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2期
2007-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台東太麻里‧十年環保路】
  志工筆記
  喜樂證言
  出版書訊《在藍天的懷裏,甦醒——十二位受刑人重生的故事》
  創意發明
  厝邊頭尾一起來‧台南縣麻豆鎮
  聞‧思‧修
  發現歡喜
  發現歡喜
  娑婆法音
  祝福快遞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七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2期
  彎腰做 笑看人世滄桑——排灣女兒林金花、陳玉月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婚姻的難關,
曾使她們飽受磨難;
樂觀的天性,
支持她們熬過考驗;
例行的資源回收,
潔淨環境也明亮了心靈。


在北里部落,日出的光影披在灑水中的釋迦園裏,水霧吸納金黃色的光線,寧靜山谷顯得燦爛而迷濛。平房圍牆上畫著排灣族人牽手與百步蛇圖騰,紅白黑三色和連綿不絕的小人兒沿坡而上……一身嚴密裝束的林金花,在圖騰熱烈歡迎的氣氛中,騎著摩托車進入了娘家部落。

在平房間環繞,林金花停在一間餐飲店前。老闆娘從屋裏出來,熱絡地打招呼:「早安!這次的回收量很多喔!」

林金花拿下口罩,一邊感謝她,一邊笑著為我們介紹:「這是我弟媳,他們開餐廳,會幫我收集瓶罐,隔一段時間我就上來載。」弟媳笑著說:「姊姊做得很認真,我們只是順便幫忙,做一點愛心嘛。」

屋後狹窄的空間裏,瓶罐散落一地,林金花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大塑膠袋,與弟媳手腳不停地分類,不知不覺裝滿六大包。不只這些,還有紙板,一台小摩托車怎麼載下山?

林金花笑道:「哈哈,我的繩子很厲害的!」她解開車後扶把上的長繩,穿過各袋的綁結,輕輕鬆鬆便把袋子懸掛在車體旁,搖身一變成為「回收車」!

包裹層層疊高,卻也緊緊繫實。林金花勉強擠入座椅空隙,揮手告別。滿載的回收車騎下山,車子胖敦而鮮明的背影,隱沒在部落道路的盡頭。

而在大王村裏的飄飄美容院,屋外種了滿滿的叢樹繁花,一大清早,都還收斂著自己的花瓣葉面。陳玉月已經起身,騎著摩托車到定點去載回收物,隨後運送到住家附近路口的小屋裏整理。

時間分秒過去,雙手在紙板、瓶罐之間飛動,陳玉月額上流著汗,默默地把小屋裏的回收物分類、堆疊整齊,不知不覺也過了一個多小時。直到匆匆的腳步聲跑來,由遠而近的童音傳來:「奶奶……奶奶!」陳玉月笑著嘆一口氣,聰明可愛又黏人的小孫子利峻已經醒來,跑來尋找——這也代表著,一天的生活要開始了。

太麻里原住民以排灣族居多,由環保走入慈濟的排灣族人林金花與陳玉月,在生活中是平凡的婦女,但在宗教信仰與行動中,獲得新的生命動力。跨越族群與語言的限制,愛傳遞了出去。

默默做,
軟化夫妻關係

林金花來往部落與市街的「回收車」,在太麻里鄉間相當顯目,六十幾歲的她顯得「藝高人膽大」。她笑說:「這些包裹只是體積大,並不重,而且我都很早去收,路上比較沒有車子,我騎得慢也遵守交通安全。只要多注意,不危險啦!」

她補充道:「村民從不認同,到願意把回收物交給我;我的伯伯也因為我參加慈濟而改變很多,環保是怎樣都一定要做的!」

林金花口中的「伯伯」就是先生,林金花十六歲嫁給他,生了四個孩子。原住民與榮民的聯姻在太麻里很常見,然而因為溝通、個性等問題,家庭常發生爭吵,林金花家也不例外。

「剛結婚時,我年輕活潑,常常想出去。但伯伯不准我出去,也不准我跟人家說話,每次我要出去就把門鎖起來。他平常又很兇,用軍人的命令管教、打罵我們,我只能抱著孩子哭。」

曾有人勸飽受折磨的林金花,離開這段婚姻吧!林金花忍耐了下來。「我是很苦的家庭出來的,爸媽說夫妻免不了都會吵吵鬧鬧,顧家、教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我如果再嫁,也不見得好,孩子怎麼辦?」

說到過去,林金花忍不住眼眶泛紅,仍繼續說:「但我的伯伯現在已經很好了,真的!村民都說,因為我做好事,先生的個性就改變了。」

林金花剛開始做環保時,先生很不能諒解,張鳳蘭、陳玉月也能見證:「伯伯以前很兇,金花要出來就一直罵她,我們打電話給她也被掛掉。她很委屈卻還是出來做。也不知道為什麼,伯伯這幾年改變好多!」

的確,面容和藹、待客謙和的伯伯,哪裏看得出曾是那般莽夫呢?林金花知道,是自己的改變,促成了先生的改變。

「上人說,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還說,口說好話如口吐蓮花,口說壞話如口吐毒蛇。我的脾氣也很不好,以前都會跟伯伯相罵。做環保後,伯伯罵我,我默默地分類,邊念阿彌陀佛;只要開口就是阿彌陀佛和感恩。」

出頭天,
分享快樂與成長

林金花教子有方,多次榮獲模範母親。她不識字,也聽不太懂閩南語,要去花蓮上慈濟委員培訓課時,女兒很擔心。林金花說:「我會聽、會看,不要擔心。後來女兒看我很認真念阿彌陀佛,跟我說:媽,你雖然沒有讀書,但上人跟觀音都知道你的心意!」

在慈濟學習到的法,改變了她的心態,她也樂意將獲得的快樂與人分享。「我的媳婦有閩南人,也有卑南族,但我們在一起沒有隔閡,我唱歌,她們就拍手。有次我走在街上,突然有人用閩南語說:Sumiko,你出頭天了啦!我聽不懂,回來問媳婦才懂;我哭了,媳婦也抱著我哭……」

現在的林金花,生活愜意自在,每天就是種小米、做環保、參加社區舞蹈社團。她在環保中投注很多心力,顧此失彼的情況下,發生了有趣的事。「族人跟我說:你太忙了,你的小米都被鳥吃光了!我說:鳥也是生命,讓牠吃光光也好!哈哈,沒有辦法,事情太多做不完了!」

林金花說完後笑開了,樂觀而溫暖的天性表露無遺。即使直言的性格讓她與人偶爾出現小爭執,但做環保的熱情與動力,不曾熄滅……

勤奉獻,
讓溫柔的心有出口

一大清早就出門做環保的陳玉月,早期與張鳳蘭沿路撿拾回收物,後來她在家附近向地主借了一間鐵皮小屋,作為堆放回收物的地方。

「之前地主跟我說,你已經借用很久了喔!我笑瞇瞇地說:放心啦,你要的話我就還你,但我是在幫你做功德耶!」陳玉月說:「每當他看到我在小屋裏忙進忙出,說:你又在做環保!我笑嘻嘻地回應他:我又在給你做功德耶!」

看來樂觀開朗的陳玉月,背後也有辛酸的故事。她嫁到西部,因先生外遇而離異,回到故鄉開設美容院謀生,身兼父職拉拔孩子長大。堅強的她甚少向人訴苦,但心中溫柔的那一面,一直存在著。

「從我回故鄉那年開始,就捐錢給慈善機構,也包括慈濟。直到鳳蘭找我做環保,我覺得是為家鄉做好事,而且回收的成果又是奉獻愛心,就跟著做。」

隨著志工的行動表現,以及政府政策宣導,太麻里的環保意識提升,質疑少但仍有困境。「不是每個人都會把東西整理乾淨,我們花在拆紙箱、整理分類的時間很多。」然而和早年的情況相比,陳玉月與張鳳蘭開玩笑說:「事業是愈做愈大!」

好脾氣,
親子之愛來得及

顧及生計,還要照顧孫子,陳玉月原本只想單純當個環保志工,但不少人鼓勵她培訓慈濟委員。她對於培訓那年的「震撼教育」記憶仍深:「光是守十戒,就從生活起居、做人處事方面改變我很多了!」

更可貴的是,陳玉月在慈濟理念當中,找到與孩子相處時疏忽的那部分。

「先生外遇時,我的心情不穩定,常把氣發在孩子身上。離婚後,我對孩子很嚴格,他們都離我遠遠的。慈濟教我們要理直氣和、要溫柔,影響我很大。想到以前還會覺得孩子很可憐——已經沒有父愛,我還對他們這麼嚴肅,我覺得後悔……還好還來得及啦!現在我對待孩子用平等心,孩子跟我比較親了。」

剛強的母親背後,其實都有一顆柔軟的心,只是為了保護家庭而將自己武裝起來。孩子長大後,陳玉月拿掉僵硬的形象,在村莊裏還博得了「好脾氣」的美名。

「現在即使有人對我不好,我都笑嘻嘻就過了。村民問我,你到底有沒有脾氣啊?我說參加慈濟就沒脾氣了。看到什麼都是愛、都是善,就覺得什麼都好,不用太計較;不快樂的事很快就忘了。」

陳玉月很想多投入時間在慈濟活動上,但孩子長大後,照顧孫子的甜蜜負擔隨之而來。陳玉月兩方兼顧,帶著孫子一起做環保。

「他才三歲,可是已經會背乘法,看電視還會比大愛標誌。我做環保時,他也要幫忙;還會跟媽媽說:﹃要做環保喔,阿嬤在太麻里都有做環保!﹄真是很聰明的小孩!我也深深覺得,大人怎麼做,小孩都會看。」

雖然無法全心投入環保,陳玉月盡量做好能做的部分,也從身邊的人影響起。「雖然族人多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大愛的理念可以相通;心有善念、不做壞事,進而行善,是最重要的!」

在排灣族的豐年祭上,同樣擁有一副好歌喉的林金花與陳玉月,與族裏的婦女在成年祭中獻唱。

祖靈屋前圍成小圈,在指揮的引導下引吭高歌,天賦的好嗓音傳達天際,美聲連結起過去與現代。兩人在歌詠中不禁微笑——世事磨難如雲煙,支持她們的,除了原住民樂觀開朗的天性,還有心裏早已底定的行動與愛。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