時間累積數千萬家產,全身充滿銅臭味,卻驕傲於自己風光的成就中,不可一世。」

比賺大錢更重要的事

那個年代,可說是台灣風靡蘭花的鼎盛時期,張鳳蘭的蘭園每天一開門,門口已有蘭友等著買花,滿園的蘭花經常被搶購一空。

她照顧蘭花比照顧小孩還用心。「一天探視好幾回,怕它冷怕它熱,天天沉迷其中,不顧先生感受。就這樣先生腳步偏差,迷失在感情路上。」

「先生有外遇,老婆永遠是最後一個知道。」很長一段時間,她內心充滿無奈與憤怒,自問盡心盡力盡本分照顧家庭,難道錯了嗎?

在最失意、無助的時候,她有機會接觸佛法,也開始自我省思、調整腳步。「了解因緣果報後,我坦然接受這段婚姻考驗,選擇原諒、善解他;多用點時間來愛自己、善待自己。我也常自我調侃——丈夫,一丈以內是丈夫,一丈以外就馬馬虎虎。」

這段期間,蘭花風潮退燒,張鳳蘭幾年辛苦積蓄化為烏有,甚至債台高築,逼得連棲息之處都成隱憂。

張鳳蘭說,事業失敗喜多於憂,因為先生常伴身邊,更珍惜彼此,三不五時漫步海邊看夕陽,以愛調和,再談一場心靈相契的黃昏之戀。

他們在知本路邊租了一間鐵皮屋賣釋迦,不到兩年就還清債務。為了讓生活更充實、有目標,張鳳蘭白天工作,晚間在國中讀夜校,成為兒子的學妹。

認識慈濟後,有一次跟台東志工回花蓮聽上人演講。上人說:「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不原諒的人,沒有不信任的人。」深深烙印在她心中。「結束後,上人跟委員握手,我有幸握到上人的手,那麼纖細又冰冷,頓時熱淚奪眶而出,發願今生今世跟隨上人腳步。」

她積極參與慈濟活動,也投入慈濟醫院志工行列,從中看盡生老病死,體會無常。

民國八十七年起,她開始在社區帶動資源回收,迄今有四十多位志工參與;不少公司行號、餐飲業、商家、住家,樂意將資源交給慈濟回收。

「剛做回收時,畏畏縮縮,不敢正面跟人對應,講不到兩句話拔腿就想跑。要招募社區志工更難以啟齒,心想鄉下地方老人家居多,而且都是務農,哪有時間做環保?但回過頭想,農作物大多需要使用農藥,這些農藥罐用完可以回收,才不會對大地造成再次傷害。」

張鳳蘭記得上人說過,對的事要勇往直前,猶豫不決將錯過好因緣;於是提起勇氣宣導,甚至為了怕回收物堆積在各集中點造成鄰居困擾,她勇敢開著環保車滿街跑,每天快樂出帆。

這分歡喜也感染了先生,「他看我開老爺車,怕在路上出狀況,買了一台小貨車讓我載回收物。我的車上每天裝了滿滿的愛,有時連做夢都會笑。」細說溫馨愛的腳印,張鳳蘭眉開眼笑,踏踏實實的人生最是無憾。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