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對了 讓山海恆美麗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一句「從自己做起」,開啟太麻里的環保之路。
社區裏的婆婆媽媽,從晨起運動,到環保健身;
從天色猶暗,做到日頭高照;
從山下平地,做到山上部落;
撿拾瓶罐、回收紙類、定點運送、細心分類……
十年來,人人付出不問代價,
行動中,不僅清淨山林,也淨化心地。
當炎炎日頭在山脈後隱沒身影,河谷內樹海風浪的聲音就更大了。戴寬帽穿袖套的張鳳蘭,自河谷旁山腰上家門前開出小貨車,沿著門前大路往嘉蘭村的山上駛去。
旋過上彎的坡道,車子在低矮的房舍間穿梭,於一家麵攤前停下。麵攤主人馬桂香見到張鳳蘭,立即熱情寒暄。
馬桂香以前在張鳳蘭店鋪旁的大型麵店服務。「我在廚房工作了六、七年,有時候會抱怨廚房很熱;但看到鳳蘭頂著大太陽,彎腰在外面回收資源,更熱更辛苦,卻還是甘願做。我很感動,也想盡一點心力。」
馬桂香後來回部落經營麵攤,便開始收集玻璃瓶罐與寶特瓶,滿了再通知張鳳蘭來載,是嘉蘭村唯一的慈濟資源回收點。
雖然經濟負擔不小,她卻主動找張鳳蘭繳善款,加入慈濟會員。「我信仰天主教,每週都上教堂做禮拜;我知道慈濟是佛教團體,也是在做好事,我也可以貢獻啊!」
把兩三袋寶特瓶搬上小貨車,揮手與馬桂香告別,張鳳蘭右手用力打著排檔,駛回頭趕往下一個回收點。
這條道路,是太麻里唯一的連外道路,也是此地第一位環保志工張鳳蘭,走了十年的回收之路。
拓荒——
誤解,只因為不了解
十年前,張鳳蘭剛接觸慈濟,除了捐款,也想付出力量,常隨台東志工前往花蓮靜思堂打掃。凌晨三點從家裏出發,六點到花蓮;打掃完回台東,同樣要再花上三、四小時車程。
慈濟委員詹盆知道了,對張鳳蘭說:「你很有心,但花好幾小時搭車到花蓮打掃,有點浪費,這些時間不如推動社區環保。」張鳳蘭疑問道:「環保要怎麼做啊?」
「從自己做起。」老委員簡單一句話,沒有任何執行細節,讓張鳳蘭很納悶。於是她找志工劉貴商量:「我們一起做環保好不好?太陽出來後會很熱,我們要很早起來,五點就開始做吧?」劉貴一口答應。於是兩人從民國八十七年冬天開始,天色猶暗就起床。
「剛開始不知道該怎麼做,一手拿著麻袋、一手拿著夾子,從家門口一路往山下走,看到垃圾就撿,兩個小時再回來……」
為更了解慈濟環保做法,張鳳蘭到台東市向環保幹事賴阿柳學資源分類。回來後在土地公廟前放置麻布袋,供民眾裝回收物;每隔一兩週,台東市師兄會開環保車來載。
「那時我們分類做得不是很好,回收量也少,但阿柳師姊為了帶我們的心,還是請兩位師兄過來載。」直到民國八十八年,太麻里志工蘇文銳承擔載運回收物,才免除台東市志工的奔波。
來到蘇文銳位於山腰的家,樸實的磚造房屋外小狗搖尾歡迎。才從釋迦園忙完回返的他打開大愛電視台,認真地看著「草根菩提」節目。
對於電視上那些與他同樣木訥卻歡欣的環保志工,不擅言詞的蘇文銳笑說:「做志工,心情就輕鬆;做環保,每天沒煩惱!」即使農忙,蘇文銳也能調配時間到各定點收物資,九年來始終如一。
張鳳蘭等志工這般「憨憨的做」,不想到效益究竟多少,只想招募人手一起來做,也慢慢形成一支環保隊伍……
笑罵由人,
環保先鋒做就對了
太麻里鎮上的「飄飄美容院」門口花木扶疏,店裏,排灣族的老闆娘陳玉月望著張鳳蘭,兩人有默契地相視而笑。
「我們的緣分很奇妙。鳳蘭住在山上,到山下念國小,我家就在學校隔壁,若是颱風來了,她就在我家過夜。畢業後各奔東西,分別嫁到西部去,沒想到後來在這裏上補校又遇見她!」張鳳蘭久別重逢的老同學陳玉月,是太麻里第三位環保志工。
劉貴後來返回台中,張鳳蘭缺乏人手,便思尋覓環保新血。張鳳蘭常找陳玉月整理頭髮,也邀她加入環保志工行列;陳玉月爽朗地答應,隔天早上即和張鳳蘭到火車站附近撿拾回收物。
陳玉月住在大王村,做環保成習慣後,四、五點早起就一個人環繞村莊撿拾垃圾。當時資源回收觀念尚不興盛,沿路有許多回收物可撿,但質疑聲浪卻考驗著她。
「有人很好奇,問我是鄉公所請的嗎?我說我要做給慈濟。後來又問我,賣給慈濟,一斤多少錢?我說沒有錢。村民說,沒有錢誰要做!我說我們是在做愛心。接著就有很多聲音出來了:『又不是沒有錢,在做這個!』『自己生活又不是很好,做什麼愛心!』『你不會賣來生活嗎?』那時候一直罵我喔!」
讓陳玉月繼續做環保的力量,除了原本行善的堅持、張鳳蘭的鼓勵外,還有家人的支持。「哥哥很支持我,說我找到自己的路就好,也跟村民說:環境變乾淨了,不也很好嗎?」
陳玉月做環保時,遇到早起運動的表姊林金花。經過介紹後,熱心公益的林金花,索性把做環保代替運動,凌晨起床就一路繞鎮撿,甚至積極地騎車到山上部落撿寶特瓶、到釋迦園裏撿農藥罐;撿回來後放在自家房屋夾縫裏,以免被風吹走,累積一定量後再請志工載運。
林金花教育有方,孩子多在公職服務,在村裏頗有名聲;然而她做環保,也曾被評論。有村民說:「Sumiko(林金花的日文名字),你孩子這麼有成就,你這樣做,是丟孩子的臉!」林金花不加辯駁,順手拿起一個寶特瓶,回應說:「我今天撿了這個瓶子,可以救人、救全世界,你知道嗎?」
後來志工邀請村人到花蓮參觀慈濟,那位村民回來後對林金花說:「Sumiko,我了解你說的意思了,原來你做的事這麼有意義!」態度由質疑轉為認同,也陸續參加活動、護持慈濟。
響應——
感動,進而付諸行動
太麻里聚落分散,加上農家生活忙碌,種種條件看不出發展資源回收的端倪。但因緣牽繫不可思議,有心人一一湧出——
身兼多職的陳吉子,經由張鳳蘭鼓勵,在菜市場做起回收工作。她的攤位前有根柱子,綁上了大麻袋供攤販放置瓶罐,四周則堆放紙箱紙板,打烊後她就來整理。「師姊都四處去撿去載呢,我太忙,做的不多啦。」口口謙稱的她,每週四中午還會頂著豔陽,到啤酒工廠回收紙箱,揮汗付出。
陳貴英則是在喪偶後從金針山上搬到平地,沉浸在悲痛中;在鄰居的關懷招徠下,到花蓮參觀慈濟後深受感動,也在張鳳蘭的邀請下成為環保志工。她對於當初看到志工無所求投入的情形記憶深刻:「頂著大太陽把回收物整整齊齊地堆疊上車,從早上一直做到中午都沒有休息。大家這麼用心在做,我覺得自己也可以付出點什麼。」
跟林金花住同一條街的賴六妹,高齡七十多,拄著柺杖做環保,在家門口疊起比人高的紙板,非常努力。滿頭白髮的她說:「我年紀大了,腳會痛,孩子叫我要保重啦……」
坐在賴六妹家中客廳,聽到她語氣中的遺憾,張鳳蘭接話說:「身體要顧啦,撿得少沒關係。六妹師姊很用心,原本一樓可以當店面收租金,卻拿來堆放回收物!社區居民看到你出來做,就會護持我們,也給我們很大的鼓勵。」賴六妹聽了笑笑,仍然思念著健康尚好時輝煌的回收紀錄……
張鳳蘭、陳玉月、林金花、賴六妹、陳吉子、陳貴英等人,從環保實作中充實生活,更在賴阿柳鼓勵下培訓成為慈濟委員;浸潤在佛法中成長心靈,也走進更廣垠的人生道路。
持恆付出,
回收工作長長久久
在資源回收鏈中,從環保回收小點集中到環保站的載運過程,看來微不足道,卻是最需持之以恆的工作。在太麻里鄉狹長廣大的幅員裏,居民自發成立的回收物集中點散布各地,志工需殷勤載運物資,以免造成環境雜亂。由於往返距離長且分散,投入的時間、精力與油錢難以衡量。
太麻里鄉載運的志工共有五位:徐吉松、張鳳蘭、蘇文銳、賴祥榮、楊振宗。張鳳蘭說:「徐吉松師兄從台東來支援,幫我們載運舊衣到高雄賣,路途很遠很辛苦,真的很感謝!而蘇文銳、賴祥榮師兄種釋迦很忙,但他們會調配時間,開自家的小貨車去各回收點載,出人、出車、出錢又出力。沒有他們幫忙載,太麻里的環保志工也沒辦法做下去。」
聽到讚譽,賴祥榮不好意思地說:「做這個還可以啦!像師兄師姊每天要花時間撿拾、整理回收物,我就沒辦法。在載的過程中,看到大家很有心,就想出一分力。」
每個清晨醒來,張鳳蘭最掛念的工作就是環保。駕駛著這兩、三年來為了做環保才學會開的小貨車,順著山路蜿蜒而下,到各回收點收取資源;等到車滿載,再繞入釋迦園中的小環保站卸下回收物。
罩著綠篷的小貨車,每天晨昏至少跑兩次環保定點載運,再回到環保站卸物;日日縱橫鄉內三十公里路,已是稀鬆平常。
不分彼此,
點滴之愛淨化大地
張鳳蘭細數到各社區所見的感動情況:往南,香蘭村媽祖廟前的大袋子總是滿盈;往北,三和村的佛寺每逢大型活動過後,法師都會整理好回收物交給志工。
位於太麻里南邊的金峰鄉,賓茂國中實施資源分類後,累積到定量,校方即通知志工前去載運。
不少商家也主動參與環保回收:街上餐廳的老闆,整理週末遊客湧入後產生的大量資源捐出;金針山上民宿主人,聽聞環保志工的努力,下山補貨時順道將回收物帶下來;部落裏的餐飲店,將回收物堆積起來,讓志工用摩托車載下山……還有更多懷著單純心念的居民,在與志工微笑互動的過程裏,付出了點滴之愛。
張鳳蘭說:「雖然太麻里人少、回收物不比都市多,只是一個小小據點,但我們的志工有做美髮的、務農的、有名望的,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大家不分種族、宗教、職業、年齡,在每個角落發揮影響力。社區的人很純樸,看到志工如此出錢出力,也願意付出,愛護環境。」
志工影響社區,帶動出更多有心人。如顏廖秋蘭,她觀察張鳳蘭做環保已久,平日趁著割椰子的空檔,沿路下山撿拾回收物捐給慈濟,如今更熱烈參與各項環保活動;而在村口開設雜貨攤的林玉美,收集店鋪及村莊中的回收物給張鳳蘭,也到環保站參與分類。
影響力如同蝴蝶效應般擴散出去,「太麻里乾淨多了!」是許多居民的感受。
而環保志工在行動過程中,清淨了山林,也清淨了心地。
響應——
跨步,環保站敦親睦鄰
太麻里志工從沿途撿回收物刻苦做起,逐漸聚集在定點,從事資源分類。三年前,志工陳貴英與女兒商量,同意提供場地,太麻里終於有個儲放大量回收物、集中分類的環保站;成為台東地區第三個環保站。
陳貴英指著環保站素雅樸實的灰瓦亭子說:「以前這裏是廢棄豬舍,屋頂都塌了。但我們志工就衝啊,到處募款來整修。修好後,整個場地很寬敞整齊,坐在亭子下,還有陣陣涼風吹來!」
具有客家人勤快儉樸性格的陳貴英,現在是環保站的「全職站長」,無論是聯絡廠商前來載運回收物、整理環境、處理臨時發生的大小事,她都一手包辦,讓環保站總是整齊又無異味。
環保據點愈來愈多,回收量也隨之增加,環保站空間不敷使用。位於太麻里泰和村德其路上,由慈濟人捐地,占地兩百五十坪的新站正在建設,地點顯著便利,取日出照後山的意境,命名為「曙光環保站」。
高雄慈濟志工協助建築規畫,利用組合屋、環保磚等回收建材及花樹、枕木等園林造景,期待建造成一個兼具環保回收、社區共修的空間,也歡迎社區民眾到這宛如小公園的環保站互動。
張鳳蘭分享道:「多年來我們和大家結了好緣,社區居民紛紛護持響應建設。像做建築的謝武雄先生,提供大型挖土機協助整地、挖地基等;他說以前住花蓮,對慈濟特別有親切感。」
期待著,當曙光環保站落成的時候,環保的曙光也能遍布太麻里,讓更多人投入愛鄉愛大地的行動。
日昇之鄉,
期待成為愛心之鄉
就要到收穫的季節,今年夏日的太麻里,酷熱尤勝往年,滴雨不下,影響釋迦結果與金針花收成;甚至有報導指出,有些山村仰賴的山泉水,也將面臨斷水危機。
「天氣愈來愈熱。我住的地方舊名叫作『麻里霧』,是指山霧常年徘徊山谷,空氣乾淨溼潤。但現在陽光直射,空氣乾燥,連河川都愈來愈乾涸,哪裏見到雲的蹤跡?」張鳳蘭一邊開著車,一邊描述著這幾個月的異常氣候。
直線上升的氣溫也影響了環保工作,過去每天排滿的回收行程,因為天氣太熱容易中暑,也得要挪到清晨與傍晚時進行。
「環保跟你我切身相關,現在不做環保,未來的生活環境難以想像。只要開始做,能夠奉獻愛心還能清淨家鄉,更能拯救地球!」張鳳蘭期許道。
太麻里人從單純的一念心起,保護這片美麗的山海,也能貢獻愛心,影響眾人。日昇之鄉,也能從做環保開始,成為「愛心之鄉」。
【速寫太麻里】
陽光下的沃土
太麻里鄉,位於台東縣中南端,地形南北狹長,位處中央山脈與太平洋之間,山脈直逼海洋;距離台東市約半小時車程。
鄉民居住於四條溪流沖積扇及沿海平原上,共分九村:美和、三和、華源、北里、泰和、大王、香蘭、金崙、多良。族群多樣化,三分之二為平地人、三分之一是原住民;涵納閩南人、客家人、外省籍、排灣族、阿美族、魯凱族等,可說是多元族群、語言、宗教的匯聚地。
在排灣族語意中,「太麻里」意為「太陽照耀的肥沃之地」。此地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適合農業發展。山坡上種植金針、高山茶,台地平原則種植釋迦。因為空氣清新又具備溫泉、海景等自然特色,近年來觀光休閒產業興盛。
|